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业10年、超1000小时危机管理与危机干预实践精华提炼,聚焦应对危机情境的关键问题,提供专业有效的解决方案。

内容简介

本书从进行心理危机管理所必需了解的基本概念和知识要点,危机管理与干预的相关理论和流派,心理工作者进行组织危机管理的流程、技术与工具,危机管理的案例解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整理分析。

本书高度注重实践性、操作性和应用性。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事例和个案,列明各种灾难、事故、暴力、创伤、灾后心理危机、自杀等的危机干预的具体操作步骤。旨在让更多的人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心理危机的干预和危机管理,帮助从业者掌握判断和处理心理危机的科学方法。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推荐序
  • 使用本书的三个基本问题
  • 第一部分 危机管理心理学基础
  • 案例 从一次“搞砸了”的危机团辅,聊聊什么是危机管理
  • 一、什么是危机,什么是心理危机
  • 二、组织常见的危机有哪些
  • 三、危机对组织有哪些影响
  • 四、组织危机管理4R模型
  • 五、什么是组织危机管理心理学
  • 六、什么是危机干预
  • 七、心理学视角下的组织危机管理与危机干预有何区别
  • 八、哪些人是心理工作者
  • 九、危机管理中心理工作者的角色
  • 十、什么是“第一求助者原则”
  • 十一、如何组建危机响应团队
  • 十二、组织危机管理与干预策略的三阶段
  • 十三、常用危机工作策略概览表
  • 十四、心理防护的“四维”策略
  • 十五、什么是危机管理会议
  • 十六、影响危机管理会议效能的五个因素
  • 第二部分 危机工作者必知的精神疾病知识
  • 一、精神疾病是常见病吗
  • 二、如何从危机管理视角看常见精神疾病
  • 三、为什么说有三种“抑郁”
  • 四、关于抑郁症的一些问题
  • 五、双相障碍是天才病?
  • 六、精神分裂症与“三不”原则
  • 七、什么人容易得创伤后应激障碍
  • 八、哀伤也是一种病吗
  • 九、人格是如何成为一种障碍的
  • 十、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 十一、非常态心理风险简易识别的“三个是否”
  • 十二、心理问题早期预警信号
  • 十三、心理突发事件危机响应流程设计要考虑哪些因素
  • 十四、精神疾病或非常态心理相关风险管理的十条建议
  • 十五、顾主(管理者)的责任与义务
  • 十六、与组织成员身心健康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
  • 案例 “让他休假还是辞退”:员工病假复工后抑郁症复发该怎么办
  • 第三部分 组织中的自杀危机
  • 案例 1000平方米的车间成了鬼屋:发生在工作场所的自杀事件
  • 一、关于自杀的一些数据和研究发现
  • 二、如何识别自杀危机
  • 三、面对自杀高危人群时能做什么
  • 四、当他正在实施自杀时
  • 五、心理急救及其要点
  • 六、SAFER-R个人危机介入模式
  • 七、自杀危机评估与介入模式:CCDR与SAFE-T
  • 八、如何在自杀危机咨询中使用不伤害合约
  • 九、关于危机事件团体应激晤谈(CISD)的5个问题
  • 十、小组干预的有效因子有哪些
  • 十一、危机后常见的应激反应
  • 十二、人的应激反应差异受哪些因素影响
  • 十三、危机后给个人的恢复建议
  • 第四部分 如何在组织中专业地传递坏消息
  • 一、在组织中传递“坏消息”的三个原则
  • 二、传递者与接收者会有怎样的情绪反应
  • 三、坏消息的传递者如何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 四、如何运用“底层逻辑ABC法”完成面谈前的心理准备
  • 五、传递坏消息的6个步骤
  • 六、如何在传递坏消息的过程中体现公平
  • 七、如何识别高风险情境
  • 案例 组织变革中的规模性裁员:“这一次我们要裁掉200人”
  • 八、怎样做组织危机情境评估
  • 九、《规模性裁员心理工作团队执行手册》——结构与意义
  • 十、《规模性裁员心理工作团队执行手册》——项目介绍与团队成员
  • 十一、《规模性裁员心理工作团队执行手册》——工作内容与要求
  • 十二、《规模性裁员心理工作团队执行手册》——专业指引
  • 十三、《规模性裁员心理工作团队执行手册》——其他资料
  • 十四、在组织危机/变革中如何运用五阶段心理模型
  • 十五、变革后期/危机后组织韧性提升策略应该怎么设计
  • 第五部分 危机现场支持
  • 案例 “生命本就是一次无归的航程”:普吉岛海难的危机现场支持
  • 一、危机现场支持究竟是在支持什么
  • 二、危机现场支持的“四不要”
  • 三、如何帮助失去了挚爱亲朋的当事人
  • 四、由组织提供的哀伤咨询要注意什么
  • 五、什么人更适合从事与危机相关的工作
  • 六、危机工作者的自我照顾
  • 七、危机工作者进行自我保护的误区
  • 八、什么是替代性创伤
  • 九、什么是替代性创伤后成长
  • 十、什么是抗逆力、复原力或心理韧性
  • 十一、如何把环境中的危险因素转化为保护因素
  • 十二、心理韧性的五大因子
  • 十三、危机响应团队的日常管理
  • 十四、危机工作结束后如何带领危机响应团队进行“结束仪式”
  • 十五、危机工作职业创伤/成长自我评估与评估工具
  • 第六部分 危机沟通中的心理学
  • 一、心理工作者需要知道的危机沟通理论与研究
  • 二、影响风险认知的因素
  • 三、什么是危机沟通的3T模式
  • 四、什么是重大事件压力管理简介会
  • 五、如何在危机沟通中建立信任
  • 六、在向媒体与公众发布信息前的心理准备清单
  • 七、危机沟通中最容易引起信任危机的十句话
  • 八、谣言产生的条件与心理基础是什么
  • 九、如何进行谣言评估
  • 案例 “听说他有艾滋病”:谣言评估的5个问题
  • 十、如何辟谣
  • 十一、如何报道心理危机事件
  • 十二、“望闻问切”——危机沟通的基本功
  • 危机管理专用量表及工具手册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是我目前看过心理危机干预国内作者里最好的一本

    强烈推荐,我认为好在一下几点:1、这本书理论联系实践,专业性,可读性都很强。我之前翻看了几本危机干预的书籍,真的只有大提纲,没有实际内容。每次到危机干预实操环节无一例外都说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而我作为心理咨询师来搜集就是想要学习,如果只列大纲,这本书的意义何在。国内某些方法类的书籍真的都是大纲形式,说不清为什么,也说不清是什么,更别提怎么做了。但这本书 what,why,how 都有。2、这本书讲清了什么是危机,危机的三个关键要素是突发事件,系统和人,危机主要指突发事件里的系统和人的失衡。另外这本书也说明白了危机干预以及危机管理,而很多书都把危机干预和危机管理混谈,如果要说他们的关系,可以说危机干预是包含在危机管理里的,危机干预仅仅指对经历危机的个人帮助,使其重获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而危机管理包含对象是组织及组织里的个人。3、很认同作者对危机的观点,(1)作者详细讲述了提到应激带来的危害,应激会削弱个体目标导向能力,抑制个体的认知控制和理性推理能力,启动直觉系统,而直接系统虽然可以加速反应速度,但会相应提高风险因素,最终应激会增强认知偏向,而刚才说的这些都是心里层面发生的,换句话说看不到,应激在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后反应到行为就是造成决策行为偏误,也包括生理的反应,作者也指出生理反应具有不可控和一过性。(2)作者提到危机管理时物质补偿的重要性,物质补偿代表着尊重,公平,理解,支持,爱和希望,而这种观点在以往危机干预的书里是见不到的。(3)作者对参与危机管理的工作角色提出是专业技术人员,也是支持者,更是服务者,有了这三个角色,相信不会出现汶川地震时避心理咨询师不问情况上来就要处理创伤,作者更明确罗列了危机管理人员的边界,清晰责任和义务,能力边界,权利边界和自我期待,这些点能很好的帮助助人者,避免过度投入带来的职业耗竭和伤害。就这个小细节可以看到作者的专业和仁爱。4、书里还详细介绍了心里危机的原因,心里危机的种类,以及各种心里危机如何实操,作者会清晰的罗列可以做以及不可以做的,当然作者罗列可以做的不是都要去做,不能做的就一定不能去做,作者也强调了灵活和反应。5、还留意到一个小细节就是作者说在危机干预时注意不要过度帮助,担心这会削弱当事人以自己的方式来应对创伤的努力,既提到给予帮助又不过分帮助损害个体的能力,系统观和人文观尽显。也让我深深喜欢作者喜欢这本书。随着心理学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咨询接受程度提高,对危机中团体和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也逐渐有了认识,这些年一旦有事心理咨询或治疗师都会在服务或者处理事物的队伍,我也经历过一些危机干预培训,基本上都是上来讲你要如何去帮助人,而身处危机中心会发现经历危机的人以及波及的人不一定都需要心理援助,有时候生活的帮助以及物质的给予和关照更能让当事人好一点,所以当我看到作者用系统观看危机时深深认同,作者一直强调是维持平衡,最终提升心理韧性,适应或者适应不良,而不是要干预好或者通过干预去达到某些目的。而且这本书也刷新了我对国内学术书的认知和印象,真的强烈推荐心理咨询师,HR,政务等需要面对危机事件的群体和个人阅读。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法制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法制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品种1000种左右,出版物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的国家标准版本;2、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中外文对照文本;3、中外法学著作;4、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法学教科书;5、法律工具书;6、解释、宣传、介绍法律、法规的普及性读物;7、法律、法规中文及中外文对照文本的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