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杂志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25千字
字数
2022-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读书》2022年07期刊收录蒋寅《久被忘忽的钱锺书诗集》、罗新《亮亮柴与狐狸火》等文章。
内容简介
本期主要文章:蒋寅《久被忘忽的钱锺书诗集》、李石《“平衡”与“敌友”》、蔡天新《弗雷格、逻辑和真理》、渠敬东《燃烧的学问和火一样的人》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文章
-
书店主体性:知识、干部与制度
-
久被忘忽的钱锺书诗集
-
“神奶路”“官老爷扇”与语言中的“世界大同”
-
螺纹歌
-
亮亮柴与狐狸火
-
王献之婚姻
-
美国反托拉斯运动的死与生
-
降爵或因减赋
-
千年前的玻璃油灯
-
“我”·对话·学术接续
-
缺失历史感的日本宪法学史
-
费德里奥的吠声
-
“平衡”与“敌友”: 由两种政治概念说起
-
观稼楼与冰蕸阁
-
我们的恐惧关乎什么?
-
古格的黄昏
-
从印度大西岛到鱼眼女神
-
在时间的巨流河中,泳且歌
-
这个世界会好吗?
-
园柳青花“变形记”
-
返乡的姿态与故乡无关
-
十载劳人不自由
-
“太史公牛马走”
-
弗雷格、逻辑和真理
-
燃烧的学问和火一样的人
-
设计有道
展开全部
书店主体性:知识、干部与制度
一九三二年,生活书店在《生活》周刊的基础上成立,书店对内以 “生活合作社” 的形式,形成集体拥有、集体经营、利润归于集体的结构,书店也由此开始了它不平凡的历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生活书店的历史,特别是全面抗战期间发展至鼎盛规模的过程,从其自身的角度来说,是一个主体性不断加强的过程。这有诸多方面的表现:文化事业的定位更清晰、运营规模更壮大、增容提升编审决策团队、关于报刊书籍的 “知识” 的立场更加稳定、加强组织的制度和纪律建设、加强书店同人的共同体意识与道德修养,都是生活书店为自身在时代的狂风暴雨中站得更稳所做的努力。如此看待生活书店这一时期的发展和成长,会发现在关于它的研究中经常被提到的 “统战”“政治化”“左倾”,不太能解释抗战期间书店主体性增强的全部,我更愿意把生活书店这段时期的发展,理解为一个生命史的历程,由此可从它的身心和向往出发,整理史料,重构图景。在这个生命逐渐壮大的情境里,有三个关键词:知识、干部和制度。书店是销售知识的机构,出版什么 “知识” 对它来说,意味着市场表现和收益。但是,邹韬奋在书店内部同人刊物《店务通讯》里经常强调,书店不是五芳斋、冠生园,“知识” 是讲对错的,这是比盈利更重要的、关系着书店发展的大事。这意味着,与市场表现相比,能否出版发行正确的 “知识”,更是一家书店的生命线。同时,什么 “知识” 正确,也直接关系着书店会选择哪些知识分子来为它的编审工作掌舵。全面抗战爆发前后,胡愈之、柳湜、艾思奇、沈志远等人与书店的合作,都在这个大的逻辑里发生。此逻辑在战争中被进一步强化,这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家从与书店合作的作者,发展为书店 “知识” 的策划者和保障者,作为书店的大脑,而成为书店体制内的重要领导。当然,在书店当时使用的语言里,他们比较少被称为领导,指称他们的词相当有意思:干部。在二十世纪中国的大部分时间里,就整个社会的组织架构来说,核心的人才群体是 “干部”。“干部” 这个词借自日语,同盟会时期就已被使用,随后它在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里,被深深嵌入到政党政治的发展发达之中。王汎森认为,二十年代 “主义” 的兴起意味着组织、纪律成为进步青年的理想寄托,即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理想。这种看法在抗战中变得非常普遍,无论是 “抗战” 还是 “建国”,都要求一个新人集团的崛起,这就是干部。干部集团也进一步发展强化了进步青年与党政训练机构的关联,经过组织培训而产生的干部不再是独善其身的个体,单干者也不是干部,干部在组织中才有意义。这样的 “干部”,实质上是一套关于个人与组织关系的观念与实践。此观念与实践,在以邹韬奋的言论为代表的生活书店的语汇系统中,能被清晰地观察到从无到有的过程。全面抗战前,“干部” 一词政党言论中已普遍使用,但大众媒体上比较少见。一九三六年邹韬奋在《生活日报》上发表数篇谈青年问题的文章,核心意思是让青年将已有的知识联系实际,真正付诸实践地 “干” 起来,但此时他还没有给 “干” 起来的青年找到一个特定称呼。全面抗战爆发后邹韬奋再谈青年训练时,已非常熟练地使用 “干部” 一词。一九三八年他谈青年训练原则时说:我们建立新的军队干部,做乡村工作,组织民众训练民众,都与青年训练息息相关,因为 “青年训练和干部的养成是有密切的连带关系”。同期,在他和柳湜主编的《全民抗战》上,邹韬奋说:“在民众动员工作中,无处不需要青年来做干部,做骨干,做中间分子。” 也正是这个时期,邹韬奋在第一届参政会上以 “培植救国干部” 来 “改善青年训练以解除青年苦闷” 的提案,更清晰地表明 “干部” 不仅是将青年个人与国家组织联结起来的机制,更是解决两者困境的方向和方法。
第一本《读书》月刊
这本 12 万字的《读书》月刊,是今年的第 7 期(7 月),4 个多小时才读完。这本杂志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感觉内容比较杂,文章都是一些作者读书的心得感受和评论,有对书籍背后作家的生活、趣事、情感、恩怨等。文章有读历史的、政治的、国内的、国外的、文学的、艺术的,甚至有逻辑数学的。总得感受没有必要读完每一篇文章,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就行,所以,以后这套杂志我就不通读了,有些不想了解的内容就略过了,毕竟时间有限。推荐你也翻一翻。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