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理想国M译丛:日本印象系列(全五册)》包括《日本之境: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创造日本1853-1964》《明治天皇:1852-1912》《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
内容简介
《日本之境: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日本之镜》通过对电影、戏剧、文学、艺术和神话传说鞭辟入里的分析,剥开附在日本文化表面的层层面纱,解释日本民族这些两极又矛盾的文化特性,同时勾勒出日本人如何映照出自身的样貌。无论是黑泽明的电影、三岛由纪夫的小说、文乐《忠臣藏》、宫本武藏的传说,或是黑帮片与家庭剧,伊恩·布鲁玛都信手拈来,幽默风趣地探索有如镜子般反射出现实的戏剧性幻想。他对日本大众文化中病态怪诞的行为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解释,让读者能理解这个被迫温文尔雅的民族如何借由“人为”的风格化与仪式感,寻求压抑自我的解放。
《创造日本1853-1964》:从1853年马修·佩里的黑船驶入江户湾,结束长达二百多年的锁国,到在美国的监管下成为一个经济高度发展,并于1964年成功举办东京奥运的现代国家,日本不过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这本睿智、优美而精简的书中,伊恩·布鲁玛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细腻考察,清晰地呈现日本历经的种种重大事件及相继而来的转变,从倒幕运动、明治维新、日俄战争、侵华战争、东京审判,一直到美国接管及东京奥运。布鲁玛深刻地探讨日本社会思想、政治秩序和经济生活等各个面向,并以独到和客观的视角解释日本如何经历这些戏剧性的巨变及伴随的战争与变革,最后从一个小小封闭的传统岛国一跃成为牵动东亚乃至世界的现代国家。
《明治天皇:1852-1912》:1867年—1912年,日本从落后封闭的封建国家,一跃成为君主立宪制的现代大国。欧美数百年间的变化,在明治天皇在位的四十余年中急速上演;后世日本的命运,在此亦有端倪。然而,明治却隐身于各个事件和人物背后,难见踪迹。他是无能的傀儡,还是最伟大的君主?在时代的巨大浪潮中,他如何应对周遭的一切?
本书搜集庞大的资料,在天皇的个人细节和时代的重大事件中达成巧妙的平衡。我们既可以看到明治拘谨地会见外国使节、偏爱个别后妃、在伊藤遇刺后好像突然老去,同时也能看到倒幕运动、明治维新、西南战争、日俄战争等风云变幻的亲历见闻。它是一部传记,亦是一个时代的编年史。
《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活着回来的男人》是第一部以普通人的视角记述二战前后日本生活史的著作。书中主人公小熊谦二(作者的父亲),出生于1925年,十九岁被征兵送往中国东北,后遭苏联拘留于战俘营,在严酷的西伯利亚劳动了三年。活着返回日本后,谦二在不断更换工作时,染上当时视为绝症的肺结核。从二十五岁到三十岁,人生最失落的光景在疗养所中孤独地度过。失去半边肺叶的谦二,以三十岁“高龄”重归社会,幸而赶上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浪潮,得以从“下层的下层”爬到“下层的中层”。升为银发族后,他甚至与身在中国延边的“原朝鲜日本兵”吴雄根共同成为原告,向日本政府发起战后诉讼赔偿。作者以平实的叙事和开阔的视角记录了自己的父亲作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生命轨迹,同时融入同时期的经济、政策、法制等状况,形成了一部“活生生的二十世纪史”。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以“国体”之名,让包含殖民地在内的全日本帝国笼罩在强烈的国家意识形态支配下,对战争、天皇、国家极端狂热,进而深化其大亚细亚主义与玉碎思想。通过考察日本人的锁国性格与自卑感、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国家的强制力,以及国家与人民的关系,鹤见俊辅精辟地剖析日本如何从一个在明治时期走向富强,精神思想自由、开放的国家,转变为保守、狭隘,法西斯主义横行的侵略国。他进而解释日本知识分子对国家主义的挣扎、反省、抵抗为何会失败,又如何在受到压迫后屈服“转向”,成为军国主义的“共犯”,最终在国家发动战争时,宣传并正当化军国主义和超国家主义,致使日本走向玉碎之路。
目录
- 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
- 版权信息
- 理想国译丛序
- 导读 一个普通人的常识
- 国际版序
- 第一章 入伍之前
- 一、从北海道到东京
- 二、谦二的小学记忆
- 三、升学时代来临
- 四、走向统制经济与爱国教育
- 五、战时就职
- 六、我出发了
- 第二章 前往战俘营
- 一、那种事我办得到吗?
- 二、没跟着原部队走是我的幸运
- 三、赤塔流放地
- 第三章 西伯利亚
- 一、每个人的生存能力不一样
- 二、国家应负起的责任
- 三、饭盒是活命的基础
- 四、对某位青年的追忆
- 第四章 民主运动
- 一、不同的管理体制
- 二、《日本新闻》与壁报新闻
- 三、气氛改变了
- 四、检举反动分子
- 五、归国竟然就是这么回事吗?
- 第五章 辗转的生活
- 一、西伯利亚归国者的处境
- 二、滚石般的日子
- 三、无论如何都希望能知道真相
- 第六章 结核病疗养所
- 一、失去一半的肺叶
- 二、最难熬的时期
- 三、无能为力的小市民
- 第七章 经济高速增长
- 一、下层的下层
- 二、最重要的是判断谁有权限
- 三、当时就是可以卖出这些商品的时代
- 四、搬入都营住宅
- 五、结婚生子
- 六、自立门户
- 第八章 战争的记忆
- 一、“一亿总中流”的社会想象
- 二、安定还是停滞?
- 三、是战争我就讨厌
- 第九章 战后赔偿审判
- 一、社会性活动时代
- 二、非战兵士之会
- 三、重访赤塔
- 四、只抚慰、不赔偿
- 五、殖民地征兵问题
- 六、我完全不在意别人的评价
- 七、国民的良心
- 八、只要还有希望,人就能活下去
- 后记
- 理想国译丛
- 创造日本:1853—1964
- 版权信息
- 理想国译丛序
- 导读 作为方法的日本
- 序言 东京奥运会
- 第一章 黑船来袭
- 第二章 文明开化
- 第三章 色情的、猎奇的、无意义的
- 第四章 “啊,我们的满洲”
- 第五章 与西方开战
- 第六章 东京布基伍基
- 第七章 1955年之散记
- 跋 战后时期的终结
- 专有名词词汇表
- 引用文献
- 索引
- 日本之镜: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
- 版权信息
- 理想国译丛序
- 导读 日本:有容乃大的“亚”文化与社会
- 新版序言
- 初版序言
- 第一章 神之镜
- 第二章 永恒的母亲
- 第三章 神圣的婚姻
- 第四章 恶女
- 第五章 活的艺术品
- 第六章 卖身的艺术
- 第七章 第三种性别
- 第八章 硬派
- 第九章 忠心的家臣
- 第十章 黑帮和虚无主义者
- 第十一章 取笑父亲
- 第十二章 漂泊的灵魂
- 第十三章 结语:一个温文尔雅的民族
- 索引
- 明治天皇:1852—1912
- 版权信息
- 理想国译丛序
- 序章
- 第一章 孝明天皇
- 第二章 祐宫出生
- 第三章 开国难避
- 第四章 下田条约
- 第五章 安政大狱
- 第六章 赐名睦仁
- 第七章 和宫下嫁
- 第八章 “征夷大将军”
- 第九章 蛤御门之变
- 第十章 家茂去世
- 第十一章 孝明驾崩
- 第十二章 美子皇后
- 第十三章 末代将军
- 第十四章 将军遁走
- 第十五章 接见公使
- 第十六章 五条誓文
- 第十七章 亲王叛乱
- 第十八章 东都江户
- 第十九章 刚、毅、木、讷,近仁
- 第二十章 英国公爵来访
- 第二十一章 帝师元田永孚
- 第二十二章 废藩置县
- 第二十三章 初次巡幸
- 第二十四章 “征韩”论争
- 第二十五章 江藤新平之死
- 第二十六章 早蕨之局
- 第二十七章 西南战争
- 第二十八章 功臣?叛臣?
- 第二十九章 大久保遇刺
- 第三十章 吞并琉球
- 第三十一章 格兰特到访
- 第三十二章 教育改革
- 第三十三章 筹备宪法
- 第三十四章 卡拉卡瓦访日
- 第三十五章 自由民权
- 第三十六章 济物浦条约
- 第三十七章 岩仓逝世
- 第三十八章 江户的舞会
- 第三十九章 太子嘉仁
- 第四十章 帝国宪法
- 第四十一章 修学习业
- 第四十二章 大津事件
- 第四十三章 条约改正
- 第四十四章 对清宣战
- 第四十五章 旅顺屠杀
- 第四十六章 马关条约
- 第四十七章 暗杀闵妃
- 第四十八章 英照皇太后
- 第四十九章 藩阀终焉
- 第五十章 义和团运动
- 第五十一章 英日同盟
- 第五十二章 祸机暗藏
- 第五十三章 战前交涉
- 第五十四章 “发现敌船”
- 第五十五章 日俄谈判
- 第五十六章 高宗抵抗
- 第五十七章 庆子去世
- 第五十八章 伊藤遇刺
- 第五十九章 吞并韩国
- 第六十章 “大逆”阴谋
- 第六十一章 天皇驾崩
- 第六十二章 乃木徇死
- 终章
-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
- 版权信息
- 理想国译丛序
- 导读 异端之必要
- 一 向1931年至1945年的日本趋近
- 二 关于转向
- 三 锁国
- 四 关于国体
- 五 大亚细亚
- 六 非转向的形式
- 七 日本之中的朝鲜
- 八 以“非斯大林化”为目标
- 九 玉碎的思想
- 十 战争时期的日常生活
- 十一 原子弹的牺牲者
- 十二 战争的终结
- 十三 回顾
- 后记
- 参考书目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