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回顾作者阅读经历,展示性格与学术思想形成过程,强调阅读应放松、不功利。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多年来阅读经历的回想与叙述。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等著作的作者,在这本书里,他摆脱了学术体例与框架的约束,穿行于个人体验、情感流脉和时代细节,展示了自身性格和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这种”个人小叙事”是对”文学史大叙事”的补充和阐释,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更具生命感的文学史叙述。正如作者所言:“在很多的情况下,我们的阅读不可避免地具有明确的功利意识。除此之外,我想我们也可以,而且应该有一种平和的,放松的,不预设过多功利目标的阅读。这种阅读,有时候会带给你意料不到的发现和心境。”此次新版,书中文章有所增,有所删,体现了作者近几年来的又一种思路和状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再版序
  • 初版序
  • 语文课外的书
  • 我的“巴金阅读史”
  • 巴金的精神遗产
  • 历史承担的意义——“我的阅读史”之《郭小川全集》
  • “怀疑”的智慧和文体——“我的阅读史”之契诃夫
  • 重读将损失些什么
  • “当代”的契诃夫图像
  • 孤独的“无思想者”
  • “怀疑”的智慧
  • 不奢望,也就不会有苛求
  • 批评的尊严——“我的阅读史”之丸山昇
  • “幸存者”的证言——“我的阅读史”之《鼠疫》
  • 《鼠疫》与“文革”叙述
  • 历史创伤的“证言”
  • “幸存者”的身份意识
  • 危险的“感激之情”
  • 有生命热度的学术——“我的阅读史”之乐黛云
  • “罗网困陷”的体验
  • “思想之源”的鲁迅
  • “野蛮精悍之血”
  • “我就是我”
  • “边缘”阅读和写作——“我的阅读史”之黄子平
  • 回到历史深处
  • 阅读、写作的策略
  • 燕园“三剑客”
  • 在不确定中寻找位置——“我的阅读史”之戴锦华
  • “不确定性”
  • “无名的一代”
  • “生为女人”
  • “涉渡之舟”
  • “学院知识分子”
  • 文体的“两面性”
  • 派别
  • 一部小说的延伸阅读——“我的阅读史”之《日瓦戈医生》
  • 1958,知道日瓦戈这个名字
  • 1986,看了改编的电影
  • 1987,读到了小说
  • 1994,“生活”的概念
  • 1998,海燕与“篷间雀”
  • 2002·秋天的别列捷尔金诺
  • 思想、语言的化约与清理——“我的阅读史”之《文艺战线两条路线斗争大事记》
  • 《大事记》的编写
  • 另外的大批判写作
  • 怎样回到“过去”
  • 精神和语言的“简化”
  • 关于《切·格瓦拉》的通信
  • “组织部”里的当代文学问题——“我的阅读史”之《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 题解
  • 文学史位置
  • “风景”的禁忌
  • 角色的转移
  • 结构
  • 白天/夜晚
  • 文学组织与组织文学
  • 1990年代:在责任与焦虑之间——《90年代学者散文选·导言》
  • 文学的焦虑症
  • “树木的礼赞”——“我的阅读史”之《牛汉诗文集》
  • 两个王晓明?
  • 《谢冕编年文集》:研讨会邀请函和开场白
  • 一 会议邀请函
  • 二 会议主持人的开场白
  • 纪念三位诗人:商禽、张枣、许世旭
  • 一 商禽:负伤的鸟
  • 二 张枣:知音寻求者
  • 三 许世旭:跨“界”的歌者
  • 纪念三位诗人:纪弦、梁秉钧、牛汉
  • 一 纪弦(2013年7月22日)
  • 二 梁秉钧(2013年1月6日)
  • 三 牛汉(2013年9月29日)
  • 种种可能:周梦蝶和辛波斯卡
  • 献给无限的少数人——大陆近年诗歌状况
  • “为赞颂一切我所焚毁的……”——“我的阅读史”之结束语
  • 附录
  • 答张彦武先生问
  • 穿越当代的文学史写作——洪子诚先生访谈录
  • 读书的心情(代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