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拿破仑的情书到梦工厂的《怪物史莱克》,来一次跨学科的情感研究之旅。

内容简介

快乐、愤怒、厌恶、恐惧、悲哀和惊讶,跨越了文化隔阂,是所有人都有的情感。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从启蒙运动到大众传媒时代,从拿破仑写给约瑟芬的情书到奥巴马写给女儿们的信,从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到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梦工厂的《怪物史莱克》,情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催化作用,不同文化在不同时期对情感的处理方式亦存在差异,但关于情感这个古老而又新鲜的研究领域其实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

目前对情感史的研究有两大派别,其中一派是普遍主义派,认为情感是一种内在、跨越历史文化的东西,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下,表露的方式不同。另一派是社会建构主义派,认为每一种情感都是由时代文化而定,而且会反过来对个体的自我感受发生影响,因此有自己的历史。围绕着这两个观点形成两大阵营,争论十分激烈,持续至今。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致谢
  • 导言: 历史与情感
  • 一、情感是什么?
  • 二、谁的情感?
  • 三、情感在哪里?
  • 四、情感有历史吗?
  • 五、我们在书写情感史时可能会用到什么材料?
  • 第一章 情感史的历史
  • 一、吕西安·费弗尔和情感史
  • 二、费弗尔之前的情感史
  • 三、费弗尔及其后的情感史
  • 四、情感史和“9·11”事件
  • 五、芭芭拉·罗森宛恩和情感共同体
  • 第二章 社会建构主义:人类学
  • 一、情感的种类
  • 二、旅行写作和早期人类学中的情感
  • 三、人类学经典中的情感
  • 四、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情感人类学
  • 五、语言学转向与社会建构主义
  • 六、和罗萨尔多、阿布-卢赫德、卢茨同时代的社会建构主义者
  • 七、情感的社会建构主义人类学:一些初步结论
  • 八、20世纪90年代(一):社会建构主义之后的情感人类学【129】
  • 九、20世纪90年代(二):超越社会建构主义与普遍主义的二元性
  • 十、最近的普遍主义情感人类学
  • 第三章 普遍主义:生命科学
  • 一、保罗·埃克曼和基本情感
  • 二、第三章的路线图
  • 三、查尔斯·达尔文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社会建构主义者和普遍主义者之间的战场【164】
  • 四、心理学情感研究的开端,或者说感觉、激情和情绪的变化如何从神学转移到心理学,并在此过程中成为“情感”【173】
  • 五、情感实验室和实验室的情感,或者说,基于实验精神的心理学中情感概念的诞生
  • 六、社会秩序的概念是如何组织大脑内部秩序的
  • 七、对大脑情感反应的研究
  • 八、弗洛伊德缺失的情感理论
  • 九、20世纪60年代以来情感心理学的蓬勃发展
  • 十、情感的综合认知生理学理论:沙赫特-辛格模型
  • 十一、情感评价:认知心理学与评价模型
  • 十二、神经科学、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其他成像方式
  • 十三、约瑟夫·勒杜和两条恐惧路径假说
  • 十四、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和躯体标记假说
  • 十五、贾科莫·里佐拉蒂、维托里奥·加莱塞、马可·亚科博尼,镜像神经元和社会情感
  • 十六、站在矮人的肩膀上,或者说,神经科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洛伊木马”【225】
  • 十七、全世界的情感主义者,团结起来!以哈特、奈格里等人为代表的神经科学
  • 十八、对神经科学的借用:暂时的平衡
  • 十九、超越一切鸿沟:批判性神经科学和合作的真正可能性
  • 第四章 情感史的视角
  • 一、《感情研究指南》:威廉·M.雷迪试图超越社会建构主义和普遍主义
  • 二、情感实践
  • 三、神经历史学
  • 四、情感史的视角
  • 五、前景展望
  • 结语
  • 术语表
  • 参考文献
  • 索引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的情感:认知与历史》

    人类是一种情感的存在,情感的历史和人类一样悠久,但是我们对情感究竟了解多少呢?什么是情感?情感包括哪些内容?对于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民族来说,情感在多大程度上是普遍的,在多大程度上是特殊的?这些都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也表明关于情感的知识总是与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结构密切相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600本《人类的情感:认知与历史》

      情感分为行动和激情,行动源于我们自身,而激情则有外在的根源。然而,自我和外在并不是绝对不同的,因为两者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他假定只有三种基本的情感,即快乐、悲伤和更高层次的贪欲(cupiditas)。思想是成熟的关键,是一种摆脱狂野情感的方法。对他们来说,“思考”“理解” 和 “听到” 都与一个动词有关,即 “kulininpa”,其字面意思是 “听”。因为对他们来说,负责思想的器官是耳朵,而负责情感的器官是胃部。研究心理结构的决定性事实是,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一种状态对另一种状态的影响是内在体验的一部分。我们体验这种结构。我们理解人类的生活、历史和所有隐藏在人类思想深处的东西,因为我们体验了这些过渡和影响,从而意识到这个包含了所有激情、痛苦和人类命运的结构。来自情感人类学研究的例子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它们动摇了任何关于泛文化情感的观点。在不同的文化中,情感的组织方式是不同的,这无疑削弱了任何认为人类有共同的情感这一观点,甚至是情感让我们人类区别于动物这一观点。沿着经纬度在全球范围内的移动是一回事,沿着几十年和几百年的时间轴移动是另一回事。当我们把时间因素考虑进来时,该从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待情感呢?对感情表达方式的态度同对行为举止的态度一样不同寻常。各种表达感情的方式被区分为 “情有可原” 或者 “无缘无故”。易动情感、喜怒无常、忧郁寡欢的人被说成是无缘无故地笑,无缘无故地哭,无缘无故地泄怒、好斗。“无端暴怒” 一词并非意味着脾气坏,后者是由 “易怒” 一词来表达的;同时也不意味着对合理的刺激产生一种不成比例的反应;【88】它只能按其字面的意思来解释,即无缘无故地愤怒;用不太严谨的话来表达,即一种不因任何表面刺激而产生的感情状态。根据卢茨的观点,解构主义和去本质化将打开一种不受扭曲的思考当地人情感建构的视角。对伊法利克人来说,这些情感建构更像是主体之间的,而不像在西方那样是个人的;更多是身体外部的,而不是内部的,有时会有身体上的影响;标志着社会地位,而不是内在状况。因此,卢茨提出 “情感体验不是先于文化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一种超验的情感意识模式,通过这种模式,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融为一体,这种意识超越了激发它的环境…… 并将观众的个体情感状态汇入一个情感 “场域”。人类学与历史学的融合自然会存在诸多问题。其中许多是众所周知的:首先是共时的人类学和历时的历史学之间的区别,但我们可以预料,一位专注于社会建构主义的人类学家至少会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有就是研究材料不同的问题:人类学研究的是活着的人,能够观察到他们非语言形式的表达方式,而历史学必须主要依靠来自以前某个小群体的书面证据,只有非常有限的途径来获得对人类表达的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情感研究史综述,重点是 19 世纪以来的,两大阵营:普遍主义与文化建构主义。没什么个人观点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