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刊,主管单位为哲学研究所。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目前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基础理论、文本文献与思想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现实化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此外,青年一代学人的在传承马克思主义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开拓和思考,显示出很大的发展潜力。本书所收论文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文本、文献与思想史探究”和“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问题辨析”三个栏目,展示了老中青三代学者新的探索。

目录

  • 版权信息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编辑委员会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 生产与生活
  • 论自由与自由的实现
  • 一 自由:人的最高价值追求
  • 二 自由的实现:无往不在枷锁中
  • 三 解去自由枷锁:劳动、实践对自由实现的根本意义
  • 四 通向自由之路:全面的自由如何实现
  •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历史定位
  • 回到“感性活动”
  • 一 从“感性对象”到“感性活动”
  • 二 “感性活动”概念的提出和阐发
  • 三 “感性活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
  • 自由、知识与自由的实现
  • 一 哈耶克的自由概念
  • 二 康德的视角
  • 三 马克思的视角
  • 四 小结
  • 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及其困境
  • 道德与宗教关系之辨
  • 一 马克思的宗教作文及三种诠释观点
  • 二 马克思奉行虔信主义或道德神学吗?
  • 三 结论:开明进步的新教观
  • 文本、文献与思想史探究
  • 浅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工”理论与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建构
  • 一 生产与交往:生产本身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
  • 二 “分工”与“所有制”:交往的形式(所有制)又是由生产(分工)决定的
  • 三 资本关系的本质来历
  • 四 几点启迪
  •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基因”问题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秘密武器”
  • 三 方法论中的政治经济学“基因”
  • 四 讨论性结论
  • 马克思恩格斯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上认识路径探析
  • 一 青年马克思对于私人利益与国家关系的深入反思
  • 二 从“私人利益决定国家”到“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 三 由“实践”概念引发的重大突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四 晚年恩格斯书信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内在关系的系统阐发
  • 五 小结
  •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实践哲学
  • 一 马克思的哲学是共产主义的实践哲学
  • 二 共产主义实践哲学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反映
  • 三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共产主义实践哲学的科学论证
  • 四 驳《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空想论
  • 五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实践哲学蕴含共产主义信念
  •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到唯物史观的构建
  • 一 遭遇“物质利益难题”,反思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国家观
  • 二 发现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从政治国家走向市民社会
  • 三 批判鲍威尔的宗教批判,把“犹太人问题”纳入另一条轨道
  • 四 揭示“思辨结构的秘密”,全面清算德意志意识形态
  • 五 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完成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前提批判
  • 六 小结
  • 从法权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
  • 一 “法的形而上学”与物质难题
  • 二 超越“法的形而上学”的法权批判
  • 三 由法权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
  • 马克思解剖现代社会的思想进程
  • 一 批判性阅读黑格尔法哲学
  • 二 旅居巴黎的理论与实践经历
  • 三 解释历史的唯物主义尝试
  • 四 区分经济与政治的分析话语
  • 五 思索现代社会的复杂面向
  • 索骥还是寻幽:马克思早期文本释读中的陷阱与开新
  • 论新版中文版《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对旧版的修改
  • 一 《共产主义信条草案》的创作背景和文献刊载情况
  • 二 新版《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对旧版的大致改动情况
  • 三 “废除私有财产”和“消灭私有制”:不仅仅是一个翻译的问题
  • 四 一些句式和文字的较大变动是否完全遵循了原文?
  • 对MEGA2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编辑方案的三个追问
  • 一 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定位:季刊文集,还是独立著作?
  • 二 对《费尔巴哈》章的处理方式:避免僭越,还是刻意解构?
  • 三 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定位:旧观点的辩护,还是新哲学的阐发?
  • 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问题辨析
  • 当代美国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
  • 大众文化的当代凸显与合理把握
  • 一 大众文化兴起的时代境遇
  • 二 大众文化兴起的现实根源
  • 三 大众文化的重新定位
  • 商品美学: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新维度
  • 一 高科技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美学
  • 二 商品美学是高科技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逻辑的真实呈现
  • 三 人的主体性回归与消费正义重构
  •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一 理论创新:不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的篇章
  • 二 制度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三 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 四 文化创新:着力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
  • 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
  • 一 绿色发展的要义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二 绿色发展理念下绿色交通的内涵与外延
  • 三 绿色交通和交通运输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 中国梦的实践主体研究
  • 一 中国梦实践主体的要求与特征
  • 二 作为抽象主体的国家
  • 三 公务员的榜样示范效应
  • 四 知识分子的立言树德作用
  • 五 劳动群众的主体力量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