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7千字
字数
2021-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从希波战争到罗马共和国恺撒时期的战争艺术史。
内容简介
作者运用科学的史学方法,批判性地考证古代文献,如“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恺撒的《高卢战记》等,创造性地重构古典时期的著名会战。希罗多德记载的波斯军队的人数是否可信?马拉松会战是否发生在马拉松平原?马拉松会战中非职业希腊士兵长距离猛烈冲锋是否可信?恺撒为何夸大赫尔维蒂人数?作者提出并颠覆性地解答了上述问题。
坎尼会战的失败是罗马军事体制的转折点,古代战争史的转折点。作者科学叙述了坎尼会战中的包围运动,深刻影响了施利芬的作战理论。此外,他还对米提亚德、伯利克里、伊巴密浓达、亚历山大、汉尼拔、西庇阿、马略、恺撒的战争艺术进行独到解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德尔布吕克:克劳塞维茨和兰克的结合
-
第1版 前言
-
第2版 (第1、2卷)前言
-
第3版 前言
-
起点
-
第一篇 希波战争
-
1 史籍记载中的希腊兵力
-
2 希腊人的装备与战术
-
3 希腊军队的实际兵力
-
4 波斯军队
-
5 马拉松会战
-
6 温泉关会战
-
7 阿提米西安海战
-
8 萨拉米斯海战
-
9 普拉提亚会战
-
第二篇 鼎盛时期的希腊军队
-
1 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前的希腊战术
-
2 伯利克里战略
-
3 雇佣兵
-
4 公元前4世纪对原有战术体系的完善
-
5 色诺芬理论
-
6 伊巴密浓达
-
第三篇 马其顿军队
-
1 马其顿军制
-
2 亚历山大与波斯:格拉尼卡斯河会战
-
3 伊苏斯会战
-
4 高加米拉会战
-
5 海达斯佩斯河会战
-
6 作为统帅的亚历山大
-
7 继业者
-
第四篇 古罗马
-
1 骑士与方阵
-
2 支队方阵
-
3 罗马人的操练、扎营和纪律
-
4 皮洛士
-
5 第一次布匿战争
-
第五篇 第二次布匿战争
-
1 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研究方法
-
2 坎尼会战
-
3 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基本战略问题
-
4 战前战略态势回顾
-
5 罗马占据上风
-
6 扎马-那拉加拉会战:梯队战术
-
7 汉尼拔与西庇阿
-
第六篇 作为世界征服者的罗马军队
-
1 罗马军队与马其顿军队
-
2 职业军队:大队战术
-
3 百夫长
-
4 米特拉达梯
-
5 罗马人与帕提亚人
-
第七篇 恺撒
-
1 恺撒历次征战的批判性分析
-
2 赫尔维蒂战役
-
3 阿里奥维斯塔
-
4 征服比利其人
-
5 维钦托利
-
6 罗马针对蛮族的战法
-
7 内战记:意大利与西班牙
-
8 希腊战役
-
9 法萨卢斯会战
-
10 内战末期诸战役
-
11 战象
-
12 结论
-
附注选译
-
1 阿提卡半岛与希腊其他地区城邦的人口
-
2 马拉松会战中的跑步情况
-
3 著名战例
-
4 坎尼会战参战兵力与伤亡数字
-
5 “萨里沙”长度与队列间隔
-
6 罗马兵役
展开全部
百年前的战争认知钜作
在德尔布吕克撰写的四卷当中,第一卷主要是在讨论从希波战争直至恺撒麾下罗马武功的全盛时期的战争艺术。德尔布吕克对战术单位演变的论述被认为他对军事思想的最重要贡献之一。 经过研究,他确信罗马人在军事上的至上地位是其用兵灵活性和机动性的直接结果,而这些又来自他们军队的战术组织形式。他进一步论辩说,"古代战争艺术的真谛" 就在于原始的希腊方阵逐渐演变为罗马人使用的、得到精巧协调的战术阵列, 而此类阵列在 15 世纪瑞士 - 勃艮第战争中的复兴、连同它们在以拿破仑称霸欧洲而结束的那个时期里的改进和完善,构成现代军事史上的突出事态。
我不是军迷,所以这么晚才看到这套神作,但一看之下就爱不释手。
从一个月前的群里交流的一个问题开始聊起吧:大秦锐士如果和罗马军团对战,谁更厉害。这其实明显是一种关公战秦琼、罗成戏貂蝉的错配问题。而且,即使抛开所谓地理隔绝等客观因素不谈,单纯论部队的战斗力、军事理念、武器装备等等所谓的客观条件,也是一个引战的问题。因为无论哪一方都有着自己的狂热拥趸,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也一定会有另一部分人完全不认同。所以在这里我并不是想要讨论这个问题,而是在我读《战争艺术史》这套书第一部时,从作者汉斯。德尔布吕克老爷子的作品里学到的一种思考方式,想要分享给大家。《荀子・议兵篇》说:“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这是在百度上搜 “魏武卒” 出来的古书里对战国最早雄起的战士的记录。说的是:“士兵穿上身﹑髀部,胫部的铠甲 ,能开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每人背五十只弩矢,拿着长戈或铁戟,腰带利剑,携带 3 天的作战粮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 以前的我对这些是深信不疑的。然而,随着《战争艺术史》的阅读,我渐渐开始有了别的念头的思考。古书记载的这些内容是不是真的完全可信?如果说,像我们这些天天泡在办公室里的亚健康人群,身体是弱了些。可那些每天科学饮食,有针对性训练的健身教练,那些入伍参军,在部队高强度训练的士兵和那些为生活所迫,每天挑着沉重货物上山的挑山工,他们应该算是普通百姓里身体强健的存在了吧。那么刚才写的魏武卒的这些能力,他们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有没有可能,这是部队考核时,最尖子的那部分士兵的成绩,而被记录下来成为了所谓的标准了呢?要知道,这可是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那个时候的烹饪方法只有烧烤和水煮两种,现代烹饪技术那时候都没发明呢。而海量的水果蔬菜都还没有引进,六畜里马和牛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可以成为食物,现在用来养身体的肉蛋奶,那时候也许有,但有可能配备给底层的士兵吗?尤其是我国历史纪录里都是以万作为计量单位的武装部队,在没有高速运输道路(秦朝修建的阳关大道,是始皇帝统一以后才有的。),没有冷藏存储的技术,而且,整个山东六国,无非就是黄河两侧中下游的几个省的面积。那时的国力能支撑他们过高的物资需求吗?当然,我这些都是站在外行的角度的臆测。但是,咱们就从纯逻辑推导来说,这两千年人即使身体素质变强了,也是最近这一百来年的事吧。不可能说,现在的人做不到的事,两千年前的人就都能做到吧。说到这,咱插个梗。明明是东汉末年才出现的马鞍技术,怎么在封神第一部里,纣王殷寿就用上了呢?当然,那是神话故事,不能这么讨论,我就是随口一说。好,假定古籍记载的数据都是真的。魏武卒也好、秦锐士也罢,真的就有着这过人的战力。那么我们来思考另外的几个问题。首先这些战士这样全副武装的时候能有多久?我们都知道,古时候打仗有所谓的安营扎寨。那么在不列阵对战时,他们也要这样全副武装吗?大概率不会吧。可如果不全副武装,即使有一部分部队巡查营房的安全,可遇到偷营劫营的战斗时,他们有多块的速度可以把古代的那种盔甲穿戴整齐呢?其次,两军对阵,彼此之间的间距是多远。身穿这样的战斗装备,从我方阵营,全力跑入地方阵营后,还有作战的力量吗?如果赶上刮风下雨呢?如果对方射来箭雨呢?如果穿着这身行头强攻城墙呢?这又需要多少力气呢?另外,那个时候的战争,骑兵的数量一定是少的。所有的部队即使辎重有车来运,但是随身的兵器和盔甲总的自己穿着吧。一把剑、一个盾、一张弓、五十只箭,再加上三层盔甲。每天的行军能走多远?时间和篇幅问题,我们再来思考最后一个问题,在没有高速路的朝代,我猜测能走的路应该也就是现在我们在一些农村还能看到的非主路,仅有三四米宽的土路。再这样的路上行军,一个五万人的部队,队伍得多长?这还的算上运输粮草的辎重部队。假设一排走四个人。每人身穿装备,仅占一米的面积。五万人排下去,就是 12500 米,也就是十二公里左右,如果遇到小路,只能单人行进,就得扯开成五公里的距离。那单纯部队的行军就得拉扯到五十公里。然后再说安营扎寨。假设 25 个人睡在一个营帐里。五万人就得 2000 个帐篷。想想你出去春游时,一个帐篷如果稍微想要宽敞点,睡五个人,得多大,最少得六平米吧。那么 25 人的营帐就得三十平米。两千个就是六万平米,这还不算是营帐之间的间距,还有主帅办公,中层将领独有的营帐这些。我们就只翻一倍。十二万平米。光安放下一个五万人的军营,就得最少是一个 300 米乘以 400 米的地方。一个大的足球场也就是 110x75 米,需要 16 个足球场大的面积,才能相对小的占地安排下五万人的军营。那么问题来了,长平之战坑杀赵国四十万部队。。。。。把刚才的那些数字翻八倍。你觉得,这样规模的部队,对战了两年,以当时赵国的国力,他是怎么挺过来的?嗯。我不敢质疑什么,我只是读完这套书的前两卷后,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你呢?还信这些记录吗?
出版方
东方巴别塔
东方巴别塔(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高品质人文出版的新锐实体。巴别塔文化主要通过高质量的版权引进及国内优质原创作者的挖掘,打造历史、军事及泛学习类等几大内容板块,与读者分享顶尖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