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9.1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84千字
字数
2021-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优秀青年学者的对加尔文思想的全新诠释,填补了国内学界对加尔文思想研究的不足和空白。
内容简介
本书着眼于新教对传统神学与形而上学的反叛,将加尔文的思想道路概括为“内在性的抽空”,这一抽空之路意味着对阿奎那“类比之路”与奥古斯丁“自我之路”的双重背离。路德用上帝的“隐藏”摧毁了世界与生活的实在性,加尔文则试图用上帝的“显现”对抗路德的解构神学,结果却在更深的意义上抽空了世界与生活的实在性。
从“抽空”问题出发,本书意在探讨加尔文如何重新理解自我、上帝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如何将神意秩序重构为没有理性根基的意志秩序,又如何用信心、称义、成圣、呼召、预定等概念讲出现代个体的虚无与拯救。从“礼教”中解放出来的自由而空无的个体,最终被加尔文抛入无法理解的命运与世界,恰是这样的处境激发他们寻找拯救的确定性并积极筹划生活的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加尔文与新教思想的道路
- 第一部分 内在性的抽空:上帝、自我与世界
- 第一章 自我与上帝的“认识论循环”
- 第一节 加尔文的双重认识论
- 第二节 “认识你自己”与虚无人性论
- 第三节 空无的自我:从奥古斯丁到加尔文
- 第二章 自然本性的抽空:意志与恩典的运作
- 第一节 自由意志与自然本性
- 第二节 皈依与坚忍:恩典在空无意志中的运作
- 第三章 意志与恶的工具化
- 第四章 力量:加尔文的“上帝”问题
- 第一节 加尔文的力量神学
- 第二节 “感受”上帝:从本质到力量
- 第五章 显现:加尔文的“世界”问题
- 第一节 “拯救世界”:阿奎那与路德之后
- 第二节 世界作为上帝的显现
- 第三节 类比与符号:加尔文的世界
- 第二部分 神意:世界秩序的偶然化与现代个体的筹划
- 第六章 加尔文与神意问题
- 第七章 神意的特殊化与秩序的意志化
- 第一节 不自然的自然:加尔文的“活力论”批判
- 第二节 神意的特殊化与现代世界图景
- 第三节 全能之神:从可能性到实效性
- 第八章 机运、命运与神意
- 第一节 机运与命运:加尔文对古典秩序的批判
- 第二节 神意目的论的瓦解:阿奎那与加尔文
- 第九章 神意的隐秘性与世界的偶然化
- 第一节 神意的必然与世界的偶然
- 第二节 神意秩序的“迷宫”与“深渊”
- 第十章 “预备者”:面向偶然世界的筹划
- 第一节 加尔文决定论的虚无主义困境
- 第二节 偶然世界中的“预备者”
- 第三节 次因与工具
- 第三部分 称义与成圣:现代生活秩序的构造
- 第十一章 自我的确定性:焦虑个体的信与疑
- 第一节 空无的信心
- 第二节 信与疑
- 第三节 试炼之神:路德与加尔文
- 第十二章 外在之义与行为内在价值的抽空
- 第一节 信心之义:义的外在性与非生成性
- 第二节 行为价值的抽空
- 第三节 双重称义与接受的恩典
- 第十三章 称义与成圣:没有内在关联的双重恩典
- 第一节 外在于称义的成圣
- 第二节 双重恩典:区别而不分离
- 第三节 生活作为成圣
- 第十四章 生活构造与德性秩序
- 第十五章 “自我否定”的生活伦理
- 第一节 “自我否定”的自我
- 第二节 爱作为自我否定
- 第三节 患难作为自我否定
- 第十六章 虚无生活与神圣呼召
- 第一节 虚无生活及其“使用价值”
- 第二节 无目的的目的性:“呼召”作为生活方式
- 第十七章 预定论还原
- 第一节 预定论还原与无差别的人性
- 第二节 拣选的确定性与成圣的呼召
- 结语 新教虚无主义
- 附录一 运动的虚无主义:对路德称义学说的形而上学解释
- 附录二 作为经世秩序的上帝:加尔文三一论与教父传统
- 附录三 加尔文与现代政治的秩序化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