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6.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02千字
字数
2012-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入解读和分析蒙古族精英人物的人生轨迹和他们的历史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近代内蒙古地区社会变迁与蒙古族地方精英流动的一项社会史研究。本书从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的相关性关系出发,引入家族、族群身份、教育、婚姻、社会关系网络、民族运动和革命等社会流动机制,探讨并试图回答:清末民国时期蒙古族地方精英如何通过不同机制和策略实现其社会流动;在传统与现代的互动和接轨中其流动机制本身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国家政策的不稳定性和偶然性及其权力运行过程中,地方精英的目的、行为和认同如何获得新的发挥空间并得以演变等诸多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一 中国历史上的“天下帝国”传统
- 二 从传统的“天下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艰难转型
- 三 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精英是理解中国从“天下帝国”到“民族国家”进程的钥匙
- 四 常宝的《漂泊的精英》
- 参考书目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方法论与框架
- 一 背景与选题
- 二 方法论与方法
- 三 研究框架
- 四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社会变迁、社会流动理论及其概念的界定
- 一 现代化与社会变迁
- 二 “民族”、“族群”、“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
- 三 何谓社会流动
- 四 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流动
- 第三节 精英理论及其概念的界定
- 一 西方学者的“精英”研究
- 二 国内的“精英”研究
- 本书基本结构与使用的资料
- 一 基本结构
- 二 使用的资料
- 第一章 制度性社会变迁:清末国家政策与社会矛盾
- 第一节 清末国家危机与对蒙古政策的调整
- 一 清政府权力在蒙古地区出现的危机
- 二 作为建设的“新政”与“移民实边”政策
- 第二节 从抗税、拒征到反垦:清末蒙古地区民众的“反叛”
- 一 抗税、拒征运动
- 二 反垦起义
- 三 宗教运动
- 第三节 清末蒙古地区社会矛盾激化及其结构性因素
- 一 清末国家与蒙古地方的关系:从皇权认同到消极抵抗
- 二 地方精英与民众的关系:从身份等差到利益冲突
- 三 蒙古地区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构性因素
- 小结
- 第二章 族群身份
- 第一节 族群身份研究的视角:宏观与微观
- 一 宏观分析:社会分层及族群
- 二 微观分析:族群及其认同
- 第二节 蒙古地方精英族群认同的形成
- 一 关于蒙古族的起源
- 二 蒙古“族群性”的生成
- 三 关于“蒙古民族”
- 第三节 社会分层及清末民国时期蒙古地方精英社会流动
- 一 近代学者的族群分类
- 二 政治关系
- 三 经济差距
- 第四节 多族群国家体系中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理论
- 一 族群与国家
- 二 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
- 三 近代“角色距离认同”
- 第五节 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困惑 ——以清末民初驻京蒙古王公精英政治活动为线索
- 一 对外蒙古“独立”的态度
- 二 从反对“共和”至接受
- 三 “留恋”清帝国
- 四 认同“真空”——主张“独立”
- 五 参加“革命”
- 小结
- 第三章 家族
- 第一节 蒙古家族的特征及其社会分层意义
- 一 家族特征
- 二 社会分层中的“家族”
- 第二节 近代蒙古族精英家族(家庭出身)状况及其类型
- 一 精英样本的选择及其状况
- 二 精英家族(家庭出身)的类型
- 第三节 近代蒙古精英家族及其社会地位流动
- 一 “社会地位”的演变
- 二 演变的五个阶段
- 第四节 近代传统家族的衰退及其后果
- 小结
- 第四章 教育
- 第一节 “教育”的定义
- 一 何谓“教育”
- 二 教育与社会分层:“边界化”
-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改革及其影响
- 一 清末教育改革
- 二 民国初期国家教育政策
- 三 国民政府教育政策
- 四 日本人殖民化教育策略
- 第三节 近代新式教育影响下的地方精英流动模式
- 一 传统“单一流”动模式
- 二 新式“多元”流动模式
- 第四节 新式教育与近代蒙古地方精英的流动
- 一 近代蒙古地区教育发展概况
- 二 清末民国时期110名蒙古王公贵族精英的受教育程度
- 三 兴办教育:精英向上流动的新途径
- 小结
- 第五章 婚姻
- 第一节 婚姻的社会学认识
- 一 婚姻与家族
- 二 婚姻与社会流动
- 三 婚姻和族群
- 第二节 清朝满蒙联姻制度
- 一 满蒙“联姻”制度的形成
- 二 满蒙联姻地域分布状况
- 三 满蒙联姻所形成的统治关系及其密集的血缘网络
- 第三节 个案:亲王僧格林沁家族与清皇家之间的联姻关系
- 第四节 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及蒙古精英的社会流动
- 一 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
- 二 清末满蒙联姻制度的变化
- 三 民国时期蒙古王公精英的婚姻状况及其原因
- 小结
- 第六章 社会关系网络
- 第一节 社会关系网络理论与中国的研究
- 一 社会资本与社会关系网络
- 二 社会网络分析在中国
- 第二节 蒙古地方精英传统流动网络及社会资本
- 一 经济资本
- 二 社会资本
- 第三节 传统社会关系网络的衰竭与新型社会资本的生成
- 一 经济资本
- 二 社会资本
- 第四节 清末民初蒙古地方精英社会关系网络分类及分析
- 一 社会关系网络的强与弱分类假设及其具体分析
- 二 社会关系网络核心变量及其相关性分析
- 小结
- 第七章 民族主义
- 第一节 西方“民族主义”理论与汉人“民族主义”思想基础
- 一 西方“民族主义”理论
- 二 从“天下”到“现代国家”
- 第二节 汉人地方精英的“崛起”
- 一 对蒙地决策的参与
- 二 汉人军阀的产生
- 三 近代汉人“民族主义”的几种派别及其观点
- 四 近代汉人“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
- 第三节 蒙古族:从“族群性”到近代民族、民族主义
- 第四节 “现代”和“传统”:蒙古地区近代“族群民族主义”两种叙述
- 一 “现代性”叙述
- 二 “传统性”叙述
- 第五节 蒙古地区“族群民族主义”的外部条件
- 一 国家“自治”话语与“联邦”、“集权”争论
- 二 外部势力
- 小结
- 第八章 民族运动 ——以国民党改革为背景
- 第一节 国民党对蒙古地区的“族群观”
- 一 同盟会组织在蒙古地区
- 二 对蒙古地区的基本主张
- 第二节 国民党国家权力的扩张
- 一 行政机构的正规化
- 二 地方自治
- 三 恢复“保甲制”
- 第三节 社会矛盾的激化与地方“独立”运动的兴起
- 一 国家与蒙古地方精英的矛盾
- 二 蒙古地方“独立”运动
- 第四节 “高度自治”的努力:德王等人的自治活动
- 一 地方权威的建立
- 二 国家认同的尴尬
- 三 外在联合
- 四 最后一次争取
- 第五节 汉人军阀与蒙古地区精英
- 小结
- 第九章 革命实践 ——以共产党革命为背景
- 第一节 蒙古地区革命道路
- 一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成立
- 二 两条路线:“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内讧与分裂
- 第二节 延安道路: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建立与革命性改造
- 一 政治组织建设
- 二 经济策略
- 第三节 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 第四节 地方政权的革命性整合:乌兰夫等人的革命活动
- 一 对中央的认同
- 二 地方权力整合
- 三 自治政府的成立与“版图”的恢复
- 小结
- 第十章 总结与定位:国家、社会机制与地方精英
- 第一节 国家机构的调整
- 一 清末国家机构
- 二 民国时期国家机构
- 第二节 社会流动机制的演变
- 一 族群身份
- 二 家族
- 三 教育
- 四 婚姻
- 五 社会关系网络
- 六 民族运动
- 七 革命
- 第三节 国家、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定位
- 一 民族—国家的分类
- 二 中国:从“部族国家”迈向“公民国家”
- 三 国族——“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复兴”
- 四 “国家民族主义”的转变
- 第四节 精英:从地方精英到国家精英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