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系统阐述创伤感染的专著。

内容简介

全书共有36章,100万字,系统介绍了创伤感染的历史沿革、流行病学、病原微生物学、病原茵结构与致病机制、病原菌耐药机制、创伤感染免疫学、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机制、模式识别受体机制、信号转导机制、创伤感染风险性的遗传学机制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全面介绍了各部位创伤感染、特殊创伤感染、灾害性创伤感染、高原创伤感染、烧伤感染、战伤感染、小儿创伤感染、老年创伤感染等临床特点,以及创伤感染防治原则、营养支持、中医中药治疗、创伤感染护理等内容。本书既充分体现了创伤感染的基本理论和临床诊治技术,也充分突出了创伤感染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技术研究新进展,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全书内容新颖,注重实用,不仅可以作为创伤感染研究人员的参考书,也是临床创伤外科和相关学科医师的指导工具书。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者
  • 主编简介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前言
  • 第一章 创伤感染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感染的认识与传染病流行
  • 第二节 病原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的形成
  • 第三节 创面处理与创伤感染
  • 第四节 感染控制与防治的历史演变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创伤感染流行病学
  • 第一节 创伤患者院内感染流行病学分析
  • 一、创伤患者院内感染的基本特征
  • 二、创伤感染病原菌分析
  • 三、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四、HAI对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 五、减少创伤患者HAI的对策
  • 第二节 各部位创伤感染流行病学
  • 一、颅脑创伤感染流行病学
  • 二、胸部创伤感染流行病学
  • 三、腹部创伤感染流行病学
  • 四、皮肤软组织创伤感染流行病学
  • 五、创伤后骨髓炎流行病学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创伤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学
  • 第一节 微生物致病的遗传学基础
  • 一、细菌的基因组结构及致病岛
  • 二、质粒与致病性
  • 三、噬菌体与致病性
  • 四、转位元件与致病性
  • 第二节 致病基因表达与致病性的关系
  • 第三节 创伤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变迁
  • 第四节 创伤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来源
  • 第五节 创伤感染常见耐药菌
  • 第六节 创伤感染常见需氧菌
  • 一、葡萄球菌
  • 二、链球菌
  • 三、铜绿假单胞菌
  • 四、大肠埃希菌
  • 五、变形杆菌属
  • 六、肠杆菌属
  • 第七节 创伤感染常见厌氧菌
  • 一、芽孢破伤风梭菌
  • 二、产气荚膜梭菌
  • 三、无芽孢厌氧菌属
  • 第八节 创伤感染常见真菌
  • 一、白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
  • 二、曲霉菌
  • 第九节 创伤感染常见病毒
  • 一、HIV病毒
  • 二、HBV病毒
  • 三、HCV病毒
  • 四、单纯疱疹病毒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病原菌结构与致病机制
  • 第一节 创伤感染常见革兰阴性菌种类、结构特点及致病机制
  • 一、创伤感染常见革兰阴性菌种类
  • 二、创伤感染常见革兰阴性菌结构特点及致病作用
  • 三、革兰阴性菌常见致病因子的结构及致病机制
  • 第二节 创伤感染常见革兰阳性菌种类、结构特点及致病机制
  • 一、创伤感染常见革兰阳性菌种类
  • 二、创伤感染常见革兰阳性菌结构特点及致病作用
  • 三、革兰阳性菌常见致病因子结构与致病机制
  • 第三节 创伤感染常见真菌种类、结构特点与致病机制
  • 一、常见致病或条件致病真菌的种类
  • 二、常见致病或条件致病真菌结构与致病作用
  • 三、真菌常见致病因子的结构及致病机制
  • 第五章 病原菌耐药机制
  • 第一节 固有耐药性
  • 第二节 获得耐药性
  • 一、基因突变引起靶位改变
  • 二、获得灭活酶
  • 三、获得低亲和力的药物靶位
  • 四、获得主动外排系统
  • 第三节 适应性耐药性
  • 一、病原菌产生适应性耐药性的相关环境因素
  • 二、病原菌适应性耐药性的表现
  • 第六章 常见创伤感染动物模型
  • 第一节 常见感染动物模型及其基本制备原则
  • 一、感染动物模型的主要类型
  • 二、常用感染动物模型的比较及选择制备原则
  • 第二节 常见创伤感染动物模型及建模方法
  • 一、创伤部位自发感染动物模型
  • 二、创伤合并外源性注入/植入感染动物模型
  • 第三节 创伤感染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应用
  • 一、创伤感染动物模型的选择原则
  • 二、创伤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应用
  • 三、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创伤感染的免疫学
  • 第一节 创伤感染的免疫学概述
  • 第二节 创伤感染患者的免疫学机制
  • 一、免疫细胞机制
  • 二、免疫因子机制
  • 三、补体系统机制
  • 第三节 创伤感染患者的免疫检测
  • 一、免疫炎性因子检测在创伤脓毒症中的意义
  • 二、免疫细胞功能相关指标在创伤脓毒症中的意义
  • 第四节 创伤感染患者的免疫治疗策略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创伤感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
  • 第一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组成和功能联系
  • 一、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解剖学基础
  • 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功能联系
  • 第二节 创伤感染时神经-内分泌-免疫反应
  • 第三节 创伤感染时神经-内分泌-免疫反应机制
  • 一、创伤感染时神经-内分泌反应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二、创伤感染时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反应的影响
  • 三、创伤感染时神经-内分泌-免疫反应的交互反馈效应
  • 第四节 创伤感染时神经-内分泌-免疫反应调控的潜在靶点
  • 一、调理神经-内分泌轴对免疫反应的影响
  • 二、调理免疫反应对神经-内分泌反应的影响
  • 三、恢复神经-内分泌-免疫平衡的哲学思考
  • 第五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对创伤感染防治的启示
  • 一、从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分析既往创伤感染防治的局限性
  • 二、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对创伤感染集束化防治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创伤感染模式识别受体机制
  • 第一节 模式识别受体概述
  • 第二节 TLR样受体
  • 一、TLR样受体结构与分布
  • 二、TLR样受体的功能
  • 三、TLR样受体信号转导途径
  • 第三节 NOD样受体
  • 一、NOD样受体结构与功能
  • 二、NOD样受体信号转导途径
  • 第四节 RIG-I样受体
  • 一、RIG-I样受体结构与功能
  • 二、RIG-I样受体信号转导途径
  • 第五节 C型凝集素受体
  • 一、C型凝集素受体结构与功能
  • 二、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转导途径
  • 第六节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
  • 一、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结构与功能
  • 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信号转导途径
  • 第七节 胞质DNA识别分子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创伤感染信号转导机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MAPK信号转导通路
  • 一、MAPK信号通路概述
  • 二、p38 MAPK信号转导通路
  • 三、JNK信号转导通路
  • 四、ERK信号转导通路
  • 第三节 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通路
  • 一、JAK/STAT途径的构成及其信号转导过程
  • 二、JAK/STAT途径在创伤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 三、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的改变及意义
  • 第四节 核因子-κB通路
  • 一、NF-κB/Rel蛋白家族
  • 二、NF-κB活化的调节
  • 三、NF-κB的功能
  • 四、NF-κB与创伤后炎症反应及多器官损害
  • 五、NF-κB活性的抑制及其意义
  • 第五节 细胞内炎症信号通路交汇作用
  • 一、三条信号转导通路的交汇作用
  • 二、三条信号通路共同参与炎症时信号转导和基因调控
  • 三、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创伤感染与组学研究
  • 第一节 创伤感染病原体的基因组学研究
  • 第二节 创伤感染的转录组学研究
  • 第三节 创伤感染的表观基因组学研究
  • 第四节 创伤感染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五节 创伤感染的代谢组学研究
  • 第六节 创伤感染的相互作用组学研究
  • 第七节 创伤感染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十二章 创伤感染的遗传倾向性与临床应用
  • 第一节 创伤感染的经典遗传学
  • 一、固有免疫系统分子——防御素
  • 二、模式识别受体及其相关分子
  • 三、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
  • 四、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 五、凝血/纤溶系统
  • 六、内源性保护分子
  • 第二节 创伤感染的表观遗传学
  • 一、创伤感染效应细胞的可塑性及分化
  • 二、创伤感染炎性分子的表观遗传学
  • 第三节 创伤感染中遗传标记的临床应用
  • 一、早期诊断—预警
  • 二、感染预后
  • 第四节 遗传生物标记物在创伤感染诊疗中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十三章 创伤感染的全身性并发症及处理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二节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 一、细菌内毒素与全身性感染
  • 二、炎症介质与全身性感染
  • 三、免疫功能紊乱与全身性感染
  • 四、凝血功能紊乱与全身性感染
  • 五、肠道细菌/内毒素易位与全身性感染
  • 六、基因多态性与全身性感染
  •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 一、临床表现
  • 二、全身性感染诊断标准
  • 第四节 全身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 一、监测
  • 二、液体复苏
  • 三、控制感染
  • 四、血管活性药物和正性肌力药物
  • 五、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治疗
  • 第五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一、概念
  •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 三、MODS的临床诊断及其严重程度评分
  • 四、MODS防治原则
  • 参考文献
  • 第十四章 创面感染与创面愈合
  • 第一节 皮肤的结构
  • 一、表皮层
  • 二、真皮层
  • 三、皮下组织
  • 第二节 常见的创面类型
  • 一、急性创面
  • 二、慢性创面或伤口
  • 第三节 创面感染的临床表现
  • 一、创面感染的局部表现和特征
  • 二、全身症状和表现
  • 第四节 常见创面感染病原菌分类
  • 一、需氧菌
  • 二、厌氧菌
  • 三、真菌
  • 第五节 正常创面愈合过程
  • 一、凝血期
  • 二、炎症期
  • 三、细胞增殖
  • 四、组织成熟和重塑
  • 第六节 感染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 一、中性粒细胞的损害效应
  • 二、巨噬细胞损害效应
  • 三、细菌毒素的损害作用
  • 第七节 难愈性创面发生的影响因素
  • 一、较大面积组织毁损与异物存留
  • 二、营养不良
  • 三、细菌负荷、感染和坏死组织存留
  • 四、局部血运不良和组织缺氧
  • 五、糖基化产物
  • 第八节 细菌生物膜与创面愈合
  • 一、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 二、细菌生物膜中微生物的种类
  • 三、细菌生物膜的信号转导
  • 四、细菌生物膜的空间构象
  • 五、细菌生物膜延缓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
  • 六、细菌生物膜对上皮细胞的作用
  • 第九节 预防和控制创面感染的方法
  • 一、彻底清创
  • 二、抗生素应用原则和策略
  • 三、外用抗菌药
  • 第十节 创面覆盖物和新型敷料
  • 第十一节 创面愈合新技术和新方法
  • 一、封闭式负压引流
  • 二、生长因子的应用
  • 三、干细胞移植
  • 第十二节 创面手术治疗
  • 一、皮片移植术
  • 二、皮瓣移植术
  • 三、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
  • 参考文献
  • 第十五章 创伤感染的诊断和相关问题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创伤感染的临床诊断
  • 一、病史
  • 二、临床表现
  • 第三节 创伤感染的实验室检查
  • 一、微生物学检查
  • 二、其他实验室检查
  • 第四节 创伤感染的影像学检查
  • 一、X线检查
  • 二、超声检查(ultrasonography,US)
  • 三、计算机体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
  • 四、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 五、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 CT)
  • 第五节 创伤感染的分子标志物
  • 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
  • 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
  • 三、白介素家族(interleukin,IL)
  • 四、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
  • 五、其他
  • 第六节 创伤后特异性感染的诊断
  • 一、气性坏疽的诊断
  • 二、破伤风的诊断
  • 参考文献
  • 第十六章 创伤感染的医院内防控
  • 第一节 创伤感染的病原菌与防控
  • 一、概述
  • 二、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
  • 三、特殊感染病原菌
  • 四、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
  • 五、特殊感染病原菌的防控
  • 第二节 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的防控
  • 一、概述
  • 二、流行病学
  • 三、临床诊断
  • 四、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
  • 五、治疗
  • 第三节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防控
  • 一、概述
  • 二、流行病学
  • 三、临床诊断
  • 四、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防控
  • 五、治疗
  • 第四节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控
  • 一、概述
  • 二、流行病学
  • 三、临床诊断
  • 四、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控
  • 五、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十七章 抗菌药物在创伤感染防治中的应用原则
  • 第一节 概念
  • 第二节 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与特点
  •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三、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 四、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五、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 六、多肽类抗生素
  • 七、人工合成抗菌药
  • 八、其他抗菌药物
  • 第三节 抗菌药物在创伤感染防治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 第四节 抗菌药物在皮肤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
  • 第五节 抗菌药物在开放性骨折中的应用
  • 第六节 抗菌药物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 第七节 抗菌药物在胸部创伤中的应用
  • 第八节 抗菌药物在腹部创伤中的应用
  • 第九节 抗菌药物在眼球和颌面部损伤中的应用
  • 第十节 抗菌药物在动物咬伤中的应用
  • 第十一节 抗菌药物在创伤后特殊感染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十八章 创伤感染的防治原则
  • 第一节 创伤感染的病理生理
  • 一、病原菌因素
  • 二、受伤部位及致伤机制
  • 三、机体的抵抗力
  • 四、医疗救治措施的影响
  • 第二节 创伤感染分类
  • 一、外科部位感染
  • 二、健康护理相关感染
  • 第三节 创伤感染防治
  • 参考文献
  • 第十九章 严重创伤感染的营养支持
  • 第一节 严重创伤感染后机体的应激反应
  • 一、自主神经介质­儿茶酚胺的改变
  • 二、内分泌激素的改变
  • 三、细胞因子的改变
  • 第二节 严重创伤感染后的代谢改变
  • 一、严重创伤感染后的能量代谢变化
  • 二、严重创伤感染后的碳水化合物代谢改变
  • 三、严重创伤感染后脂肪代谢变化
  • 四、严重创伤感染后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变化
  • 五、严重创伤感染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代谢变化
  • 第三节 营养不良对机体的影响
  • 一、心血管系统
  • 二、呼吸系统
  • 三、免疫系统
  • 第四节 营养状态的评定与监测
  • 一、临床指标
  • 二、实验室检测
  • 三、人体组成分析
  • 第五节 创伤患者营养支持的必要性
  • 一、预防急性蛋白质营养不良
  • 二、调节免疫应答
  • 三、促进胃肠道结构和功能恢复
  • 第六节 严重创伤感染患者的营养治疗策略
  • 一、营养治疗的历史变迁与营养途径选择
  • 二、创伤营养治疗的目标
  • 三、严重创伤感染患者热卡需求量的确定
  • 第七节 严重创伤感染患者肠内营养的实施
  • 一、肠内营养的适应证
  • 二、肠内营养的禁忌证
  • 三、实施肠内营养的时机
  • 四、经胃和经小肠途径
  • 五、肠内营养并发症
  • 六、EN耐受性的监测和改进
  • 第八节 严重创伤感染患者肠外营养的实施
  • 第九节 免疫营养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
  • 一、谷氨酰胺
  • 二、精氨酸
  • 三、ω­3多不饱和脂肪酸
  • 四、核苷酸
  • 第十节 机械通气的创伤感染患者的营养策略
  • 第十一节 严重创伤感染患者营养治疗的监测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章 中医中药在创伤感染防治中的应用
  • 第一节 创伤感染的中医治疗原则
  • 一、治病求本
  • 二、调平阴阳
  • 三、扶正祛邪
  • 四、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 第二节 创伤感染的中医治疗方法
  • 一、内治法
  • 二、外治法
  • 第三节 中医治疗创伤感染的方剂
  • 一、清热剂
  • 二、解毒剂
  • 三、开窍剂
  • 四、理气活血剂
  • 五、通下剂
  • 六、内托剂
  • 七、补益剂
  • 八、固脱剂
  • 九、清热解毒中成药
  • 十、外用膏散
  • 第四节 中医治疗创伤感染的药物
  • 一、清热药
  • 二、解毒药
  • 三、活血化瘀药
  • 四、通下药
  • 五、补虚药
  • 六、其他外用药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一章 灾害性创伤感染
  • 第一节 现代灾害的特点与救援原则
  • 一、现代灾害的特点
  • 二、现代灾难救援原则
  • 第二节 灾害性创伤感染的发生规律与特点
  • 一、灾害性创伤感染的发生规律
  • 二、灾害性创伤感染的特点
  • 第三节 灾害性创伤感染的主要类型
  • 一、化脓性感染
  • 二、特殊性感染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二章 常见战伤感染
  • 第一节 战伤伤口污染与感染
  • 一、伤口污染
  • 二、伤口污染与感染的判定标准
  • 第二节 战伤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 一、主要病原体的演变
  • 二、战创伤感染病原体的来源及入侵途径
  • 第三节 战伤感染的主要类型
  • 一、侵袭性链球菌感染
  • 二、坏死性筋膜炎
  • 第四节 战伤感染的分级防治原则
  • 一、战伤分级救治
  • 二、战伤感染防治的处置原则
  • 三、亟待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三章 烧伤感染
  • 第一节 烧伤感染常见病原菌
  • 第二节 病原菌侵入机体途径
  • 一、烧伤感染来源
  • 二、烧伤感染易感因素
  • 三、烧伤感染的主要类型
  • 四、烧伤感染诊断
  • 第三节 烧伤感染防治
  • 第四节 特殊病原菌引起的烧伤感染
  • 一、烧伤厌氧菌感染
  • 二、烧伤真菌感染
  • 三、病毒感染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四章 特殊创伤感染
  • 第一节 破伤风
  • 一、病理生理
  • 二、临床特点
  • 三、早期诊断
  • 四、救治及预防
  • 五、进展
  • 第二节 气性坏疽病
  • 一、病理生理
  • 二、临床特点
  • 三、早期诊断
  • 四、救治及预防
  • 五、进展
  • 第三节 创伤弧菌脓毒症
  • 一、病理生理
  • 二、临床特点
  • 三、早期诊断
  • 四、救治及预防
  • 五、进展
  • 第四节 炭疽杆菌感染
  • 一、病理生理
  • 二、临床特点
  • 三、早期诊断
  • 四、救治及预防
  • 五、进展
  • 第五节 朊病毒病
  • 一、病理生理
  • 二、临床特点
  • 三、诊断
  • 四、救治和预防
  • 五、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五章 高原创伤感染
  • 第一节 高原细菌分布及影响因素
  • 一、土壤细菌
  • 二、水源细菌
  • 三、空气细菌
  • 四、物体表面细菌
  • 五、人体皮肤菌
  • 六、高原细菌繁殖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高原常见感染病原菌
  • 一、革兰阳性菌
  • 二、革兰阴性杆菌
  • 三、厌氧菌
  • 四、真菌
  • 五、高原感染常见病原菌变迁
  • 第三节 影响高原战创伤感染的因素
  • 一、病原微生物因素
  • 二、机体的防御能力
  • 三、环境因素
  • 四、其他因素
  • 第四节 高原火器伤伤道感染发生的特点
  • 一、高原枪弹伤伤道细菌污染较平原地区轻
  • 二、高原枪弹伤伤道细菌的定植时间较平原地区晚
  • 三、高原枪弹伤伤道内细菌的繁殖速度较平原地区慢
  • 四、高原枪弹伤伤道内细菌的总毒力较平原地区低
  • 五、高原枪弹伤伤道感染时限延迟、引起感染的细菌临界数量提高
  • 六、高原枪弹伤中葡萄球菌感染的特点
  • 第五节 高原火器伤的初期外科处理
  • 一、高原平时火器伤的初期外科处理原则
  • 二、高原战时火器伤的初期外科处理原则
  • 第六节 高原化脓性感染的特点及防治
  • 一、高原化脓性感染的特点
  • 二、高原化脓性感染的特殊类型
  • 三、诊断
  • 四、预防
  • 五、治疗
  • 第七节 高原特殊感染的特点及防治
  • 一、气性坏疽
  • 二、破伤风
  • 第八节 高原高寒山地地区战时火器伤阶梯救治
  • 一、传统救治阶梯的“空效解决方案”在高原战争中的局限性
  • 二、现代高原战伤救治的“时效解决方案”
  • 三、未来高原战伤的救治阶梯及立体医疗后送新体系
  • 四、高原战时火器伤伤道感染的阶梯救治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六章 颅脑创伤感染
  • 第一节 头皮感染
  • 第二节 颅骨骨髓炎
  • 第三节 硬脑膜外积脓
  • 第四节 硬脑膜下积脓
  • 第五节 脑膜炎
  • 第六节 脑室炎
  • 第七节 脑脓肿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七章 眼部创伤感染
  • 第一节 眼部创伤分类
  • 一、眼外伤的伤情分类
  • 二、机械性眼外伤分类
  • 第二节 眼部创伤感染分类与病因
  • 第三节 眼部创伤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 一、创伤细菌性角膜炎
  • 二、创伤真菌性角膜炎
  • 三、创伤棘阿米巴角膜炎
  • 四、创伤感染性眼内炎
  • 五、全眼球炎
  • 六、眶蜂窝织炎
  • 七、眼部创伤引起的其他感染性疾病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八章 颌面口腔创伤感染
  • 第一节 口腔颌面部感染
  • 一、概述
  • 二、第三磨牙冠周炎
  • 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 四、颌骨骨髓炎
  • 五、面颈部淋巴结炎
  • 六、颜面部疖痈
  • 第二节 口腔颌面部创伤
  • 一、概论
  • 二、口腔颌面部创伤的急救处理
  • 三、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
  • 四、牙和牙槽突损伤
  • 五、颌骨骨折
  • 六、颧骨、颧弓骨折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九章 耳鼻咽喉创伤感染
  • 第一节 绪论
  • 第二节 耳部创伤感染
  • 一、外耳创伤感染
  • 二、中耳创伤感染
  • 三、内耳创伤感染
  • 第三节 鼻部创伤感染
  • 一、外鼻创伤感染
  • 二、鼻窦创伤感染
  • 第四节 咽喉创伤感染
  • 一、咽喉部闭合性创伤
  • 二、开放性咽喉损伤
  • 第五节 耳鼻咽喉特殊类型的创伤感染
  • 一、中耳气压创伤感染
  • 二、鼻窦气压性损伤
  • 三、耳鼻咽喉吸入性损伤并感染
  • 四、耳鼻咽喉创伤医源性感染
  • 五、高原及海洋环境下耳鼻咽喉部创伤感染
  • 参考文献
  • 第三十章 胸部创伤感染
  • 第一节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一、临床表现
  • 二、微生物学诊断
  • 三、气管内分泌物
  • 四、呼吸道远端痰液标本获取
  • 第二节 脓胸的外科治疗
  • 第三节 坏死性肺炎和肺坏疽
  • 一、发病机制
  • 二、危险因素
  • 三、微生物学
  • 四、临床表现
  • 五、诊断
  • 六、治疗与转归
  • 七、小结
  • 第四节 复杂肺实质感染的外科治疗
  • 一、坏死性肺炎
  • 二、肺脓肿
  • 三、肺坏疽
  • 四、结论
  • 第五节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 一、症状和体征
  • 二、评估
  • 三、处理
  • 四、再手术探查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十一章 腹部创伤感染
  • 第一节 腹部创伤感染的分类、临床表现及诊断
  • 一、分类
  • 二、临床表现
  • 三、诊断
  • 第二节 处理原则
  • 一、清创
  • 二、引流
  • 三、损伤控制外科
  • 四、肠瘘
  • 五、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的处理
  • 六、炎性肠梗阻的处理
  • 第三节 腹膜炎
  • 一、病因
  •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 三、临床表现
  • 四、辅助检查
  • 五、诊断
  • 六、治疗
  • 第四节 腹腔脓肿
  • 一、分类
  • 二、病因病理
  • 三、临床表现
  • 四、辅助检查
  • 五、预防治疗
  • 第五节 腹腔间隙综合征
  • 第六节 腹部战伤的特殊处理
  • 参考文献
  • 第三十二章 四肢(包括关节)创伤感染
  • 第一节 四肢创伤感染的一般原则
  • 一、病因学
  • 二、诊断方法
  • 三、治疗
  • 第二节 长骨感染——骨髓炎
  • 一、分类
  • 二、骨髓炎的病理演变及病程
  • 三、血源性骨髓炎
  • 四、硬化性骨髓炎
  • 五、骨髓炎导致的并发症
  • 六、骨髓炎的治疗
  • 第三节 关节部位的感染
  • 一、临床流行病学
  • 二、微生物学特点
  • 三、发病机制及诊断
  • 四、治疗方法
  • 第四节 骨关节结核及其他少见感染
  • 一、骨关节结核
  • 二、病毒性骨炎和关节炎
  • 三、放线菌病
  • 四、莱姆病
  • 五、真菌感染
  • 六、球孢子菌病
  • 七、芽生菌病
  • 八、组织胞浆菌病
  • 九、隐球菌病
  • 十、孢子丝菌病
  • 十一、棘球蚴病
  • 参考文献
  • 第三十三章 儿童创伤感染
  • 第一节 儿童软组织创伤感染
  • 一、概述
  • 二、诊断
  • 三、治疗
  • 第二节 儿童颅脑创伤感染
  • 一、概述
  • 二、发病情况
  • 三、病原菌
  • 四、临床表现
  • 五、诊断
  • 六、治疗
  • 第三节 儿童胸部创伤感染
  • 一、概述
  • 二、儿童创伤后胸腔感染
  • 三、儿童创伤后肺部感染
  • 第四节 儿童腹腔创伤感染
  • 一、概述
  • 二、诊治特点
  • 第五节 儿童泌尿生殖系统创伤感染
  • 一、概述
  • 二、儿童肾创伤感染
  • 三、儿童膀胱创伤感染
  • 四、儿童尿道创伤感染
  • 五、儿童阴茎、阴囊及其内容物创伤感染
  • 第六节 儿童创伤性骨关节感染
  • 一、儿童创伤性骨髓炎
  • 二、儿童创伤性关节感染
  • 参考文献
  • 第三十四章 老年创伤感染
  • 第一节 老年创伤感染的病理生理特点
  • 一、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 二、老年人创伤后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其对创伤感染的影响
  • 三、老年人创伤感染的病理生理和临床特征
  • 第二节 老年创伤感染的诊断和防治
  • 一、老年创伤感染的诊断
  • 二、老年创伤感染的防治
  • 参考文献
  • 第三十五章 创伤感染护理
  • 第一节 创伤感染病区的护理管理
  • 一、病区设置与护理管理
  • 二、手术室设置与护理管理
  • 第二节 创伤感染的护理评估
  • 一、创伤感染的病因评估
  • 二、常见创伤感染标本采集
  • 三、创伤感染常见症状评估和护理
  • 第三节 创伤感染侵入性操作技术与护理
  • 一、脑室引流技术
  • 二、胸腔引流技术
  • 三、腹腔引流术
  • 四、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技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 五、留置导尿术
  • 六、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技术
  • 第四节 创伤感染治疗技术与护理
  • 一、清创缝合的护理
  • 二、负压封闭引流的护理
  • 三、切开减压术的护理
  • 四、截肢手术的护理
  • 第五节 感染伤口的护理
  • 一、伤口评估
  • 二、敷料选择
  • 三、伤口局部处理技术
  • 第六节 特殊创伤感染的护理
  • 一、破伤风
  • 二、气性坏疽
  • 第七节 创伤感染并发症的护理
  • 一、感染性休克的护理
  • 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护理
  • 参考文献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的中央级医药卫生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6月1日,是中国规模大、实力强、出版品种多的医学出版机构。1993年被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评为中国首批优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