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洋洋洒洒一部京剧史,真真切切一本剧评集。

内容简介

《顾曲集:京剧名伶艺术谭》收入了孔在齐在香港《信报财经新闻》上所撰专栏《顾曲集》中的八十四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看京剧的所见所闻所感,并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谈了很多近年来的顾曲经验。

对于唱、做、念、打四者并重的中国戏曲,书中从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开始讲述,介绍了各个行当的著名表演家和知名剧目,如“三大贤”“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活花和尚”“活鲁智深”等,并就爱的武戏作了精彩呈现,将欣赏戏曲之道一一细表。

作者认为,京剧这门表演艺术要想得以延续,需要提高人们对京剧的认识,必须通过教育制度来培养新一代的观众,并且帮助观众提高欣赏能力。

目录

  • 版权信息
  • 培养兴趣 欣赏戏曲
  • 艺术大师马连良
  • 『三大贤』和『四大须生』 ——再谈马连良
  • 南麒北马关外唐
  • 鑫培嫡孙谭富英 嗓音武功傲群伦
  • 唱功淋漓尽致 武功干净利落
  • 父子同台 七代梨园
  • 万人称颂艺术精 实至名归杨宝森
  • 名琴名鼓相辅 声誉蒸蒸日上
  • 摇散板抑扬顿挫 《夜深沉》珠联璧合
  • 另辟蹊径奚啸伯
  • 麒派鼻祖周信芳 幼年成名七龄童
  • 麒派有特色 韵味加台风
  • 从麒麟童的《投军别窑》谈起
  • 《斩经堂》感情浓烈 《追韩信》背上有戏
  • 麒派表演自成一格 身段绝技与众不同
  • 麒麟童、马连良各有千秋
  • 小生前辈姜妙香
  • 昆曲大师俞振飞
  • 允文允武叶盛兰
  • 小生人才多 难超『姜俞叶』
  • 『四大名旦』的由来
  • 『伶界大王』梅兰芳
  • 童年初看梅兰芳
  • 蓄须明志 高风亮节
  • 完美无瑕 艺坛无双
  • 演戏认真 重视配角 提携后进
  • 艺术高峰《穆桂英挂帅》
  • 独创一格程砚秋
  • 一出《金锁记》 爱杀程砚秋
  • 身段水袖臻化境 荒山春闺显功夫
  • 与梅争长短 师徒打对台
  • 天仙下凡荀慧生
  • 文武全能《铁弓缘》 百看不厌《十三妹》
  • 一曲《钗头凤》 戏迷泪涟涟
  • 难以形容的表演 令人惊叹的艺术
  • 铁嗓钢喉尚小云
  • 文武昆乱不挡 传统宝藏重生
  • 台步功力独到 名角纷列门墙
  • 京朝海派争取观众 倾家荡产培育后进
  • 『四大坤旦』境遇坎坷
  • 『四小名旦』和『四大坤伶』
  • 中华戏校『四块玉』
  • 后继无人的旦角筱翠花和黄桂秋
  • 第一老旦李多奎
  • 未谈净角 先说脸谱
  • 毕生难忘金少山
  • 演霸王一举成名 挂头牌史无前例
  • 万人空巷看霸王 身后萧条成绝响
  • 『活花和尚』和『活曹操』
  • 『裘门本派』裘盛戎
  • 故都演双出 香港『除三害』
  • 裘盛戎真是太棒了!
  • 『不倒翁』袁世海
  • 德高望重萧长华
  • 从丑角谈到《审头刺汤》和《群英会》
  • 从萧长华谈到丑角名剧
  • 全能名丑马富禄
  • 空前绝后叶盛章
  • 舞台成就辉煌 结局惨绝人寰
  • 刘斌昆和二百五
  • 《活捉三郎》独步剧坛
  • 初看京剧 最爱武戏
  • 武生起霸 最考功力
  • 长靠武生看家戏《长坂坡》
  • 看京剧获知识 观长靠辨人物
  • 武生翻滚跌扑 观众心惊肉跳
  • 武生畏途《挑滑车》 剧坛典范高盛麟
  • 探营唱唢呐 起霸用大铙 ——谈最难的武戏《铁笼山》
  • 《四平山》和《两将军》
  • 短打武生三大类 唱念做打都要精
  • 短打宗师盖叫天 盖世绝唱《恶虎村》
  • 《十字坡》出绝招 《三岔口》显功夫
  • 艺惊四座史文恭 难得一演赵子龙
  • 盖叫天提携后进 高盛麟誉满春申
  • 两大武生合作 李高各显奇能
  • 盖派传人张翼鹏 一鸣惊人《雅观楼》
  • 文武昆乱 浑身绝技 ——再谈张翼鹏
  • 《九龙山》出类拔萃 《石十回》技艺惊人 ——三谈张翼鹏
  • 『出手大王』郭玉昆
  • 无所不能林树森 哪个不知『活关公』
  • 招牌老店天晓得 海派基地共舞台
  • 老当益壮赵如泉
  • 《红梅阁》和《阴阳河》
  • 全能演员演名剧 失传老戏受欢迎
  • 上海戏剧学校人才鼎盛
  • 继往开来 温故知新
  • 从现场观演出到家中看录像
  • 失传老戏《连升店》 历史珍品《樊江关》
  •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音配像比较
  • 音配像难比实况演出
  • 演员不到位 观众不在行
  • 艺术应珍惜 传统莫偏离
  • 附录 余叔岩艺术妄谈
  • 后记 观剧忆旧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以 “国粹” 的标准来要求的话,京剧的戏词是明显的短板。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京剧剧目是由戏班那些人自编自导自演,文化水平一般。直到清末民初,没了科举,才有一些高手转去为京剧写词,水平马上就不一样了。比如翁偶虹的锁麟囊:这才是今生难预料,不想团圆在今朝。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柳暗花明休啼笑,善果心花可自豪。种福得福如此报,愧我当初赠木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未来,京剧是不是只能作为国家符号,生活在那高高的象牙塔里。

      先从两个例子说起。看完本书,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京剧以前出现时,究竟是个什么行业?突然想起郭先生在相声里说的,相声和剃头、洗脚一样,就是一门手艺,为的是穿衣吃饭,赚钱养家。那么,它得能卖钱,才能吃上饭啊。当他不卖钱就能吃上饭时,那就变了味道了。还有一个例子,去年刷抖音,看到了一个京剧绝活集锦的短视频。什么打棍出箱、什么三层桌子一翻而下,什么变脸、吐火、翻跟头、吊毛、僵尸、矮子功。好不好看,好看。如果让你送自己儿子姑娘去学这些绝艺,继承传统,发扬光大,维护国粹,你愿意吗?我猜,你得啐我一脸。京剧以前也是街头卖艺,需要绝技。观众买票要看到玩应儿。你连着十个乌龙绞柱、二十个旋子、三十个铁门槛观众才爱看。你唱功高门大嗓,声音震天,观众才爱看。麒麟剧社能卖出票去,是真的因为京剧吗?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火的时候,就是十八九岁二十出头,就是现在张云雷、陶阳的年纪。随着时间的推移,功力越来越深厚,唱功越来越成熟,逐渐成为大家。可成长的原因是啥?环境。别说在戏台上做比成样的翻打,就是吊威亚,加特效的功夫港片,都留不住薄情的观众,逐渐在走向萧条。京剧再如何精彩,效果上拼得过好莱坞大片吗?郭先生凭借个人魅力,无论是京剧、评剧、鼓曲、话剧吸引着粉丝疯狂的买票支持,是这些人真的变得爱听京剧了吗?真的爱上曲艺了吗?还是只是捧角呢?那些戏,如果没有郭德纲、没有陶阳,同一个戏院,同一个票价,同一帮唱戏的主,还会火爆吗?京剧想要火,和郭先生给相声开的方子一样,取消国家扶持,推向市场。有绝艺的,您从小圆子把自己培养成角,然后有了票房号召力,有了自己的观众群,足够支持你商演了,那才算是真的活了。否则,给你再多的电视曝光时间,再多的义演的补助,无非就是再砸出像于魁智、孟广禄、李胜素、张火丁、张建国、傅希如、王珮瑜等几位名角撑撑场子,底下再来几十个吃死工资给角儿们搭戏的龙套,可这对京剧这个行业又有何益呢?这本书的作者,孔在齐先生,资料查不到。但是看书里的见闻阅历,应该是我爷爷辈的存在。所以,怹是可以准确的品出一出戏的好与坏的。哪里应该叫好,哪里应该关注唱腔,孰高孰低,如何评断,绝对门清。在早年间,京剧之所以火爆,名家辈出,也因为市场上有大批这样懂行的观众,你玩应儿绝,得货卖于识家。现在,别说去听这些唱腔,看这些做派了。就是对这每出戏说的是什么历史故事,又有多少年轻人懂呢?比如下面我罗列的这几出折子戏的牌子,有几个人知道说的是什么故事:《四进士》《淮河营》《珠帘寨》《定军山》《审头刺汤》《击鼓骂曹》《描容上路》《火焚纪信》,这可不是我故意找的什么生冷的戏,这些要么是历年春晚必唱的选段,要么是京剧大师们的代表作,要么是在抖音里都广为传唱的名段。可如果你即对京剧不感兴趣,又对历史不感兴趣,我猜,一段你也次猜不出来。还可能会问,审头刺汤是什么汤,鱼汤吗?火焚纪信是什么信?挂号信吗?哦,现在的孩子只知道微信和短信,挂号信可能也不知道了。那么面对这样的市场,这样的观众,这样的环境。京剧还真的有必要存在吗?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