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选取法国大革命时期思想家围绕国家与革命的种种论辩文献,完整呈现了法国革命前后的政治思想谱系。

内容简介

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是人类迈入现代政治世界的重要里程碑,法国就此开始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动荡持续将近百年。《法国革命时期法政文献选编》选取了法国大革命及随后的复辟时期法国朝野左、中、右三派思想家围绕着国家与革命的种种论辩文献,希望完整呈现法国革命前后的政治思想谱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政治宪法学的积薪之业——《现代立国法政文献编译丛书》代序言
  • 本卷导读·理性、自由与秩序——法国立宪的思想资源
  • 人权宣言
  • 法国国民议会(1789年8月26日)
  • 上编 革命时期
  • 第三等级是什么?
  • 第一章 第三等级是整个国家
  • 第二章 迄今为止第三等级是什么?什么也不是
  • 第三章 第三等级要求什么?要求取得某种地位
  • 第四章 政府曾试图做过什么以及特权者为第三等级倡议什么
  • 第五章 本应做的事——有关的原则
  • 第六章 尚需做的事——若干原则的阐发
  • 关于革命政府的各项原则
  • 论恐怖效应
  • 关于宪法评审团之授权及组织的意见
  • 论国内和平
  • 第一部分 致向往自由的君宪派朋友
  • 第二部分 致崇尚秩序的共和派朋友
  • 有关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评论
  • 前 言
  • 第一章 关于原书第一章——“一般意义上的法”
  • 第二章 关于原书第二章——“直接源于政体性质的法律”
  • 第三章 关于原书第三章——“三种政体的原则”
  • 第四章 关于原书第四章——“教育法应与政体原则相适应”
  • 第五章 关于原书第五章——“立法应与政体原则相适应”
  • 第六章 关于原书第六章——“各种政体原则所产生的结果与民法刑法的繁简、审判的形式、刑罚的确定等的关系”
  • 第七章 关于原书第七章——“三种政体原则的结果与奢侈法、奢侈 以及妇女地位的关系”
  • 第八章 关于原书第八章——“三种政体原则的腐化”
  • 第九章 关于原书第九章——“法律与防御力量的关系”
  • 第十章 关于原书第十章——“法律与进攻力量的关系”
  • 第十一章 关于原书第十一章——“确立政治自由的法律与宪法的关系”
  • 第十二章 关于原书第十二章——“确立政治自由的法律和公民的关系”
  • 第十三章 关于《论法的精神》前十二章的概述
  • 第十四章 关于原书第十三章——“赋税的征收、国库收入额与自由的关系”
  • 第十五章 关于原书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和第十七章——“法律与气候性质的关系、民事奴隶法与气候性质的关系、家庭奴隶法与气候性质的关系、政治奴役法与气候性质的关系”
  • 第十六章 关于原书第十八章——“法律和土壤性质的关系”
  • 第十七章 有关原书第十九章——“法律与民族的普遍精神、习俗和风尚赖以形成的各种原则的关系”
  • 第十八章 有关原书第二十章和第二十一章——“就贸易性质和特征论法律与贸易的关系、就世界贸易的变革论法律与贸易的关系”
  • 第十九章 关于原书第二十二章——“法律与货币使用的关系”
  • 第二十章 关于原书第二十三章——“法律和人口数量的关系”
  • 第二十一章 关于原书第二十四章和第二十五章——“法律和各国宗教及其仪规的关系、法律和各国宗教及其对外政策的关系”
  • 第二十二章 关于原书第二十六章——“法律和事物秩序的关系”
  • 第二十三章 关于原书第二十七章和第二十八章——“罗马继承法的起源和变革、法国民法的起源和变革”
  • 第二十四章 关于原书第二十九章——“制定法律的方式”
  • 第二十五章 关于原书第三十章和第三十一章——“法兰克人的封建法律理论和建立君主政体的关系、法兰克人的封建法律理论和君主政体革命的关系”
  • 下编 复辟时期
  • 加强实业的政治力量和增加法国财富的制宪措施
  • 第一章 综述文明的现状
  • 第二章 这项法律对于实业的政治意义
  • 第三章 实际措施
  • 第四章 我们提出的措施所带来农业收入的增加
  • 第五章 我们提出的办法对司法管理和司法费用的效果
  • 第六章 上述论断的根据
  • 第七章 法院历史简介
  • 第八章 实业的政治史简介
  • 第九章 比较法学家和实业家在法国革命期间的行为
  • 第十章 本文的结论
  • 论当今法兰西政府与反对派之手段
  • 前 言
  • 第一章 双重需求
  • 第二章 现行内阁体系
  • 第三章 内阁的波折与组成
  • 第四章 1820年那届议会
  • 第五章 1820—1821年的内部治理与对外政策
  • 第六章 内阁体系的真正成因
  • 第七章 政府的一般手段
  • 第八章 法兰西国民的政治观念
  • 第九章 新的利益
  • 第十章 公众的激情
  • 第十一章 波拿巴和波拿巴主义
  • 第十二章 政府在个体人物当中的手段
  • 第十三章 立宪政府对旧制度一方的影响
  • 第十四章 反对派的一般手段
  • 第十五章 议会内的反对派
  • 第十六章 议会外的反对派
  • 第十七章 结论
  • 附录
  • 论宪政和其他人类制度的生成原则
  • 前言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三十一
  • 三十二
  • 三十三
  • 三十四
  • 三十五
  • 三十六
  • 三十七
  • 三十八
  • 三十九
  • 四十
  • 四十一
  • 四十二
  • 四十三
  • 四十四
  • 四十五
  • 四十六
  • 四十七
  • 四十八
  • 四十九
  • 五十
  • 五十一
  • 五十二
  • 五十三
  • 五十四
  • 五十五
  • 五十六
  • 五十七
  • 五十八
  • 五十九
  • 六十
  • 六十一
  • 六十二
  • 六十三
  • 六十四
  • 六十五
  • 六十六
  • 六十七
  • 编译者简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为什么是法兰西?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311 本)#2023 年精读作家(30)施展《法国革命时期法政文献选编》大家好!今天阅读施展的第四本作品《法国革命时期法政文献选编》,本书选取法国大革命时期思想家围绕国家与革命的种种论辩文献,完整呈现了法国革命前后的政治思想谱系。1789 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是人类迈入现代政治世界的重要里程碑,法国就此开始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动荡持续将近百年。《法国革命时期法政文献选编》选取了法国大革命及随后的复辟时期法国朝野左、中、右三派思想家围绕着国家与革命的种种论辩文献,希望完整呈现法国革命前后的政治思想谱系。2、核心思想:①为什么是法国?1789 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颠覆了当时欧洲大陆头号强国的君主政权。人们未及品尝革命所许诺的 “自由” 的滋味,却在转瞬间陷入极度的动荡与血腥。正当外人觉得法兰西可能就此一蹶不振时,它却转瞬间又猛然崛起,威震整个欧洲。整个过程中的跌宕起伏,理想与现实的撕裂,理性与激情的对撞,慷慨与贪婪的冲突,伟大与邪恶的纠葛,这一切都是史上从未见过的,并且直到 20 世纪几场更大规模的革命之前,也是未有可与其宏阔相比肩的。所以,西方人称法国大革命为 “史诗般” 的革命。法兰西是西方世界最早从中世纪的混乱中走出来的几个国家之一。1337—1453 年的英法 “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而告终。通过这场战争的锻造,原本分裂割据的法国,开始了其完成自身统一的进程。这一进程经过波旁王朝几位伟大的国王 —— 亨利四世(1589—1610 在位)、路易十三(1610—1643 在位)、路易十四(1643—1715 在位)而臻于完成。②法国立宪思想的殊途与同归法国大革命始自 1789 年,但它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束年限。革命的进程总是在动荡和反复中,悖离革命的目标。直到 1876—1877 年,共和主义者战胜了王党建立起第三共和国,使得法国有了适合于 1789 年革命理想的政体,既确保了公民平等,又确保了政治自由,革命才算终结。启蒙时代对于革命法国立宪思想具有最重要影响的无疑是卢梭与孟德斯鸠,而这两人的思考路径有着巨大差别。卢梭的学说走的是政治哲学路径,孟德斯鸠的学说则更近于政治社会学路径。政治哲学所关注的是何为善,什么是政治秩序所应追求的价值,或说应然层面;政治社会学所关注的则是现实的秩序如何成其为可能,或说实然层面。革命的意图在于建立宪政,推翻绝对君主,把人民 —— 民族(Nation)作为制宪权主体时的称呼 —— 变成为主权者。政治学意义上的人民,并不是一群零散个人的简单集合。这群人必须要能够表达出共同的意志,具有集体性的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立法、自我治理,才成其为 “人民”。可以说,这种意义上的 “人民”,需要进行一番政治学建构,一番法学拟制,才能够被识别出来,其意志也才能够被表达出来。个人将权力让渡给主权者,并不是说要让渡给一个喜怒无常的个人或会议,而是要让渡给所有人共同组成的整体,以此种方式来将无数个零散的个人整合为 “一”,构成为一个整体意义上的 “人民”。主权者不过是这一整体的人格化,是该整体赖以行动的代表者。最初的信约使大家同意共推一个主权者,推举出来之后便有了一个整体的代表;也就是说,没有主权者便没有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民,而一旦有了人民便意味着他们已经推举出了主权者。③理性、自由与秩序契约的缔结是一个开辟性的时刻,“只是一瞬间,这一结合行为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一个订约者的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数目就等于大会中所有的票数,而共同体就以这同一个行为获得了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和它的意志。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称为城邦,现在则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当它是被动时,它的成员就称它为国家;当它是主动时,就称它为主权者;而以之和它的同类相比较时,则称它为政权。至于结合者,他们集体地就称为人民;个别地,作为主权权威的参与者,就叫做公民,作为国家法律的服从者,就叫做臣民”。国家、主权者、人民,作为某种意义上的同义词,瞬间出现了。自由的精神并不是一开始即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的,而是需要通过历史的不断演进来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世界历史的进程当中展现出来。随着精神的自我运动,普遍性的自我意识在 “国家” 中得到最高表达,从而自由获得终极实现。“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 —— 是作为显示出来的、自知的实体性意志的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思考自身和知道自身,并完成一切它所知道的,而且只是完成它所知道的。“人民” 在这个过程中生长为一个有意识的存在,主权并不是他的意志或理性的结果,而是伴其一同生长而成,最终表达为国家。待其完备之后,人民与宪政本身是一体的,其与国家处在一而二、二而一的通贯内蕴的状态。精神只有认识了自身以后才是现实的,作为民族精神的国家构成贯穿于国内一切关系的法律,同时也构成国内民众的风尚和意识。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