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著名历史学家杨念群新作,把“大一统”作为方法,开启理解中国的全新视角。

内容简介

本书指出,清朝创造出了一种新型“正统观”。清朝以前的“正统论”基本上依赖单一的儒家道德教化观念,清朝则建立起了另一种对前朝正统观的补充性诠释框架,与其“二元理政”的治理模式相互配合。而“大一统”正是正统观的首义,是王者获取“正统性”的思想与实践基础。

本书围绕“大一统”在“观念”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表现展开具体讨论。一方面探究“大一统”观的产生与演变过程及其在清代展现出的独特历史形态,另一方面探讨“大一统”观在清代政治、社会与文化实践过程中到底如何发挥其作用和影响力。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中国”“天下”与“大一统”比较论纲
  • 第一章 清朝以前的“正统论”及其与“大一统”之关系
  • 引言:“正统”释义
  • “春王正月”的政治蕴意
  • 从“说灾异”到“释符命”:方士化儒生的崛起
  • “圣王”与“圣人”政治神话的构造与分流
  • “天谴论”的退隐与“新功德论”的兴起
  • “进故事”与“纪纲”重整
  • 先“自治”后“治外”:宋代“新夷夏论”
  • 明代“大一统”观对宋朝理学思想的继承
  • 结语
  • 第二章 清朝“大一统”观再诠释
  • 引言:清帝对汉人王朝“正统观”的改造
  • “正统观”古义解释的回归与清朝的地缘政治学
  • 从“攘夷”到“尊王”:清帝如何解读宋明理学要义
  • 《春秋》释读与帝王经学
  • “公羊学”复兴与常州学派的“大一统”观
  • 结语
  • 第三章 “正统观”形成的内在张力:清朝“二元理政模式”与“大一统”思想
  • 引言:清朝“二元理政”模式对辽金体制的继承性
  • 清朝“正统”的多元特性是如何形成的
  • 藏传佛教何以成为建构“正统性”的资源
  • 清代边疆治理模式对前朝的继承性
  • 清朝“正统性”特征的思想史诠释
  • 结语
  • 第四章 清帝的“教养观”与“学者型官僚”的基层治理模式
  • 引言:从一道谕旨看皇权与地方官员的关系
  • 对“教养”观念的诠释与“学者型官僚”的职能转变
  • “学者型官僚”与基层政治执行力
  • 教化蛮夷:从“华夷分治”到“中外一体”
  • 结语
  • 第五章 基层教化的转型:乡约、宗族与清代治道之变迁
  • 引言:从一桩溺婴案说起
  • “教化”与“治道”的演变
  • 传统乡约模式的畸变
  • 岭南基层乡约的军事化
  • “宗族”构造与明清乡治格局之演变
  • 结语
  • 第六章 “大一统”观在近代中国的变异
  • 引言:“大一统”观内涵在晚清的扩展
  • “大一统”观与近代地缘政治之构造
  • “大一统”观经学基础在近代之变异
  • “大一统”观与近代有关“专制”问题之讨论
  • 结语
  • 第七章 清帝逊位与民初统治合法性的阙失
  • 引言:“正统性”危机的发生与“合法性”建立的困境
  • 清帝逊位前后有关统治合法性阙失的议论
  • 从“种族论”到“同化论”:“大一统”政治理念的复归
  • 清末民初有关科举功能的再争议及其后果
  • 民初思想界对重构“大一统”政教关系的再思考
  • 结语
  • 余论:政治史研究与中国传统核心观念的当代价值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提供了很多新鲜的视角

    道理是清楚的,观点是鲜明的,而且逻辑上也并不复杂,但阅读的感受却是被作者复杂化了,不知是否刻意而为。其实不论是三统还是五德,正统论还是大一统,甚至我们后来的先锋队和先进生产力代表,都是一种强调其阶级统治之正确性的理论基础,表面上是政权既定之根本,实际上是个寻根逐本的过程。本书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讲述历朝历代在定鼎后寻根过程之细末以及与之有关的诸多旁支。单以近世而论,宋明因偏安强调夷夏与正统,元清以疆域看重尊王与一统,都是避实就虚和扬长避短,无可厚非,但历代名臣的道德文字读起来就颇为有趣了,主题先行的遵命文章不胜枚举。作者在最末对晚清的讲述,特别是最早接触到西方殖民世界的那批以西方理论和视角混搭传统道统思想的论述,我个人觉得有待商榷。至于最后得出自治和无为在中国基层只能昙花一现无法长期存活的结论,则不敢苟同。

      转发
      3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