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85千字
字数
2020-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020年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报告。
内容简介
中国金融正在走一条渐进式、试错式和迂回式的开放道路。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金融的开放,加快中国金融的国际化,是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最艰难的任务之一。
中国金融在扩大开放乃至全面开放的理论设计和政策选择中,必须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模式定位,即在“不可能三角”中的选项组合,核心是在“汇率稳定与资本流动”之间做出选择;二是开放路径;三是战略目标,即开放的彼岸在哪里?本研究报告主要围绕这三个核心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与此同时,作为中国金融开放的借鉴和参考,本书研究了大国经济(如日本)和一些有代表性的新兴经济体(如韩国等)金融开放的案例。在理论逻辑、案例总结和国情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金融全面开放过程中及之后所可能出现的风险变化作了简要评估。
导论和八个分论是本研究报告的主体内容。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分析子报告,分别从基本面和技术面分析了2019—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动趋势及其原因。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名单
- 出版说明
- 内容简介
- 导论
- 中国金融开放:模式、基础条件和市场效应评估
- 1.中国金融开放:历史与逻辑
- 1.1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
- 1.2 国际资本流动现状
- 1.3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外开放
- 1.4 中国金融国际影响力分析
- 2.中国金融全面开放的路径模式
- 2.1 金融开放:国际一般模式与国别路径
- 2.2 中国金融的进一步开放:一般模式与特殊路径
- 2.3 人民币自由化改革:中国金融全面开放无法绕开的坎
- 2.4 中国金融全面开放的彼岸在哪里?
- 3.中国金融全面开放的基础条件
- 3.1 法律体系的调整和完善
- 3.2 法治水平与能力
- 3.3 严格的契约精神和完善的信用体系
- 3.4 市场透明度和客观、独立的中介机构
- 3.5 政策和规则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 4.中国金融全面开放的市场效应评估
- 4.1 大国的金融全面开放后的市场效应分析:以日本为例
- 4.2 新兴经济体金融全面开放后的市场效应分析
- 4.3 中国金融全面开放:市场效应评估
- 分论
- 分论一 中国金融开放:试错式探索的历史
- 1.货币可兑换:从全面管制到资本账户可自由使用
- 1.1 经常项目可兑换: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
- 1.2 稳妥有序:资本与金融账户基本开放
- 1.3 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
- 2.人民币汇率:从盯住汇率到市场定价的管理浮动
- 2.1 转轨时期实行双重汇率制度
- 2.2 不断完善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 3.金融市场开放:多元主体同台竞争
- 3.1 以加入WTO为契机主动开放金融市场
- 3.2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金融开放的新特点
- 3.3 高质量发展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
- 分论二 金融开放的国别研究:大国模式
- 1.美国的金融开放:科技与金融的创新
- 1.1 在有利的国际环境下顺势而为
- 1.2 国内经济金融基础条件合宜
- 1.3 越创新,越开放
- 1.4 模式总结:水到渠成式的金融开放模式
- 2.日本的金融开放:金融体系功能的缺失
- 2.1 激进地与西方国际金融体系融合
- 2.2 实体强势,金融虚胖
- 2.3 模式总结:激进改革,金融开放最终完成却成本高昂
- 3.印度和俄罗斯的金融开放:对内和对外开放的抉择
- 3.1 国内矛盾不缓和,制度脆弱
- 3.2 国际环境不容乐观
- 3.3 模式总结:金融开放的内外冲突明显,风险频发
- 4.经验教训
- 4.1 加强以市场为核心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4.2 趋利避害,金融开放需要与全球经济格局、货币体系相适应
- 4.3 加强本币的国际化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分论三 金融开放的国别研究:新兴国家模式
- 1.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开放进程
- 1.1 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开放简史
- 1.2 开放的步骤与条件
- 1.3 金融开放与本国经济特征的关系
- 2.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开放的影响
- 2.1 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2.2 金融开放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 2.3 金融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 2.4 金融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 3.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开放与宏观经济政策
- 3.1 新兴市场国家不同金融开放阶段的宏观政策环境
- 3.2 宏观政策环境对金融开放经济效应的影响
- 4.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开放的案例研究
- 5.结论
- 分论四 中国金融开放:多目标比较与选择
- 1.中国金融开放的目标
- 1.1 短期目标
- 1.2 长期目标
- 2.金融开放目标选择的依据
- 2.1 经济发展规模和国际化程度
- 2.2 经济活动的市场化水平
- 2.3 制度的国际化水平
- 3.金融开放目标的比较与平衡
- 3.1 多种目标的比较
- 3.2 多种影响的平衡
- 4.不同发展阶段下金融开放的目标选择
- 4.1 国际金融体系的接受者
- 4.2 国际金融体系的建设者
- 4.3 国际金融体系的引领者
- 分论五 中国金融开放:基础条件分析
- 1.金融开放的制度准备与经济基础
- 1.1 契约精神和信用体系
- 1.2 金融监管能力建设
- 1.3 市场经济基本原则与竞争中性
- 1.4 风险管理视角下的金融开放
- 2.金融开放进程中的银行国际化研究
- 2.1 银行国际化与贸易往来:基本关系分析
- 2.2 研究设计
- 2.3 实证结果分析
- 3.金融开放进程中的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
- 3.1 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与功能升级
- 3.2 境外资本的引入与境内投资的国际化
- 3.3 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新尝试:沪港通、深港通和沪伦通
- 分论六 中国金融开放:外部环境的影响
- 1.国际金融形势:国际金融体系的变化特征
- 1.1 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 1.2 全球金融周期
- 2.国际经济形势:国际经济与政策的变化特点
- 2.1 世界经济增长乏力
- 2.2 政策的变化特征
- 2.3 单边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
- 3.如何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
- 3.1 国际金融市场规模与复杂度的挑战
- 3.2 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不确定的挑战
- 4.外部环境的推动:顺势而为
- 4.1 国际资本配置需求的推动
- 4.2 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推动
- 5.外部环境对中国金融开放的影响的实证综合分析
- 5.1 模型设定
- 5.2 数据说明
- 5.3 实证结果与反思
- 分论七 中国金融开放:路径选择与风险分析
- 1.当前中国金融开放的主要政策着力点
- 1.1 中国金融开放的目标
- 1.2 中国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面临的主要任务
- 2.中国金融开放路径选择的宏观理论思考:制度均衡视角
- 2.1 制度均衡视角下的金融体系与金融开放
- 2.2 中国金融开放路径选择的内外现实约束
- 2.3 中国金融开放的路径选择
- 3.中国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的路径选择:对外开放视角
- 3.1 可供选择的中国金融对外开放顺序选择及其内在逻辑
- 3.2 不同金融开放路径选择的潜在风险分析
- 4.中国金融内外开放的路径选择:制度均衡视角的进一步思考
- 4.1 中国金融内外开放的路径选择
- 4.2 中国金融内外开放路径选择失当的潜在风险分析
- 5.结语
- 分论八 中国金融开放:彼岸在哪里?
- 1.走向彼岸:建成符合大国金融战略的国际金融中心
- 1.1 大国经济需要大国金融
- 1.2 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是大国金融开放的必然选择
- 1.3 国际金融中心:目标与特征
- 2.大国金融开放进程中的国际金融中心
- 2.1 国际金融中心研究的理论发展与深化
- 2.2 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兴衰与更替的历史规律
- 2.3 发展阶段与演进逻辑:大国崛起的典型案例
- 3.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石
- 3.1 国际金融中心的货币基石
- 3.2 国际金融中心的经济基石
- 3.3 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基石
- 3.4 国际金融中心的制度基石
- 市场研究
- 基本分析 2019—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基本分析
- 1.2019年资本市场总体回顾
- 1.1 一级市场概况
- 1.2 二级市场走势及特征
- 2.2020年资本市场展望
- 2.1 2020年资本市场面临的宏观环境
- 2.2 影响2020年资本市场的主要因素
- 2.3 2020年股票二级市场展望
- 技术分析 2019—2020年沪深股票市场技术分析及展望
- 1.2019年各个指数的波动过程的阶段划分和对比
- 1.1 各个指数的阶段划分
- 1.2 各个指数在各个阶段的波动差异
- 2.《2018报告》中对2019年预测的评估
- 2.1 《2018报告》的主要预测结论
- 2.2 《2018报告》的评估
- 3.技术分析方法在2019年的买卖信号
- 3.1 上证指数在2019年的技术分析交易信号
- 3.2 上证50指数2019年的技术分析交易信号
- 3.3 其他指数在2019年的技术分析交易信号
- 4.技术分析对2020年沪深市场行情的预测和投资建议
- 4.1 各个指数的总体态势和差异
- 4.2 春节效应依然有效——春节附近可以买入
- 4.3 关于上证50指数
- 4.4 对沪深300指数的预测
- 4.5 对2020年其他指数的预测
- 4.6 上证50指数具有特殊性
- 4.7 对2020年初期的投资建议
- 附录
- 第二十四届(2020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会议纪要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