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拉丁美洲文学大师博尔赫斯“最得意的故事”,博尔赫斯写作道路的转折点。

内容简介

本书是博尔赫斯的小说集,收录短篇小说九篇。1944年与《小径分岔的花园》合为《虚构集》出版,延续虚构的传奇故事题材。其中作者声称“最得意的故事”的《南方》,被视作博尔赫斯写作的转折点。

主人公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立图书馆的秘书达尔曼在上楼时前额莫名地被什么东西刮破,竟至高烧不已,噩梦不断,住进了疗养院,病情好转后他决定回祖辈留下的南方庄园休养,他一路坐出租马车、乘火车、步行,最后临时起意走进一家杂货铺吃饭,却卷入一场决斗,死在对手刀下。这个故事在博尔赫斯的语言迷宫里,又有另外的读法:达尔曼没有死,回南方庄园的旅程其实是他躺在病床上做的梦,他在梦中死于决斗,一个庸常生活中的人在梦中选择了他所向往的轰轰烈烈的死亡方式。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博闻强记的富内斯
  • 刀疤
  • 叛徒和英雄的主题
  • 死亡与指南针
  • 秘密的奇迹
  • 关于犹大的三种说法
  • 结局
  • 凤凰教派
  • 南方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假如天色变暗

    当然,我实际上五星推荐博尔赫斯的一切诗集、小说集、散文和访谈。


    博尔赫斯说,在人类浩繁的工具中,一切发明都是肢体的延伸,除了书,它是思想和记忆的延伸。也就是说,当一种有价值的书从世上消失,一段思想和记忆也就被斩断了,只能被重新发现和创造。他用那种似梦似醒的语气说,始皇帝焚书,或许是为了让历史以他为起点,或许是为掩饰其母的淫行,或许是为了抵挡死亡……
    博尔赫斯想象一个人拥有永恒与无尽的记忆和观察能力,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讨人之所及。这些超群者往往并没有死在国王的臂弯里或者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拥有一块墓碑,他们的结局一般更凄惨或更恐怖,他们的智慧和勇气被权势所憎恨,经常要在火刑柱上怜悯虔诚而又愚蠢的凡间。
    《特隆,乌克巴尔》是我阅读的第一篇博尔赫斯的小说,而且每次我重读他的所有小说的时候,都会是第一篇。他凭借着对休谟、柏格森的同情和几个星期的思虑,编造了这个故事:曾经有一个神秘内向的团体,致力于撰写一部长达 40 卷的百科全书,整部全书虚构了一个虚无星球上的一切,他通过两件现实中的事物使文本变得更加不真实:两件东西都出自那个虚构世界,一个刻着特隆文字的罗盘和一个异常沉重的锥形金属体。对于虔诚而严谨的思想者而言,对不存在的事物的叙述较之具体事物更加难以表述,他们相信,像业已存在的真实一样描述虚构世界是向着新生迈进。这也是我判断幻想文学的标准:这种杜撰是否值得严肃看待。博尔赫斯曾经通读《大英百科》而不是像多数使用者一样只是查询手头的问题,他恐怕对这十几卷书籍所涵盖的世界感到不满,他觉得自己乐于参与编撰一部虚构的百科全书。
    在博尔赫斯的故事里,政治只是做为压缩时间和空间的某种工具存在,尽管他曾经忍受做为市场鸡鸭检疫员的屈辱,但仍然不屑于讲述局限性太强的苦难。他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学者一直在构思一部著作,然而直到他面对行刑队的时候仍然没有时间动笔,于是他向上帝祈祷,希望获得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本书。上帝是这样显现神迹的:延长子弹从枪膛射出的时间,大概延长到一年(?),使这个死刑犯能够在头脑中细致地组织、撰写和修改自己的文稿,当子弹终结他的生命的时候,那部著作已经诞生了,这本书既存在又不存在,它真实地就像子弹射入人的躯体,不真实的就像简单事实背后被上帝拉长的时间。
    在那很早以前,有个医生告诉博尔赫斯,他的视力将逐步退化,最后完全消失,他形容晚年的失明像天色一点点儿变暗,没有什么难过的。有位南美作家是这样开始一篇回忆博尔赫斯的文章的:在街头,他突然看到这位双目已经失明的老人,他尾随着博尔赫斯,看着他在女伴的搀扶下行进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黄昏里,直到最终融入其中。这位作家所选择的相遇方式,来源于博尔赫斯的写作方式。

      9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长长的人名,拗口的地名,都是我的障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为作家,博尔赫斯思维的承载模式首先是文字,但同时,他是一个用视觉思考的人。集内好几篇小说成于 1940 年代,作者极其凝练地用文字呈现图像,构筑因果,设计网状故事线。一门心思地在有限的文字里加载更高信息密度。铺垫完成后,简洁有力地戛然而止,结尾总是弥漫着高强度的画面感,氛围感。像视频广告。明明一大堆细节,硬是从中拉出清晰的线条和最终的反转。探索完全合理,踩在了未来的鼓点上。实在令人景仰。比如:“他看到粉刷剥落的砖房,宽大而棱角分明,在铁路边无休无止地瞅着列车经过;他看到泥路上的骑手;看到沟渠、水塘和农场;看到大理石般的明亮的云层,这一切都是偶遇,仿佛平原上的梦境。他还觉得树木和庄稼地似曾相识,只是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因为他对田野的感性认识远远低于他思念的理性认识。”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