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摈弃西方中心视角,展示亚洲自己的立场,呈现一个不同的近代亚洲。

内容简介

基建作为改变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强大力量,已然成为历史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本书探讨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基建在亚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近代,西方殖民帝国和亚洲传统帝国,都在通过各种基建进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强化对国家的治理。本书以奥斯曼帝国、英属印度、英属锡兰、荷属东印度、湄公河三角洲以及菲律宾等地区为个案,以这些地区的饮水工程、港口建设以及自行车、缝纫机、发动机、厨房的推广为线索,用生动的细节剖析了亚洲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展现了西方基建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巨大改变。

作者在本书中将基建概念延伸到日常生活技术领域,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人们日常生活设备都置于同一视域之内,呈现了基建以及现代化对于普通人生活带来的深刻变革,同时还阐明了基建不是单向地在改变亚洲,它们也被亚洲进行在地化的重新诠释、改造和利用,从而展现了亚洲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与主动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全球在地化亚洲、帝国基建与日常生活
  • 流动的亚洲
  • 重新定义“新基建”
  • 帝国基建、日常技术与民众生活
  • 第一章 奥斯曼帝国热带边疆的饮用水工程
  • 奥斯曼的海洋帝国进程
  • 开发热带边疆
  • 汉志总督的改革报告
  • 饮用水危机、传染病与新型供水系统的诞生
  • 系统的衰退
  • 第二章 英属印度的街头交通
  • 帝国的交通工具
  • 物与资本主义
  • “日常国家”
  • 黑白城
  • 汽车时代
  • 第三章 帝国主义话语下的科伦坡港
  • 全球化想象
  • 摩擦: 全球联系的常态
  • 港口: 交通节点与堡垒
  • 锡兰: 全球流动的支点
  • 流放之地
  • 第四章 荷属东印度的缝纫机
  • 争夺亚洲贸易航线
  • 走向现代国家
  • 缝纫机: 身份地位的标识
  • 统治的艺术: 对消费者的欲望教育
  • 第五章 湄公河三角洲的大型机械与小型发动机
  • 农业边疆
  • 法帝国的亚洲粮仓
  • 农业的现代化: 吸泥船和拖拉机
  • 虾尾泵
  • 第六章 马尼拉的现代化厨房
  • 菲律宾人的身份认同
  • 现代厨房的诞生
  • 消费文化与菲律宾精英
  • 作为奢侈品的厨房电器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5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