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讲述晚清政局关键人物和事件的历史读物,通过老北京丰富的人与事物细节,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紧紧围绕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讲述晚清政局的历史读物。作者笔下的北京胜迹,皇宫御苑、王府宅邸、街头巷尾,都曾经是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活动的舞台。作者用极富感染力的细节叙述,再现了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与李鸿章等亲王重臣、康梁等维新人士在历史关头的艰难抉择和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不止是消闲破闷的京华掌故,更浸透着史学行家的功夫,发旧思而生新意。

全书约配两百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书名“天公不语对枯棋”,典出沧趣老人陈宝琛的诗作“感春四首”,是诗人对甲午战争失败后国事危机的浓缩概括,作者移作本书书名,因为书中描写的诸多事件,正是发生在那个艰难的年代。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 序
  • 新版说明
  • 难与运相争
  • 半生名节
  • 秋风宝剑孤臣泪
  • 踏 访
  • 临 终
  • 墓 地
  • 遗 言
  • 名 节
  • 功 罪
  • 失鹤零丁
  • 清流·淮戚
  • 昔时金阶白玉堂
  • 坤宁宫前
  • 哀蝉落叶
  • 莫谈时事逞英雄
  • 新出石印《公车上书记》○盛世危言
  • 原本《公车上书记》大减价
  • 其 一
  • 其 二
  • 其 三
  • 其 四
  • 阅世空有后死身
  • 落尽夭桃又秾李
  • 人言是丹青
  • 中国铁路工人纪念塔
  • 万仞宫墙
  • 专家咨询台
  • 随处欢席
  • 岁月山河
  • 祈天忧人
  • 四年寻觅,重考大克鼎的出土时间
  • 大克鼎
  • 西周大克鼎金文拓片
  • 大克鼎
  • 西堤漫步
  • 说“塔”
  • 从“窣堵波”到喇嘛塔
  • 各地的名塔
  • 应县释迦塔
  • “宝塔博物馆”
  • 玉泉山的塔
  • 塔的生命力
  • 图片征引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积淀

    每日一书:《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作者将北京景点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再引申历史事件,有厚重的积淀感。19 世纪下半叶,清王朝帝祚世系中共有三位皇帝 —— 文宗奕(咸丰)、穆宗载淳(同治)、德宗载湉(光绪)。与此同时,朝野间还有三位潜在的可能君临天下的人物 —— 一位是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一位是湘军统帅、晚清最重要的汉族大臣曾国藩,另一位则较为特殊,他就是皇家玉牒中人,宣宗旻宁(道光)第六个皇子奕。奕则能看清世界大势,发起近代化运动:从建立总理衙门、设立驻外使馆、兴办近代学校、派遣学生留洋,到引进外国武器、创办近代工业、建设新式海军、开设电报矿务。这场大陆学界称作 “洋务运动”、台湾学界称作 “自强运动” 的新政,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冲击和变化,奕的历史地位也因此得以奠定。李鸿章的晚景过得很忧郁。闲居贤良寺的时候,他曾感慨地说过:“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自问亦未有何等陨越。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余,如欧阳公所言,‘半生名节,被后生辈描画都尽。’环境所迫,无可如何。” 这自然是为自己开脱。更有后来名满天下的谭嗣同先生,开出了出卖国土、筹款变法的价码:今夫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毫无利于中国,反岁费数百万金戍守之。地接英俄(按,指西藏与英国殖民地印度接壤),久为二国垂涎。一旦来争,度我之力终不能守,不如及今分卖于二国,犹可结其欢心,坐获厚利。…… 计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不下二千万方里,每方里得价五十两,已不下十万万。除偿赔款外,所余尚多,可供变法之用矣。可见联俄心情之迫切。李鸿章唯一的真正污点,却是在谈判租借旅顺口时,拿了俄国外交官璞科第送去的五十万两银子的贿赂。在卜力给英国殖民大臣张伯伦(Joseph Chamberlain,二次大战前主张绥靖政策的英国首相张伯伦 [Neville Chamberlain] 之父)的电报中,提到谣传李鸿章 “想自立为王或是总统”。日本人宫崎寅藏在《三十三年之梦》一书中,也记载孙中山当时曾告诉说,卜力想在 “两广独立” 后,用孙来施行新政,卜力在暗中作保护人保证安全。“李为了晚年有所回忆缅怀,也有意独树一帜,因此表示赞成。” 此事后来由于清政府重新起用李鸿章北上议和而作罢,个中的情节也有许多扑朔迷离之处,但毕竟提醒我们对于政治、对于李鸿章的许多新理解。李鸿章的内心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深邃和复杂。李鸿章生前爱办洋务,却没有想到过自己的墓地会变为钢厂的一部分。但李鸿章并没有长久地安眠在他曾经痴恋的工厂脚下。到了 1958 年,当地人民公社挖坟取宝、兴办工厂,他的遗骸被从墓地掘出。老人记得,当时被称为 “汉奸卖国贼” 的李鸿章穿着黄马褂的遗体保存完好,狂热的人们用绳子拴着遗体,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直到尸骨散尽。陪绑游街、同时粉身碎骨的另一具遗骸,是他挚爱的赵夫人。我将翁同龢的心路,放在晚清 “清流” 现象中思考,从中看到了传统士大夫在新旧交替时代面前的无奈和徘徊。但 “清流” 又是社会的良知,他们的呼声,反映出时代的道德追求和传统知识分子的耿耿风骨。无奈与风骨,正是这场历史悲剧戏剧冲突的主题,简单地说 “清流误国”,显然也是失之偏颇的另一种极端。而 “清流” 前辈,此时闲赋在福州老家的陈宝琛,也在一首题为《感春》的诗中,含蓄地批评道:一春无日可开眉,未及飞红已暗悲。雨甚犹思吹笛验,风来始悔树幡迟。蜂衙撩乱声无准,鸟使逡巡事可知。输却玉尘三万斛,天公不语对枯棋。时下喜欢张爱玲的读者很多,但知道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的人极少,甚至连博学多才的张爱玲本人,似乎也不太清楚。在近代史上,张佩纶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犹如张爱玲在现代文学史上一样。远离政治中心的张佩纶依然关心着政治。及至翌年战败,李鸿章被迫东渡,在日本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遭到舆论的一致唾骂,张佩纶也作二千余字长信表示反对。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宣南旧迹已模糊

      本书是《晚清的政局和人物》之一,书名出自晚清 "清流" 名臣陈宝琛的《感春》诗 ——"输却玉尘三万斛,天公不语对枯棋。" 书中写京华名胜,有关宫阙、园林、牌楼、胡同等等,其实是以游记为发轫,抒发幽古之情,爬梳历史上的人和事。"胜迹" 之 "胜",在人事而非风物。书中所写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大多集中在晚清。其中关于李鸿章、翁同龢、张佩纶和戊戌变法人物的几章尤其好看。这几位 "在北京扬名养名,曾经风华绝代的历史人物",大多在 "宣南" 居住。"流寓" 过宣南的名人真是灿若群星。按照书中所写,何谓 "宣南":【历史上北京有 "东富西贵,南城禽鱼花鸟,中城珠玉锦绣" 的说法,不是后来人敷衍出来的 "东富西贵,南贫北贱"。清代汉族官员和士大夫大多住在外城,尤其住在宣武门以南一带区域。在他们的笔下,常把这里称作 "宣南",而自称 "宣南寓客"。宣南虽说是个笼统的地域概念,但也是可以大致匡算一下的。当年外城房地产开发缓慢而有限,从宣武门向南一千七八百米直线距离(即今枣林前街至南横东街一线)之外,便没有营造街区和住房,因此可说宣南的南限到此就终止了。这一带的崇效寺、法源寺,以培植牡丹、丁香等花卉著称于京师,是文人雅士爱去的 "花之寺",也是人们谈论宣南旧事时常常会提到的地方。】两年前,因为在北京出长差,刚好就在这一带住过几个月,也算个 "宣南寓客" 吧。可惜的是,那时既没有探访过名人的故居,也没有去看过法源寺的丁香花海,崇效寺牡丹更是无处可寻。简单印象中,宣南这一带,有牛街的涮铜锅、清真炒菜、豆汁和各种点心,有 “菜百” 琳琅满目的黄金首饰,还有南城特有的烟火气和平民味道。我与那些历史中的风流云变、与那些暗底深流错过了。现在想来,确实有没有去过那些名胜旧地倒不要紧。但如果那时就读到这本书,窝在酒店中,卧游纸上,一边读着书,一边遐想这些曾经的人和事就在离步不远处,那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啊!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好的一本书

        引人入胜,以游览古迹的形式引出历史人物事件,同时历史考据严谨而又不失趣味。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