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第2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一部洋溢着浓郁京味的现代《清明上河图》。

内容简介

小说截取的是北京钟鼓楼下一个四合院里九户居民,在1982年12月12日晨5时到下午5时一天里的日常生活,但贯串的却是三四十个人物几十年的遭遇变化,写出了古老京华的历史积淀和20世纪80年代的现实变革。

故事发生在1982年12月12日这天上午5点到下午5点,四合院里薛家办喜事,在这场婚礼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和状况:一位女大学生单恋着一个翻译,这个翻译和他的对象被一位农村姑娘骚扰,一位离过两次婚的女性追求一位副部长,北京乞丐后代到婚宴上蹭吃蹭喝。被一位老头不动声色地点穴,一位老编辑和一位文坛新秀发生争执……局长、编辑、翻译、大学生、工人、医生、演员等各式各样的人物齐聚一堂。

《钟鼓楼》中还包括北京钟鼓楼、四合院的变迁,饭馆、结婚风俗的变化,武术方面的知识等,还介绍了很多老北京特色,例如“什刹海”、“豆汁”、“地安文化大街”、“老人岛”、“荷花市场”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文前辅文
  • 并非开头
  • 0. 这一段完全可以跳过去不读。不过读读也无妨。
  • 第一章 卯(晨5时—7时)
  • 1. 钟鼓楼下,有一家人要办喜事。最操心的是谁?
  • 2. 地安门大街上,来了一位给婚事帮厨的人。他为什么不要茶壶?
  • 3. 一位正在苦恼的京剧女演员。人家却请她去迎亲。
  • 4. 一位局长住在北房。他家没有自用厕所。
  • 5. 一个女大学生的单相思。那小伙子确实可爱。
  • 第二章 辰(上午7时—9时)
  • 6. 一位令人厌烦的热心人。
  • 7. 婆媳之间的矛盾,难道真是永恒的吗?帮厨的倒勾起了一桩心事。
  • 8. 不但当了喇嘛可以结婚,结了婚的人也可以去当喇嘛。
  • 9. 京剧女演员只好从迎亲行列中退出。
  • 10. 一位修鞋师傅。他希望有个什么样的儿媳妇?
  • 第三章 巳(上午9时—11时)
  • 11. 新郎并不一定感到幸福。
  • 12. 一位农村姑娘带着厚礼走来。
  • 13. 婚宴上来了一位不寻常的食客。你知道当年北京的“丐帮”吗?
  • 14. 新娘子终于被迎到了新房中。有的售货员为什么故意冷落顾客?
  • 第四章 午(中午11时—1时)
  • 15. 北京人这样结婚。
  • 16. 一位不爱搭理人的技术情报站站长。
  • 17. 局长接待了不速之客,并接到一封告发信。
  • 18. 农村姑娘和城里姑娘为什么谈不拢?
  • 第五章 未(下午1时—3时)
  • 19. 本书的一个大主角——四合院。
  • 20. 一位女士的罗曼司。她为什么向一位邮迷要走了一枚“小型张”?
  • 21. 不需要排演《铸钟记》,而需要立即干点别的……
  • 22. 一位编辑遇上了一个文学青年。
  • 23. 一个小流氓朝钟鼓楼下走来。凶多吉少。
  • 24. 婚宴上也会有惊险场面。信不信由你。
  • 25. 行政处处长对别人的告发哑然失笑。
  • 第六章 申(下午3时—5时)
  • 26. 钟鼓楼下的“老人俱乐部”。
  • 27. “哪里哪里”。江青也是本书中的一个角色。
  • 28. 新郎的哥哥终于露面。关于“装车”和“卸车”。院内的“水管风波”。
  • 29. 老编辑被一位“文坛新人”气得发抖。
  • 30. 以往一帆风顺的人也终于遇上了顶头风。
  • 不是结尾 申酉之交(下午5时整)
  • 0. 怎样认识时间?它是一个圆圈?一支飞箭?一条奔向大海的河流?一只骰子?一架不断加速的宇宙飞船?它真的可以卷折、弯曲?……时间流逝着,而钟鼓楼将永存。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4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钟鼓楼的一天,四合院的一天。这一天有人结婚,有人相亲,有人离家出走,有人出差,就是普通居民们普通的一天。好像把一个日子就那么切开,然后所有人的生活都展现在眼前。每个人都有过去,这些过去将他(她)推到了现在,顺着现在又会继续走向未来,那是另一个现在。这样的小说没有结尾,书翻到最后一页,发现所有人的所有事仍然千头万绪连接在一起,没有答案,但还有另一个明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近二十年后重读《钟鼓楼》

      翻了不到三分之一,竟然想塞回书架去!当年饶有兴趣的书,怎么浑身起鸡皮疙瘩了?是他那不加收敛的直白的大段议论和 “哲思”?还是那浅白幼稚的 “历史责任感”?幸好翻到了 “四合院” 这一章(难道也是向《巴黎圣母院》致敬?),引起了我对北京四合院的兴趣。于是放下这本书,抄起一本介绍北京四合院的专著研读起来,并且周末骑上自行车逛了两趟钟鼓楼、什刹海、南锣鼓巷周围。接下来平心静气且快速地读完整本书,也是为了找到 “装车”“卸车” 那一段(我依稀记得这个桥段)。放下书,仔细想想,还是套用 “时代之眼” 理论,这本书在当时那个年代还是不错的,要不也得不了茅盾文学奖。至少给我们仔细描绘了八十年代初期北京城的 “风俗画”。即使是那些议论和 “哲思”,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百废待兴时代知识分子时不我待的上进精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看完回味无穷

        想去钟鼓楼溜达溜达,感受那个空间,那个时间,感受正向的力量。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