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17千字
字数
2018-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史学家陈其泰学术思想论集。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映了作者在三个学术领域思考的心得,分为上中下三篇。
上篇为“学术史探索”,论述的内容包括春秋公羊学说的演进、清代学术史的若干问题以及唯物史观与传统思想的关系。
中篇为“当代史学的思考”。选入的文章旨在讨论如何正确评价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就和历史地位。
下篇为“白寿彝学术风采”。选入的文章是有关白寿彝先生学术思想的评论和对他高尚人格的缅怀。
目录
- 版权信息
-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编辑委员会
- 出版缘起
- 自序
- 上篇 学术史探索
- 董仲舒春秋公羊学说的理论体系
- 一、董仲舒:把春秋学推向高峰最有功的人物
- 二、经学内在的逻辑发展与时代机遇的交汇
- 三、论《春秋》具有纲纪天下的神圣法典的意义
- 四、“大一统”,“张三世”,“通三统”
- 五、“德刑相兼”,谴告说,经权之说
- 论章学诚对历史哲学的探索
- 一、哲学探索:《文史通义》重要立意所在
- 二、历史哲学探索的第一层次:对儒家经典的新诠释
- 三、历史哲学探索的第二层次:论证具有深刻意义的新命题
- 四、“其所发明,实从古未凿之窦”:将“道”的探究推向新境界
- 公羊家法与清代今文学复兴之统绪
- 龚自珍与晚清经学的嬗变
- 一、考察公羊学说在龚自珍手里产生质的飞跃的深层原因
- 二、《春秋决事比答问》对《春秋》大义的阐发
- 三、有关古文经学的看法
- 论魏源社会改革思想的时代特征
- 一
- 二
- 三
- 四
- 公羊学说与晚清历史文化认同的推进
- 一、不应当被忽视的一段重要历史
- 二、公羊学说对晚清历史文化认同的巨大推进
- 三、公羊学说的当代价值
- 西学传播与近代史学的演进
- 一、鸦片战争时期中西文化接触与史学风气的变化
- 二、从冯桂芬《采西学议》到黄遵宪《日本国志》及时记述日本“改从西法”
- 三、戊戌前后以输入西学为急务与对“君史”的批评
- 四、严复对西方近代思想系统传播的巨大功绩
- 五、以新鲜的历史观为指导与“近代史学”的正式产生
- 传统思想的精华何以通向唯物史观
- 一、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相贯通
- 二、唯物主义的思想资料
- 三、辩证的、发展的观点
- 四、反抗压迫的精神和同情民众苦难的情怀
- 五、大同思想
- 六、对于推进理论认识的意义
- 中篇 当代史学的思考
- 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理论的重大贡献
- 一、唯物史观理论勇于探索、与时俱进的科学品格
- 二、在廓清谬误中大大推进了唯物史观理论体系
- 三、永远保持唯物史观常青的活力
-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道路的思考
- 一、唯物史观传播把中国史学推向新阶段
- 二、如何正确评价“新中国前十七年”的史学道路
- 三、新时期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以及面临的问题
- 新历史考证学与史观指导
- 一、传统的历史考证学如何提升为近代的学问
- 二、新历史考证学与唯物史观的学术关联
- 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宏观概括和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崇高责任感
- 四、诸多领域取得的风格多样的出色成就
- 五、新历史考证学演进道路的启示意义
-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学术价值
- 一、规模宏大,网罗齐备
- 二、贯彻中国史与世界史密切联系的指导思想
- 三、提供研究性成果,为初涉史者指示门径
- 四、以科学方法整理历史文献的典范工程
- 关于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基本线索的理论
- 一、50年代近代史分期讨论中的理论思考
- 二、新时期关于近代历史进程基本线索的新认识
- 三、坚持正确认识路线的逻辑依归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
- 范文澜与毛泽东的学术交谊
- 一、撰写《中国通史简编》
- 二、著史和读书
- 三、开拓近代史领域
- 四、身体力行百家争鸣
- 五、学术知音
- 下篇 白寿彝学术风采
- 刻意的追求 新辟的境界——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第一册评介
- 理论方向和开拓精神——读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
- 一、理论方向
- 二、对中国历史问题的新概括
- 三、开拓精神
- 四、思辨色彩
- 不断开拓史学史学科的新境界——读《白寿彝史学论集》
- 史学体系的重大创新——白寿彝先生主编《中国通史》成就略论
- 一、“积一代之智慧”的巨著
- 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达到新的高度
- 三、编纂体裁上意义重大的创新
- 为学术投入了全部生命——深切怀念白寿彝师
- 一、史学巨著 巍峨丰碑
- 二、洽览深思 开拓创新
- 三、时穷节见 刚正不阿
- 白寿彝先生编纂《回民起义》的学术价值
-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处理
- 白寿彝先生学术创新的风范
- 《白寿彝画传》后记
- 跋语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华夏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是一家综合性出版机构,以专业出版为特色,兼顾大众出版与教育出版,在经济、管理、西方哲学、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医学等专业出版门类形成主题系列,规模优势与品牌优势,在图书市场占据较大的份额,在读者中享有良好的信誉和阅读忠诚度。曾系统推出“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成为文学经典阅读的基本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