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58千字
字数
2020-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当代寻根文学思潮,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梳理与分析。
内容简介
全书主要发掘了寻根文学思潮出现的背景和原因、寻根文学运动的过程,以及寻根作家们的文化策略;深入分析了寻根文学的审美特征、价值取向和精神诉求;详细探讨了寻根文学对现代化和民族化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和意义;对寻根文学批评也做了一定程度的归纳与评析。
本书研究视野开阔,逻辑严谨,既有理论透视,又有文本分析,既有文学史的研究视野,又有问题意识和个人创见,适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与爱好者参考和借鉴。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自序
- 绪论 寻根文学的意义
- 第一章 寻根文学的缘起
- 第一节 政治话语的解禁
- 第二节 文化热的兴起
- 第三节 域外成功文学的激励
- 第四节 文学自身变革的要求
- 第二章 寻根文学运动
- 第一节 文化诗歌的萌动
- 第二节 风俗文化小说的涌现
- 第三节 “杭州会议”前后
- 第四节 批评的正名
- 第三章 寻根文学的策略
- 第一节 “根”的概念的提出
- 第二节 对“五四”的批判
-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出路和选择
- 第四章 寻根文学的审美特征
- 第一节 文化审美
- 第二节 历史审美
- 第三节 现代主义艺术审美
- 第五章 寻根文学的价值取向
- 第一节 文化启蒙主义
- 第二节 文化保守主义
- 第三节 民间价值立场
- 第四节 文本的故事化
- 第六章 寻根文学的精神诉求
- 第一节 对现代性的探寻
- 第二节 山野文化精神
- 第三节 世俗文化精神
- 第七章 寻根文学与“五四”启蒙意义之比较
- 第一节 思想启蒙与文化启蒙
- 第二节 思想批判与文化重建
- 第三节 启蒙意义的失落
- 第八章 寻根文学与新时期小说的现代化
- 第一节 叙事话语的转型
- 第二节 叙述策略的转型
- 第三节 艺术观念的转型
- 第九章 寻根文学与新时期小说的民族化
- 第一节 民族化意识的崛起
- 第二节 民族化追求的表现
- 第三节 民族化追求的终结
- 第十章 批评视域中的寻根文学
- 第一节 寻根文学理论批评
- 第二节 寻根文学批评的聚焦
- 第三节 当事人的历史述说
- 第四节 寻根文学批评的误区
- 结语 永远的寻根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