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专门为青少年编撰的京剧知识普及读本,关于国粹京剧的常识,尽在此书。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八个部分,从京剧的源流、行当、代表人物、经典剧目、声韵与音乐、脸谱与行头、表演程式、演出等方面全面介绍京剧这一国粹的基本常识,并附录京剧进校园的剧目以及唱词讲解,既有理论介绍,也有文本细读,是一部专业又通俗的京剧入门读物。

目录

  • 版权信息
  • 京剧源流
  • 前言
  • 京剧常识
  • 一 京剧源流
  • 1.徽班进京
  • 2.四大徽班
  • 3.汉调进京
  • 4.徽汉合流
  • 5.同光十三绝
  • 6.京派
  • 7.海派
  • 8.外江派
  • 9.老生前三鼎甲
  • 10.老生后三鼎甲
  • 11.四大须生
  • 12.南麒北马关外唐
  • 13.四大名旦
  • 14.四小名旦
  • 15.本戏
  • 16.连台本戏
  • 17.古装戏
  • 18.时装新戏
  • 19.现代戏
  • 20.梨园行
  • 21.梨园世家
  • 22.科班
  • 23.富连成社
  • 24.荣春社
  • 25.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 26.中国戏曲学院(校)
  • 二 京剧行当
  • 1.行当
  • 2.生行
  • 3.老生
  • 4.唱工老生
  • 5.做工老生
  • 6.靠把老生
  • 7.红生
  • 8.小生
  • 9.袍带小生
  • 10.扇子生
  • 11.翎子生
  • 12.穷生
  • 13.武小生
  • 14.武生
  • 15.娃娃生
  • 16.旦行
  • 17.青衣
  • 18.花旦
  • 19.花衫
  • 20.武旦
  • 21.刀马旦
  • 22.老旦
  • 23.净行
  • 24.铜锤花脸
  • 25.架子花脸
  • 26.武花脸
  • 27.丑行
  • 28.文丑
  • 29.武丑
  • 三 京剧界人士
  • 演员
  • (一)老生
  • 1.余三胜(1802—1866)
  • 2.程长庚(1811—1879)
  • 3.张二奎(1814—1860)
  • 4.孙菊仙(1841—1931)
  • 5.杨月楼(1844—1890)
  • 6.谭鑫培(1847—1917)
  • 7.汪桂芬(1860—1906)
  • 8.刘鸿昇(1875—1921)
  • 9.余叔岩(1890—1943)
  • 10.高庆奎(1890—1942)
  • 11.言菊朋(1890—1942)
  • 12.周信芳(1895—1975)
  • 13.马连良(1901—1966)
  • 14.唐韵笙(1903—1971)
  • 15.谭富英(1906—1977)
  • 16.孟小冬(1907—1977)
  • 17.杨宝森(1909—1958)
  • 18.奚啸伯(1910—1977)
  • 19.李少春(1919—1975)
  • 20.谭元寿(1928—2020)
  • 21.马长礼(1930—2016)
  • 22.童祥苓(1935— )
  • 23.冯志孝(1938— )
  • 24.张学津(1941—2012)
  • (二)红生
  • 1.米喜子(1780—1832)
  • 2.王鸿寿(1849—1925)
  • 3.林树森(1897—1947)
  • 4.李洪春(1898—1990)
  • (三)武生
  • 1.俞菊笙(1838—1914)
  • 2.尚和玉(1873—1959)
  • 3.杨小楼(1878—1938)
  • 4.俞振庭(1879—1939)
  • 5.盖叫天(1888—1971)
  • 6.李万春(1911—1985)
  • 7.高盛麟(1915—1989)
  • 8.王金璐(1919—2016)
  • 9.厉慧良(1923—1995)
  • (四)小生
  • 1.徐小香(1832—1900)
  • 2.程继先(1878—1946)
  • 3.姜妙香(1890—1972)
  • 4.俞振飞(1902—1993)
  • 5.叶盛兰(1914—1978)
  • (五)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
  • 1.胡喜禄(1827—1890)
  • 2.梅巧玲(1842—1882)
  • 3.陈德霖(1862—1930)
  • 4.王瑶卿(1881—1954)
  • 5.梅兰芳(1894—1961)
  • 6.于连泉(小翠花)(1900—1967)
  • 7.尚小云(1900—1976)
  • 8.荀慧生(1900—1968)
  • 9.程砚秋(1904—1948)
  • 10.宋德珠(1918—1984)
  • 11.言慧珠(1919—1966)
  • 12.张君秋(1920—1997)
  • 13.李世芳(1921—1947)
  • 14.毛世来(1921—1994)
  • 15.张春秋(1927—2015)
  • 16.关肃霜(1928—1992)
  • 17.赵燕侠(1928— )
  • 18.杜近芳(1932—2021)
  • 19.李世济(1933—2016)
  • 20.梅葆玖(1935—2016)
  • 21.刘长瑜(1942— )
  • (六)老旦
  • 1.龚云甫(1862—1932)
  • 2.李多奎(1898—1974)
  • 3.李金泉(1920—2012)
  • (七)铜锤花脸、架子花脸、武花脸
  • 1.黄润甫(1845—1916)
  • 2.何桂山(1846—1917)
  • 3.金秀山(1855—1915)
  • 4.钱金福(1862—1942)
  • 5.裘桂仙(1881—1933)
  • 6.郝寿臣(1886—1961)
  • 7.金少山(1889—1948)
  • 8.侯喜瑞(1892—1983)
  • 9.裘盛戎(1915—1971)
  • 10.袁世海(1916—2002)
  • 11.方荣翔(1925—1989)
  • 12.尚长荣(1940— )
  • 13.吴钰璋(1940—2019)
  • (八)丑角
  • 1.刘赶三(1816—1894)
  • 2.王长林(1858—1931)
  • 3.萧长华(1878—1967)
  • 4.马富禄(1900—1969)
  • 5.刘斌昆(1902—1990)
  • 6.叶盛章(1912—1966)
  • 7.艾世菊(1916—2012)
  • 8.张春华(1924—2019)
  • 编导
  • 1.罗瘿公(1871—1924)
  • 2.齐如山(1875—1962)
  • 3.金仲荪(1879—1945)
  • 4.陈墨香(1884—1944)
  • 5.阿甲(1907—1994)
  • 6.翁偶虹(1908—1994)
  • 7.范钧宏(1916—1986)
  • 8.汪曾祺(1920—1997)
  • 四 经典剧目(以历史年代为序)
  • 1.《伐子都》
  • 2.《赵氏孤儿》
  • 3.《文昭关》
  • 4.《哭秦庭》
  • 5.《将相和》
  • 6.《宇宙锋》
  • 7.《萧何月下追韩信》
  • 8.《霸王别姬》
  • 9.《苏武牧羊》
  • 10.《昭君出塞》
  • 11.《铫期》
  • 12.《捉放曹》
  • 13.《白门楼》
  • 14.《击鼓骂曹》
  • 15.《古城会》
  • 16.《徐母骂曹》
  • 17.《长坂坡》
  • 18.《汉津口》
  • 19.《群英会》
  • 20.《借东风》
  • 21.《华容道》
  • 22.《龙凤呈祥》
  • 经典剧目
  • 23.《卧龙吊孝》
  • 24.《战冀州》
  • 25.《阳平关》
  • 26.《白帝城》
  • 27.《失街亭》
  • 28.《空城计》
  • 29.《斩马谡》
  • 30.《文姬归汉》
  • 31.《春闺梦》
  • 32.《除三害》
  • 33.《锁五龙》
  • 34.《罗成叫关》
  • 35.《徐策跑城》
  • 36.《闹天宫》
  • 37.《贵妃醉酒》
  • 38.《红鬃烈马》
  • 39.《红娘》
  • 40.《贺后骂殿》
  • 41.《三岔口》
  • 42.《四郎探母》
  • 43.《辕门斩子》
  • 44.《洪羊洞》
  • 45.《钓金龟》
  • 46.《赤桑镇》
  • 47.《遇皇后》
  • 48.《清风亭》
  • 49.《花田错》
  • 50.《野猪林》
  • 51.《武松打虎》
  • 52.《李逵探母》
  • 53.《扈家庄》
  • 54.《打渔杀家》
  • 55.《艳阳楼》
  • 56.《岳母刺字》
  • 57.《挑华车》
  • 58.《生死恨》
  • 59.《盗仙草》
  • 60.《断桥》
  • 61.《游园惊梦》
  • 62.《战太平》
  • 63.《九江口》
  • 64.《游龙戏凤》
  • 65.《拾玉镯》
  • 66.《法门寺》
  • 67.《凤还巢》
  • 68.《一捧雪》
  • 69.《审头刺汤》
  • 70.《打严嵩》
  • 71.《四进士》
  • 72.《三娘教子》
  • 73.《鸳鸯泪》
  • 74.《女起解》
  • 75.《玉堂春》
  • 76.《大保国》
  • 77.《探皇陵》
  • 78.《二进宫》
  • 79.《荒山泪》
  • 80.《恶虎村》
  • 81.《盗御马》
  • 82.《连环套》
  • 83.《红楼二尤》
  • 84.《天女散花》
  • 85.《虹桥赠珠》
  • 86.《锁麟囊》
  • 87.《小放牛》
  • 88.《连升店》
  • 89.《谢瑶环》
  • 90.《状元媒》
  • 91.《望江亭》
  • 92.《杨门女将》
  • 93.《逼上梁山》
  • 94.《海瑞罢官》
  • 95.《杜鹃山》
  • 96.《海港》
  • 97.《龙江颂》
  • 98.《华子良》
  • 99.《宰相刘罗锅》
  • 100.《曹操与杨修》
  • 五 声韵与音乐
  • 声韵
  • 1.湖广音
  • 2.中州韵
  • 3.十三辙
  • 4.上口字
  • 5.韵白
  • 6.京白
  • 7.风搅雪
  • 8.方言白
  • 9.自报家门
  • 10.引子
  • 11.定场诗
  • 音乐
  • 1.京剧乐队
  • 2.文场
  • 3.武场
  • 4.二黄
  • 5.反二黄
  • 6.四平调
  • 7.西皮
  • 8.南梆子
  • 9.高拨子
  • 10.锣鼓经
  • 六 脸谱与行头
  • 脸谱
  • 1.脸谱
  • 2.脸谱谱式
  • 3.整脸
  • 4.六分脸
  • 5.三块瓦脸
  • 6.花三块瓦脸
  • 7.碎花脸
  • 8.十字门脸
  • 9.花十字门脸
  • 10.歪脸
  • 11.水白脸
  • 12.油白脸
  • 13.象形脸
  • 14.神佛脸
  • 15.妖怪脸
  • 16.精灵脸
  • 17.僧道脸
  • 18.丑角脸谱
  • 19.豆腐块脸
  • 20.腰子脸
  • 21.枣核脸
  • 22.脸谱用色
  • 23.红脸
  • 24.紫脸
  • 25.黑脸
  • 26.蓝脸
  • 27.绿脸
  • 28.黄脸
  • 行头
  • 1.行头
  • 2.蟒
  • 3.老旦蟒
  • 4.官衣
  • 5.宫衣
  • 6.帔
  • 7.开氅
  • 8.褶子
  • 9.青衣
  • 10.富贵衣
  • 11.箭衣
  • 12.马褂
  • 13.旗袍
  • 14.罪衣
  • 15.古装衣
  • 16.龙套衣
  • 17.靠
  • 18.软靠
  • 19.改良靠
  • 20.战袄战裙
  • 21.抱衣抱裤
  • 22.侉衣侉裤
  • 23.袄裤裙
  • 24.彩旦衣
  • 25.水袖
  • 26.狐尾
  • 27.盔头
  • 28.翎子
  • 29.戏鞋
  • 30.砌末
  • 七 基本功与表演程式
  • 基本功
  • 1.幼功
  • 2.三大块
  • 3.毯子功
  • 4.把子功
  • 5.腿功
  • 6.鼎功
  • 7.腰功
  • 8.桌子功
  • 表演程式
  • 1.表演程式
  • 2.四功五法
  • 3.唱念做打
  • 4.起霸
  • 5.走边
  • 6.马趟子
  • 7.圆场
  • 8.京剧表演特技
  • 9.水袖功
  • 10.帽翅功
  • 11.翎子功
  • 12.跷功
  • 13.水发功
  • 14.髯口功
  • 15.扇子功
  • 16.手绢功
  • 17.椅子功
  • 18.打出手
  • 19.变脸
  • 20.喷火
  • 21.耍牙
  • 22.龙套
  • 八 演出习俗
  • 1.祭神
  • 2.封箱戏
  • 3.跳加官
  • 4.帽儿戏
  • 5.大轴
  • 6.压轴
  • 7.折子戏
  • 8.重头戏
  • 9.打炮戏
  • 10.堂会戏
  • 11.义务戏
  • 12.两下锅
  • 13.六场
  • 14.票友
  • 15.票房
  • 16.下海
  • 17.反串
  • 18.反串戏
  • 19.海报
  • 20.戏单
  • 附录一 京剧进校园剧目及唱词简介
  • 一年级:《报灯名》(《打龙袍》选段,灯官念白,数板,丑)
  • 二年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红灯记》选段,李玉和唱西皮原板,老生)
  • 三年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红灯记》选段,李铁梅唱西皮流水,花旦)
  • 三年级:《甘洒热血写春秋》(《智取威虎山》选段,杨子荣唱西皮流水,老生)
  • 四年级:《接过红旗肩上扛》(《红色娘子军》选段,吴清华唱西皮流水,青衣转合唱)
  • 附录二
  • 《锁麟囊》:唱出了世道人心
  • 《将相和》:生净争趋,各擅胜场
  • 《红灯记》:京剧现代戏的真正样板
  • 京剧行当、京剧名角
  • 生名角
  • 旦名角
  • 净名角
  • 丑名角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靠教育教材、靠死记硬背来让并不知道它的人爱上它,可能吗?

    如果中国的武侠和功夫电影,要写到教科书里才能让年轻人知道,那这些还真的能存活下来吗?读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有着巨大的起落的。我算是半个戏迷吧。所谓半个,就是我能听,对于自己耳熟能详的那几处戏也很喜欢,身边没人的时候也会自己吼两嗓子。兴致上来的时候,也会找出京剧名家名段的听上几段唱腔。但是,你说我有多大的瘾头,花钱去大剧院看现场演出,或者捧个角儿啥的,那也没有。和普通人比,我算懂点,最起码三鼎甲、十三绝、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几十段脍炙人口的大俗段我也是可以张嘴就来的。但和专业的戏迷比起来,我这差的远了去了。所以本着增补自己京剧这块的知识体系,今天才选读了这本《京剧常识》,可整个阅读的过程,却使我的内心产生了一些大的起伏和疑问。京剧到今天还回顺顺利利的活下去吗?京剧是国粹,是国家文化的脸面,无论如何,只要是太平盛世,国家就一定会扶持下去。而那些大的知名院团,也会有一份工资可拿,这也算是半个铁饭碗了。可建国以后,老一代的角儿们都已经逐渐凋零,文革时的八大样板戏算是畸形的发展了一下京剧,可全国知道的也就是《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华山》而已,那些老年间的戏曲国内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就拿央视晚会放的最多的唱腔选段《淮河营》《珠帘寨》《锁麟囊》《甘露寺》《定军山》《桑园会》《大保国》《二进宫》《铡美案》《断密涧》《贵妃醉酒》《四郎探母》这些,又有多少年轻人知道这些戏讲述的究竟是什么故事呢?先不说唱腔听不听得懂,演员认不认识,京剧里程式化的那些内容看不看的明白,单纯的就是这些历史故事,这一段讲的究竟是啥,就已经开始有门槛了。我曾经在自己的群里测试过现在年轻人的历史知识。就是简单的把从夏商周开始到满清为止的朝代顺序排列一下,几乎就没有人能准确的回答出来。而且要求根本就不高,像南北朝和五代十国这样分裂混乱的都忽略。就是大的朝代,都说不全,说不清。那要如何看懂淮河营这段讲汉初吕后篡位的故事,珠帘寨,又如何和晚唐的黄巢起义,招李克用勤王的故事呢?而大探二这样的一处名剧,讲述的居然是明朝的故事,你却在《明朝那些事儿》里看不见这段历史。也许会有人拿麒麟剧社举例子,说要让京剧真正变成市场化,就能活下去了。真的吗?咱且不说陶阳和郭老师这样的角是不是可以复制。咱就换一个别的领域。香港电影,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大陆的火爆程度,不输于民国时期名角辈出、神仙打架的时代吧。可香港电影是不是完全市场化的,现在你还能想起几部来。那些我们当年痴迷的偶像,你还能叫的出几位的名字。都不用太生冷的。林青霞、张曼玉、关之琳、王祖贤也可以算是那个时代的四大名旦了吧,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成龙、李连杰、周润发、梁家辉、刘青云、古天乐、吴镇宇、郑伊健、任达华、黄秋生对标一下同光十三绝也不算贬低谁吧。当然无论是女演员还是男演员,远不止我列出来的这些,我只是按照脑子里的回忆,想到谁就写谁。可昔日那么火爆的港片电影,现在是不是也是昨日黄花了。这可不是国家扶持的。这可是真的靠市场在运作的。咱都不用扯那么远。就说有了短视频后,优酷、腾讯、爱奇艺这国内三大在线视频平台的数据都是直线下降,而抖音、快手、哔哩哔哩几乎占据了民众所有的娱乐时间。网上很多人支持德云社,可有多少人是在短视频里点赞支持却从未花过一分钱去现场的小剧场捧捧自己所在城市的角儿们呢?京剧即便是市场化了,无论从入门的门槛,到观众养成欣赏的习惯,再到对角儿们的痴迷都是难度最大的存在。每个人能用来娱乐的时间就那么多,从门槛上讲,手机打王者,刷抖音的便捷程度是最高的。他们连长视频都已经受不了了,开始靠 3-8 分钟的解读版支撑了,还有什么戏。书里还有个提议,把京剧放进小学音乐课,教孩子们从小就学习京剧唱段。这的意愿是好的。可你上哪找会唱这些戏的音乐老师呢?那帮天天泡卡拉 OK 练歌,怀揣参加选秀综艺的年轻人,会唱京剧吗?教的了孩子们吗?何况,孩子们就真的愿意学吗?能让他们记住《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就行了,别回头因为学习别的,把最重要的这些中国人的共同基因在忽略了。你很难想象,如果李小龙、李连杰、成龙、甄子丹、吴京这些名字还有他们演过的电影,要靠写一本书或者编入中小学教材后,才能让年轻人知道和理解,那功夫电影的领域还会有从业者吗?而我现在读的这本书就叫《京剧常识》,常识,本意是通常来说人人都知道的知识,却要靠教育,靠死记硬背来让并不知道它的人爱上它,可能吗?虽然我不是一个悲观的人,可我怎么觉得这件事那么的滑稽呢?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