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学者止庵说“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局面最大的学者,也曾是影响至巨的思想家和举足轻重的政治家。现在我们终于有一部配得上他并不漫长但是精彩非凡的一生的传记了。”

内容简介

“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

在《三十自述》里,梁启超曾这样描述自己出生的时代背景:“余生同治癸酉正月二十六日,实太平天国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学士曾国藩卒后一年,普法战争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国罗马之岁也。”然而生在这“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大时代里,也注定了其一生的跌宕起伏。

本书以梁启超的一生经历为纵轴,以梁启超与康有为、袁世凯、严复、孙中山、杨度、宋教仁、蒋百里、胡适、徐志摩等人的交往为横轴,以点带面、以人带史,以宽广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讲述了晚清民初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以梁启超为中心再现了时代大变局中一代知识分子的担当、求索和彷徨。

目录

  • 版权信息
  • 梁启超生平大事年表
  • 第一章 新会少年 梁启超的家世
  • 祖父:讲“义理”,重“名节”
  • 在祖父言传身教下考取“童子秀”
  • 父母:淑身济物
  • 凌云壮志出少年
  • 参考书目
  • 第二章 相敬相知 梁启超的婚姻与爱情
  • 精明强干李夫人
  • 情诗里的浪漫与风雅
  • 夫妇相敬如宾
  • 任劳任怨王夫人
  • 红颜知己何小姐
  • 参考书目
  • 第三章 满门俊秀 梁启超与其子女
  • 中西合璧的为父教子之方
  • 发自肺腑、自然纯真的父爱
  • 娴儿思顺:梁启超的得力助手
  • 化育思成:治学须有兴味
  • 梁思永:在父亲支持下成为考古大家
  • 梁思忠:政治热情得到父亲肯定
  • 梁启超的其他儿女
  • 造育新民
  • 参考书目
  • 第四章 手足深情 梁启超与诸兄弟
  • 参考书目
  • 第五章 书生报国 梁启超与康有为(上)
  • 南海圣人康有为
  • “思想界之一大飓风”
  • 知师莫如弟子
  • 万木森森一草堂
  • 甲午会试
  • 康梁与公车上书
  • 新政与《上清帝第三书》
  • 筹办《万国公报》及强学会
  • 师生初现分歧
  • 保国会的夭折
  • 戊戌维新废八股
  • 京师大学堂与上海译书局
  •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 参考书目
  • 第六章 分道扬镳 梁启超与康有为(下)
  • 求助日本
  • 保皇运动
  • 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感染和诱惑
  • “新”国民:争自由,兴民权
  • 从《清议报》到《新民丛报》
  • 放弃保教
  • 康有为之“反革命”
  • 师生龃龉,关系恶化
  • 振华公司案发,保皇会分崩离析
  • 梁启超与辛亥革命
  • 康梁分道扬镳
  • 参考书目
  • 第七章 谊兼师友 梁启超与黄遵宪
  • 人境庐主人黄公度
  • 《日本国志》值千金
  • 一见如故,引为同调
  • 梁氏文体的魔力
  • 读书,还是救亡
  • 入主时务学堂
  • 湖南新政
  • 平生风谊兼师友
  • 从保教骁将到保教大敌
  • 从革命“排满”到君主立宪
  • 参考书目
  • 第八章 惺惺相惜 梁启超与严复
  • 从马江船政学堂到格林尼次海军学院
  • 从福州船政学堂到北洋水师
  • 从北洋水师总办到启蒙思想家
  • 参考书目
  • 第九章 肝胆相照 梁启超与谭嗣同
  • 谭嗣同:伯理玺之选
  • 放浪形骸少年时
  • 谭嗣同:学思大转变
  • 冲决网罗之《仁学》
  • 治国要方:变“独术”为“群术”
  • 办事读书两不误
  • “湖南之士可用”
  • 时务学堂育英才
  • 开启民智南学会
  • 维新守旧水火不容
  •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 谭嗣同进京
  • 请开懋勤殿
  • 光绪密诏
  • 求援袁世凯
  • 喋血菜市口
  • 谭嗣同狱中绝笔信是真还是假
  • 参考书目
  • 第十章 知时达务 梁启超与汪康年
  • 师出同门,谊非寻常
  • 共同创办《时务报》
  • 时务报章天下闻
  • 大声疾呼醒世人
  • 由合作而积怨
  • 《时务报》“党争”
  • 参考书目
  • 第十一章 血荐轩辕 梁启超与唐才常
  • 废立皇帝
  • 康梁保皇
  • 浏阳志士
  • 时务学堂缔交谊
  • 唐才常与康梁
  • 《清议报》:“作维新之喉舌”
  • 扶桑办学
  • 梁启超:善变之豪杰
  • 庚子勤王
  • 梁启超:保皇并非保君主专制
  • 赴汤蹈火自立军
  • 参考书目
  • 第十二章 近世双雄 梁启超与孙中山
  • 孙中山与康有为为何没能结交
  • 梁启超倾慕孙中山,欲与之联合
  • 梁启超远赴檀香山,与孙中山势成水火
  • 参考书目
  • 第十三章 亦敌亦友 梁启超与章太炎
  • 《时务报》两健笔
  • 敬意与敌意之间
  • 孔教是个问题
  • 戊戌政变后思想分歧加大
  • 革命与改良之争
  • 梁启超游美记
  • 狭义的“革命”
  • 考察美国政体
  • 共和政体适合当时的中国吗
  • “告别革命”
  • 《新中国未来记》
  • 保皇立宪与革命“排满”之争
  • 章太炎退守书斋,二人渐行渐远
  • 参考书目
  • 第十四章 我独怜才 梁启超与杨度
  • 少年意气,时务学堂初较量
  • 重会日本,惺惺相惜
  • 争取路权与参与立宪,二人密切配合
  • 成立新党,领导权归属问题引分歧
  • 成立政闻社,夹缝中的艰难努力
  • 民国“帝师”,退隐逃禅
  • 参考书目
  • 第十五章 殊途同归 梁启超与宋教仁
  • 君子合而不同
  • 新中国该往何处去?
  • 组建进步党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从联合到分歧
  • 另树一帜
  • 从同盟会到国民党
  • 参考书目
  • 第十六章 功败垂成 梁启超与袁世凯
  • 晚清时期的第一次合作
  • 康有为一厢情愿
  • 袁世凯出卖了维新党吗
  • 倒袁成为康梁的主要目标
  • 民国时期再合作
  • 中国应该采用何种政体
  • 多方博弈后袁世凯胜出
  • 梁启超谈财政和政党问题
  • 梁启超的回归与出路
  • 梁启超归国,仿佛英雄凯旋
  • 经济不独立,则政治不能独立
  • 进步党:袁梁结盟
  • 人才内阁
  • 先选总统,再定宪法
  • 担任币制局总裁
  • 政坛失意,决心退隐
  •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 参考书目
  • 第十七章 志同道合 梁启超与蔡锷
  • 得意门生蔡松坡
  • 广西练兵谋事
  • 响应武昌起义,不搞种族革命
  • 力挺梁启超归国参加建设
  • 革命完成后军队该如何自处
  • 苦心经营云南
  • 梁启超的立国方针
  • “二次革命”留下的隐患
  • 师生联手,反对袁世凯称帝
  • 为国家而战,为人格而战
  • 各省独立,袁世凯忧急而死
  • 大局已定,蔡锷病逝扶桑
  • 参考书目
  • 第十八章 共度时艰 梁启超与蒋百里
  • 留学日本,名震百里
  • 办不好学校就自杀
  • 二人心灰意懒,同陷政治漩涡
  • 是否应该对德国宣战
  • 退出政界,同游欧洲
  • “五四运动”背后的梁启超
  • 欧游心影录
  • “为中国寻一个药方”
  • 一篇序言居然写成了一部著作
  • 致力于文化传播
  • 联省自治及各省立宪
  • 参考书目
  • 第十九章 忘年之交 梁启超与丁文江
  • 少年天才
  • 赴英留学的冒险之旅
  • 回国立业
  • 地质学先驱
  • 欧洲访学,接触北大
  • 结交胡适
  • 知识分子论政
  • “少数人的责任”
  • 何谓“政治运动”
  • “好人政治”
  • “救济精神饥荒”
  • 科学与玄学论战
  • 淞沪市政督办
  • 梁启超去世,丁文江处理身后事
  • 参考书目
  • 第二十章 承前启后 梁启超与胡适
  • 少年胡适,“受梁先生无穷恩惠”
  • 胡适与梁启超是何时第一次会面的
  • 学术之争与意气之争
  • 提倡新文化,不一定排斥旧文化
  • 转型期的开路先锋
  • 参考书目
  • 第二十一章 师生高谊 梁启超与徐志摩
  • 师生情谊
  • 才情横溢徐志摩
  • 与林徽因相恋,同张幼仪离婚
  • 为何放弃即将拿到的博士学位
  • 泰戈尔访华
  • 与陆小曼相恋,接手《晨报副刊》
  • 证婚人训诫新郎官
  • 梁启超辞世,诗人飞天
  • 参考书目
  • 第二十二章 寂寞身后事
  • 言人人殊梁任公
  • 累变不离其宗
  • 寂寞身后事
  • 参考书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2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以爱国救国为己任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虽然他的思想从一开始的维新,经过保皇、共和、立宪以至开明专制,给人以 “反覆” 和 “善变” 的印象。但他的中心思想始终未变,那就是爱国,一贯主张也未变,那就是救国,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本书以梁启超与其相关人物的关系为骨架,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是一本重新了解研究梁启超生平及其历史地位的好书,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用最简短的语言形容梁启超这五年,我想应该是 “矛盾” 与 “变化”。他的事业、他的信仰、他对中国未来的思考,似乎一直在变化,一直在矛盾中摇摆,恰如康有为批评他的那句话 “流质易变”。但是在所有的这些变化背后,我们又能看到他的坚持:努力找到一种最快的道路让这个国家进入现代。只不过时代的复杂超过他的想象,所以这个三十岁的年轻人,还没有办法找到一条坚定的道路。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初识梁启超是在中学历史书上面,戊戌变法及保皇派与革命派论战,一笔带过。并没有展现他的全面而深远的历史影响力。近年来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及读了他相关文章,看了些纪录片,越发感受到他的伟大爱国情怀及人格魅力。读这本传记,更能立体化及近代人物交错中,展现出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化学工业出版社·悦读名品

        悦读名品是化学工业出版社旗下的一家全媒体出版公司,出版领域涉及经管、人文和教育。公司以“悦读成就名品,合作共创价值”为理念,集聚各方资源,形成图书出版和数字出版互为驱动的出版模式,追求企业可持续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