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81千字
字数
2013-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这不只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刺激与响应的书。
内容简介
综观西方人如何想象中国的历史历程,从蒙元时期的鲁伯克修士、马可波罗,一直到当代的尼克松、基辛格,不但写来华西方人所记的中国经历,也写没来过中国的文人作家如何想象中国,影响了一般民众的中国印象。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些仔细爬梳过欧西档案与文史群籍的历史资料,经过天孙巧手缝缀成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就像一面面精美的缂丝挂毯,不但引人入胜,也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了解不同文化的相遇、碰撞与互动,是多么的错综复杂,时常还惊心动魄,比小说虚构还要离奇。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妙笔生花史景迁
-
序言 Preface
-
导论 Introduction
-
第一章 马可波罗的世界 The Worlds of Marco Polo
-
第二章 天主教时期 The Catholic Century
-
第三章 写实之旅 The Realist Voyages
-
第四章 曲折离奇的小说 D elib erate Fictions
-
第五章 启蒙时代 Matters of Enlightenment
-
第六章 女性观点 Women Obschmervers
-
第七章 中国人在美国 China at Home
-
第八章 中国风情在法国 The French Exotic
-
第九章 中国风情在美国 An American Exotic?
-
第十章 激进形象 Radical Visions
-
第十一章 神秘权力 Mystiques of Power
-
第十二章 大师戏笔 Genius at Play
展开全部
第一,对中国充满欲望的想象,给了早期的西方世界向外探索的原始动力。虽然在十六世纪初,因为种种不利因素,让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探索暂停了脚步,但当二百年后的清政府放宽了外交政策,允许西方使节进入北京之后,贸易往来的日渐频繁,让西方世界对中国充满欲望的想象也再次升腾,这为欧洲扩张运动提供了持续的动力。第二,随着中国与西方的来往日益增多,中国对于西方的神秘感也随之减弱。同时,因为西方世界在近代的高速发展,让西方社会的自信愈发增长。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在西方社会中不再享有百分百的好评,甚至因为西方至上的 “真理主义”,凡事都以西方为标准作出比较式的看法和结论,让中国的形象在西方社会中急转直下,成为被抨击的对象。第三,不论是神秘感的减弱,还是印象分的走低,都没有让中国失去对西方世界的吸引力,而且这种吸引力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至今延绵不绝。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两方面,西方世界也都不停地在对来自中国的文化刺激做出反应。
史景迁,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与魏斐德、孔飞力一同,号称美国的 “汉学三杰”。这部《大汗之国》是史景迁代表作之一。《大汗之国》这本书通过列举自马可・波罗以来四十八位西方学者的涉及中国的作品,展现出八百年来西方人对中国的记录与幻想、洞见与偏见。通过西方之眼,让我们认识到发展变化的中国。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经历了三个阶段:神秘莫测的国度、一盘散沙的病夫,欣欣向荣的东方大国。中国做为东方大国,一直吸引着西方学者的注意力。随着中国的发展,西方人会愈发关注正在崛起的东方巨龙。
不狂妄(《大汗之国》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的史学著作,但是角度很有趣,是从西方人对中国这个古老国家的印象和想象。这本书从整体的阅读感官来看,说不上好读,也说不上不好读。毕竟是一本学术著作,史景迁老先生用严谨的学术规范,梳理了西方人如何想象中国的历史历程。在史景迁先生的梳理和叙述的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从蒙元时期的鲁伯克修士、马可波罗,一直到当代的尼克松、基辛格,不但写来华西方人所记的中国经历,也写没来过中国的文人作家如何想象中国,影响了一般民众的中国印象。在这个过程中,最有趣的就是,我们通过这写历史历程,会看到不同的文明在互相不了解的情况下,会怎样去对另外一个文明进行想象。当然要说明的是,对于当今世界来说,西方文明是最先进入现代文明的。既然先进入到现代文明,就会有一种文明上的优越感。所以这些西方人在看古老的东方文明的时候,就会先入为主地在看到一些不同的情况的时候,带入所谓的落后、愚昧、愚蠢,甚至是邪恶的观点。就像作者在书里写到:“在这本书里,我们讨论了许多人,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向另一个世界伸出触角,每个人对那个世界都有不同看法,但是他们都一致称此世界为中国。他们不见得了解这个国家,也不见得尝试了解。他们大多数人知道,就像我们大多数人知道一样,偏执、轻易受骗上当、无知,是紧密关联的。他们大多数人也知道,文字可以变得非常暴力,并具有强烈的杀伤力。我们在他们之中看到了许多带着优越感或是轻慢意味的文字;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充满尊敬、热情、敬畏的文字。” 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两种相对极端的观点。一种是看到的传统中国贵族的高度的繁华,当时某些 “中国风” 指的正是强调华美装饰的洛可可风格。“这种风格,模仿中国文化、艺术中的柔美梦幻色彩,表现在许多生活层面上:壁纸、柳条盘子、壁炉台、木头檐口、格子框架、家具、亭子、宝塔,以及最重要的园艺。” 而另一种则是传统中国普通民众的悲惨和贫穷。其实当我们把自己的常识带到历史情境里就会发现,这样的认识无论如何都会是片面的。首先,在当时的情况下能来到中国的人,机会不太会是西方社会中最普通的民众,至少要受过一定教育,同时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才能够在当时的时代完成中国的旅程。其次,当这些人来到中国的时候,能够接触到的一定是当时中国的某个层面,或者是官方的,能够看到贵族和城市的生活,或者是平民的,看到的是底层民众的挣扎。更何况中国的地域广阔,各地都有各自的社会形态,这种观察总归没有办法呈现那么复杂的中国。再次,西方文明的思想基础和中国有着极其巨大的差异,比如文字、道德、科学、技术,这也就让西方人在看待中国的时候,总会从自己的已知出发,去看待中国这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当对应不上的时候,就会冠以落后和愚昧的解释。只是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社会形态总是有其形成的原因,这不能简单用优劣与否、进步与落后来简单解释。但这也是我们在现代才能逐渐明白的事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就是时代的限制。所以通过这样的书,我们也能够反思自己。当我们再看和我们不同的文明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有一种谦虚和谨慎的态度,我们无论通过书籍、报道甚至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都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文明。对于一个文明的了解,我们既要有真实的体感,甚至是深入其社会组织中的生存,同时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渊源,才有可能对那个社会有更加深入和符合实际的理解。总而言之,就是要保持敬畏,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要随意地简单抽象,这或许是理解的最基本的要求了。最后用书里的一段话结尾吧:以几世纪来的中国为例,听众总是按捺不住,老想着 “穿过薄雾”,进入 “干燥、透明” 的空气里。从一开始,西方人对中国就充满了兴趣,几世纪来,新的资料不断,热诚更从未稍减。至今我无法对此现象提出解释。但是本书中的故事似乎证明,中国完全无须改变自己以迎合西方。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