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犯罪心理学家揭秘犯罪人的心理成因,谋划青少年的心理教育。

内容简介

《幽微的人性》取材自李玫瑾在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访谈内容。

她在书中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并通过近年来国内外轰动一时的恶性犯罪案件剖析了犯罪人的心理成因,阐释了犯罪心理学在预防和惩治犯罪方面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关爱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重视他们的成长环境,对他们加强心理教育。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一章 人性是养出来的
  • 犯罪心理画像靠谱吗
  • 情绪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 乌龟赛跑型的“女侦探”
  • 法律的规则实际上对每个人都有益
  • 有很多真相是不能都拿出来说的
  • 善待他人是救命的东西
  • 人性是养出来的
  • 人在幼年需要心理抚养
  • 第二章 情残比弱智更可怕
  • 从小没被善待的人往往不会善待社会
  • “天生犯罪人”是白眼狼
  • 许多犯罪的心理实质是一种人生的迷失
  • 遭到非议,只要你自己的内心纯净就好
  • 男人长得丑不怕,你一定要肯吃苦
  • 第三章 信仰是经过生活实践的
  • 通过行为可以推测长相
  • 社会自身有一种循环的东西
  • 做与不做在一念之差
  • 人的生命和我们所感知到的东西是有限的
  • 第四章 圈养的孩子容易玩阴的
  • 最基本的问题是把它调查清楚
  • 打架是人成长过程中一个必要的环节
  • “喂肥了再杀”是一种法律错位
  • 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的罪与罚
  • 第五章 中国不缺精英教育,太缺生存教育
  • 现在的学生太乖
  • 中国一直是搞金字塔型的精英教育
  • “故乡”将来是个古典的概念
  • 第六章 暴力伤医折射出一个生死观问题
  • 我们现有的医疗制度造就了很多矛盾
  • 许多人对疾病和生死缺乏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
  • 很多家属潜在地觉得医生不是好人
  • 医患之间知识不对等容易积怨
  • 很多伤医事件都跟鼻炎有关
  • 第七章 心理也会感冒
  • 身体莫名疼痛可能是脑神经在作祟
  • 语言完全可以控制人的心理活动
  • 宽恕别人也是在宽恕自己、善待自己
  • 霸凌者的家庭教育一定有严重的缺陷
  • 暴力片会喂大孩子的攻击性
  • 第八章 高学历不代表不会得精神病
  • 心理上精神上的问题可能与社会变化有关
  • 高智商并非就不会得精神病
  • “被精神病”背后往往暗藏动机
  • 有一些精神类的病和性发育有关
  • 判断是否精神病有时候很难
  • 第九章 身体病了,心理也可能得病
  • 滥杀犯罪的年龄集中分布在40岁上下
  • 生理与心理往往是相互影响的
  • 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有理由的
  • 年轻人闹腾源于性腺的发育
  • 搞爆炸案的人基本上都是一根筋
  • 第十章 生而不养是一种罪过
  • 女性作案有时候会比男性狠
  • 农村女性的生活状况更值得关注
  • 女性比男性更应该受教育
  • 特别暴力的人往往是内心怯懦的人
  • 可以通过养老待遇来控制生育
  • 第十一章 很多性侵是斯文人干的
  • 应该设个套对付性侵者
  • 性侵对人的身心伤害非常大
  • 有很多性侵恰恰是一些很斯文的人干的
  • 师生恋可能会触犯权力交换的禁忌
  • 第十二章 “相爱相杀”的恋爱有风险
  • 杀人是很多不成熟的人解决麻烦时第一个考虑的方法
  • 观察酒德是选女婿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 过去男人漂亮没用,现在男人漂亮可以换钱
  • 家庭暴力应该零容忍
  • 恋爱很容易,但婚姻确实是需要选择的
  • 畸形的恋情,彼此是对方的刀和伤口
  • 第十三章 性变态者藏在正常人的面具背后
  • 跟性有关的犯罪动机是最复杂的
  • 从小被宠溺的人容易心气高而能力低
  • 人性当中有一种嗜血的本能
  • 情感发展不完整的人是“有毒的土豆”
  • 第十四章 最危险的正常人
  • 章某某很不幸遇到了“性猎人”
  • 美国法律太讲究程序,以致反应比较慢
  • “性猎人”想通过暴力来得到性满足
  • “性猎人”大多数是有知识的正常人
  • “性猎”不同于“虐恋”
  • 附录 什么人容易犯罪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57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社交活动中不良感受往往是在不动声色中发生。这些微不足道的琐事,慢慢积累成为内心的怨恨。当个人不能很好地通过言语交流,不能通过运动等方式疏散这种不良感受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绪积累就可能达到危险的量,进而寻找机会爆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人得了糖尿病,得了癌症,你要知道你这个病不是昨天吃多了得的,也不是你昨天生了一场气得的,而是你至少有十年左右的不良生活方式得的。心理问题更是如此。比如说十三四岁的孩子开始出现问题,你基本就可以断定这孩子在 6 岁之前的抚养就有问题。一个人到 20 多岁时发生了违法犯罪的问题,你会发现他的问题可能在 18 岁之前就已经显现了。一个 40 岁的人出现非常疯狂的行为,你会发现他人生的路越走越难,多数人认为这是社会的问题,但是我这个研究犯罪心理的人看得很清楚,这一定跟他的性格有关。绝大多数的犯罪,实际上都跟当事人自身的某种心理问题有关。所有的社会问题,在我这种搞心理学的人看来,都是人的问题。我的第一句话是,人的问题是社会问题。第二句话是,人的问题是早年的问题。当人在弱小的时候没有被善待的话,你怎么能指望他大了以后会善待这个社会?客观而言,成年人的《刑法》处罚并不完全适合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而不处罚又不利于他们的行为矫正。在这一问题上,我认为英国的《犯罪与扰乱秩序法》中相关的法律规定值得我们借鉴。针对未成年人的违法或犯罪行为,英国的《犯罪与扰乱秩序法》中制定了多种形式的惩戒项目,如最终警告、补偿令、行动计划法令、吸毒治疗与测试令、拘留与训诫令、本地监管宵禁、短期遣返监狱。补偿令、行动计划法令和吸毒治疗与测试令,都不仅仅是针对违法者,还涉及违法者与周围环境、与受害人关系的处理。总之,这些规定体现出刑罚以教育为主,以回归社会为主,而监狱的监禁重在隔离反复危害社会者的思路。伤医事件频发问题一共有三个角度,第一个是我们医疗体制的问题,第二个是社会公众对待生命的态度问题,第三个就是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比如我治你鼻子就光治鼻子,而忽略了其他的事情。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知、情、意,也就是认识、情绪情感和意识活动,这三者的起点其实都起源于人的感官活动,比如说认识起源于感知觉,情绪起源于体验,意识则在于能不能觉知,有觉知就有意识。曾有一个德国商人在中国全家遇害,最后不是要求把三个犯罪的孩子判死刑,而是要到他们的家乡去发展教育。我认为这是一种理性的东西,也是一种善。光善良没有理性,那是愚昧,很容易被人骗,所以善良一定还要有理性。这个理性让我们知道大家都需要什么,然后我们应该努力去做什么,而不是简单地把人杀掉。我们现在就只有一种愤怒。愤怒有时候让人感觉是一种比较初级的认识。抚养人对被抚养人具有生命的决定权、物质的提供权、照顾的程度权、个性的决定权。如果替孩子问一问大人:“我是怎么来的?” 就可以发现,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我的观念是唠叨来的,我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我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爱出来的。犯罪心理研究发现,人的心理缺陷往往与人在早年被家庭宠溺和放纵有关,这才是他们成年后在情感生活、婚姻生活、社会生活中屡遭失败的重要原因。由精神异常的人所为的滥杀案件,根据引发其疯狂滥杀行为的心理状况进行分类,大致有五种情况:狭义精神病状态、有病史但仍有犯意的精神异常、因长期患病引起的精神异常、因酒精引起的精神异常、因毒品引起的精神异常。如果我们真遇到一些犯罪人,你最开始的方法就是要调整心态,不要喊叫,因为喊叫给你带来的危险是非常大的。然后,你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面对他呢?你就把他当作一个好久没见的小学同学,当他一下按住你、顶住你的时候,你就说:“你怎么了?你是不是有什么难处了?哎呀,我觉得每个人生活都挺难的,你要是有什么难处就说,我一定能帮你的都帮。我也是打工仔,但是我现在身上有些钱,我全部都给你。” 有些犯罪人没准儿就会说:“行了,那你把钱拿出来吧,然后你走吧。” 如果他还有一份人性的话,他不会伤害你,因为他要的就是钱。

        8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幽幽社会,微妙人心

        说来惭愧,身为一名法学生,竟孤陋寡闻到不认识李玫瑾老师… 初读此书,便被李玫瑾老师睿智的言语和冷静却不失悲悯的气质所折服。读完此书,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幽微的人性,一本被归类为犯罪心理学的书籍,涉及社会热点问题,探讨人性的另一面,读来着实令我难以消化… 此前,始终愿意相信人性美好纯真一面,认为那些血腥残酷离我很远很远,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离我或许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远… 最令我心生感慨的是李老师作为知识分子的担当与社会责任感。正是一群群像李老师这样,始终在努力践行儿童教育,解决社会痛点,推动法治日益完善,才使得社会国家日益向善向好。但不得不说,李老师的一些观点看法还是不能接受认可,暂持保留态度。📎附部分摘录:‌生活范围决定了视野,人的生活范围太小,芝麻大的事也会变成最大的事。人们的心胸有时与生活视野有关,生活视野越宽阔的人心胸就越宽阔。所以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女性一定要有见识,见多识广也会变得心胸宽阔。你可以研究我们近些年的一些案件,你会发现:要说穷吧,我们没穷过 20 世纪 60 年代初,那时候是三年困难时期呀;要说乱吧,我们没乱过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年内乱。可是,为什么那时候没有这些稀奇古怪的、砍杀儿童的案件?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作案人的情感异常。而他们的情感异常在哪儿?就在于他们成长当中情感养育的过程缺失了。我们有太多的行为是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行为的,这就是父母的身教影响。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仅有看到的观念,还会有听到的观念,这就是父母的唠叨,父母所强调的、坚持的东西,如 "咱人穷志不短"" 人活脸,树活皮 " 等。这些话语在孩子成年后都会成为其做人的观念。孩子成年后,甚至会用这种话语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我们知道,心理抚养需要亲自抚养,那么我们还必须知道,在父母的亲自抚养中,你的孩子就在复制抚养者的观念与性格,复制他最亲近的人的各种行为方式与态度。在人类的群体当中,特别暴力的人往往是内心怯懦的人,然后他往往以一些非常残忍的方式来做事。这种人恰恰是生活中无能的人,因为他要是有能力,就不会用这种方式了。所以,处在社会底层,又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生活负担又非常重的女性,在做事的时候会用非常极端的强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痛苦,也就会用非常狠毒的方式了。从我们研究的犯罪现象来看,在 18 岁以下就犯罪的人,基本上家里都有问题。所以,我认为一个社会的人的质量和家庭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婚姻要认真对待,因为它涉及整个民族的质量。

          2
          3
        • 查看全部139条书评

        出版方

        凤凰壹力

        北京凤凰壹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江苏译林出版社有限公司与北京鹏飞一力图书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集图书出版、中盘分销和零售连锁为一体的合资企业,于2011年3月正式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