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集体爆发的本土品牌,贯穿全年的大庆气氛,激烈动荡的外部环境,都让“中国”这个概念成为2019年的焦点。

内容简介

这一年的几乎所有大型公共事件的确都与“中国”相关,其中包括两个今年在社交网络上总是能带来显著高流量的话题——华为和香港。围绕它们的讨论,最终一定会落到“中国”这两个字上。这两个字,也被我们选为2019年的年度关键词。理论上,对于一本在中国发行的商业杂志,或是任何一个在这里做生意的商业实体来说,“中国”永远是底色和基调。但今年,这个底色在商业世界中尤为突显。影视行业的寒冬论已经持续了几年,但大部分与中国概念相关的电影都在今年取得了好成绩。票房最高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被视作“国漫崛起”的标志,票房排名第二的《流浪地球》代表“国产科幻崛起”,包括《我和我的祖国》在内的3部电影则直接成为国庆70周年纪念的高潮之一。今年受到欢迎的商业公司,背后也多有“中国”属性的影子。它们有的是重新找到方向的传统品牌,有的是迅速崛起的创业公司,有的是在全球市场遭遇激烈竞争的本土冠军。本土品牌的崛起的确成了2019年中国最显著的商业趋势,这也是为什么《第一财经》杂志会在今年首次制作“新国货”榜单。

你当然很难量化“中国”在其中的的作用——比如用一个百分比去判定华为销量猛增多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爱国——但它又太明显了。人们在消费这些产品,或是称赞这些公司的业绩时,最终都会把落点放在“这是中国变好变强的体现”。差不过一个世纪以前,类似的商业氛围也曾充满中国社会——1910年代到1930年代,国内曾有一场持久的“国货运动”。美国100多年后,消费主义与爱国主义再次合流。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文章
  • 新年快乐
  • 为什么是“中国”?
  • 我们这世界
  • 2019一如想象,那么2020呢?
  • 可能改变未来的10个商业事件
  • 快手和抖音,安内与攘外
  • 华为2019
  • 今年看直播了吗?卖货那种
  • 我们花了600亿元+,看电影
  • 京沪高铁的神话与现实
  • “国潮”界度过了务实的一年
  • 5G时代,我们能扔掉手机吗?
  • 2019网络热搜观察指南
  • 读完这20本书,解决底气不足
  • “上马”开跑,你愿意为跑马花多少钱?
  • 快时尚不是快就够了
  • 更聪明的电梯
  • 在建筑业,最关键的是时间
  • 资本退潮后,该如何看待“共享单车”
  •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
  • 2020,重新认识中国
  • 要找到自我认知与外部世界规律之间的偏差
  • WTO的暮光
  • 不“安份”的房屋中介
  • 包豪斯,100年了
  • 读博的职业电竞教练
  • 三个“异乡人”与他们的新年“食物链”
  • 双十二的这个下午
  • 陈漫:你拥有什么,什么就是你的负担
  • 跨年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杂志,一点收获啊哈时刻摘抄:随着贸易摩擦的深化,西方媒体 “站队” 姿态明显,大量不客观甚至抹黑报道被搬运至国内,激起了人们的强烈反感,某民族企业也在人们的愤懑之情中晋级为上甘岭的 “夺旗英雄”。而下半年网络上泛滥的香港暴力冲突视频,进一步加剧了主流群体 “同仇敌忾” 的情绪。在过去,但凡中国跟西方国家产生些许摩擦和矛盾,一部分 “公共知识分子” 下意识就会去设置 “我们做错了什么” 这一议题。而现在,当年引领舆论的那个群体已经逐渐被边缘化,主流群众追捧的议题也变成了:我们做对了什么?在过去 40 年,媒体对 “中国做对了什么” 这个议题,一直缺乏梳理、总结和信仰。而那些善于提炼总结中国模式的知识分子,貌似有着官方的强大支持,却仍无法避免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嘲讽和批判。他们总是像扭捏的小媳妇一样,不敢也无法登上非官方的主流舆论舞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什么是“中国”?

      如果有一个 2019 年最流行歌曲评选,创作于 1985 年的《我和我的祖国》想必会全票当选。34 年后,这首歌被选定为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大庆的主题曲。这一年,官方、商业和民间对它的各种演绎从年初就开始,一直持续到 10 月的盛大庆典之后才算告一段落。以这首歌为背景音,中国人经历了一场以 “中国” 为主题的年度巨型 campaign。这一年的几乎所有大型公共事件的确都与 “中国” 相关,其中包括两个今年在社交网络上总是能带来显著高流量的话题 —— 华为和香港。围绕它们的讨论,最终一定会落到 “中国” 这两个字上。这两个字,也被我们选为 2019 年的年度关键词。理论上,对于一本在中国发行的商业杂志,或是任何一个在这里做生意的商业实体来说,“中国” 永远是底色和基调。但今年,这个底色在商业世界中尤为突显。影视行业的寒冬论已经持续了几年,但大部分与中国概念相关的电影都在今年取得了好成绩。票房最高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被视作 “国漫崛起” 的标志,票房排名第二的《流浪地球》代表 “国产科幻崛起”,包括《我和我的祖国》在内的 3 部电影则直接成为国庆 70 周年纪念的高潮之一。今年受到欢迎的商业公司,背后也多有 “中国” 属性的影子。它们有的是重新找到方向的传统品牌,有的是迅速崛起的创业公司,有的是在全球市场遭遇激烈竞争的本土冠军。本土品牌的崛起的确成了 2019 年中国最显著的商业趋势,这也是为什么《第一财经》杂志会在今年首次制作 “新国货” 榜单。你当然很难量化 “中国” 在其中的的作用 —— 比如用一个百分比去判定华为销量猛增多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爱国 —— 但它又太明显了。人们在消费这些产品,或是称赞这些公司的业绩时,最终都会把落点放在 “这是中国变好变强的体现”。差不过一个世纪以前,类似的商业氛围也曾充满中国社会 ——1910 年代到 1930 年代,国内曾有一场持久的 “国货运动”。“工人必须积极改良国货”“大众必须积极购买国货”“商人必须积极销售国货”…… 美国历史学家 Karl Gerth 在著作《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中记录的这些口号曾在 1928 年夏天的 “上海国货周” 被反复提起。100 多年后,消费主义与爱国主义再次合流。当然,从商业的角度看,这两次国货潮仍有许多不同。1910 年代还是一个电影被称为 “洋戏”、袜子被称为 “洋袜” 的时代,消费社会的一切基础都是从国外引入的。“中国人买中国货” 的信念,几乎是当时本土品牌唯一的仰仗。但这一次,国产品牌的叙事口吻已经变了,现在的表达方式是:“中国品牌也不错,不是吗?” 如果你像媒体记者一样经常参加各种行业论坛,就会听到这样的表述:在 ×× 领域,中国的确是领先了。这正是变化中最有价值的那个部分。观察 2019 年表现突出的这些本土品牌,你会发现它们赢得市场的最根本逻辑还是商业的:华为牢牢抓住了手机用户的拍照需求,并且用有竞争力的成本满足了这一需求;李宁成为年轻人的新宠,是因为它真的对中国文化做了提炼,衍生出了有个性的设计,这是潮牌的本质;完美日记在欧美品牌统治多年的美妆界快速拥有了姓名,是因为它最大化利用了中国在电商体系、供应链体系和社交网络营销体系三个层面形成的资源红利…… 在它们身上,“中国”,或者说爱国主义的影响,更像是催化剂和放大器的功效。另外类似大白兔、百雀羚、飞跃等一批国货,与其说是借国货概念营销,不如说是把消费者的集体回忆作为品牌魅力的原料。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第一财经杂志

      《第一财经杂志》致力于关注公司现象和商业新闻,为公司人读者群提供各行各业商业创新的信息与观点。 内容上倡导创新的观念,语言上追求轻松易懂的风格,自2008年2月创刊以来,开创与建立了一种属于第一财经周刊的商业新闻理念:为读者提供崭新而富有价值的商业新闻服务。内容上既有专业的公司现象分析,也有轻松使用的行业信息和公司人关心的各方面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