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期重点文章《夏日小故事》《三十年的距离》《杀进世界杯》《爱之时与死之时》。

内容简介

本期是《读者》杂志2019年第15期。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文章
  • 安于规
  • 夏日小故事
  • 车·马·三生石
  • 巴西木
  • 唯有尽其兴 才能尽其才
  • 我对你们说过
  • 三十年的距离
  • 不设限的多重天才
  • 艺术的黑暗与悲伤
  • 跟约翰逊博士学读书
  • 淘汰的边缘
  • 福尔摩斯与金融危机
  • 富裕的诅咒
  • 技术替代不了思考
  • 一首摇滚上月球
  • 杀进世界杯
  • 从南极奔向北极
  • 吾师,吾母
  • 猫背鱼片粥
  • 骗婚记
  • 坐在父亲的膝盖上
  • 父亲
  • 那些年爸妈为你吹过的牛
  • 通往阿尔茨海默的路
  • 请君入局
  • 当比较失去约束
  • 冬凉夏暖看逻辑
  • 相濡以火锅
  • 挑根择叶无虚日
  • 在埃及寻找莎草纸
  • 未来的工作
  • 为什么19世纪西方名著篇幅那么长
  • 林冲的两个兄弟
  • 听音乐到底什么时候该鼓掌
  • 爱之时与死之时
  • 顾客来信
  • 言论
  • 漫画与幽默
  • 自说自画
  • 流年暗中偷换
  • 进道
  • 人和墙
  • 两种方式
  • 毫厘之差
  • 高兴得无可奈何
  • 白刺玫
  • 一封来信
  • 时光胶囊
  • 随感
  • 自我介绍
  • 黎明
  • 瑞香
  • 生命美在无定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志存高远

    从自我为中心,到把自我代入到与别人的关系里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杂志,一点收获在这样嘈杂的环境中,保持理智、保持清醒就变得尤为重要。看到那些 “惊!真相竟然是……” 之类的标题,不如多想一想,事件背后是否真的有因果关系,结论是否真的成立,事件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我们必须牢记的是,无论何时何地,清晰的逻辑、严谨的思维,都要比劲爆的标题、戏谑的吐槽更加珍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夏日小故事

        去年夏天,我是在卡德纳比亚度过的。这是科莫湖畔的一座小城,隐藏在白色的别墅和苍翠的森林之中,极为迷人。即便是在那些比较热闹的日子里,这座小城依然宁静平和。旅馆里空荡荡的,只有零零星星的客人。每天早上看见有人还坚定不移地待在这里,我就惊讶不已。最使我诧异的乃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先生,他非常高雅,很有教养。从外表上看,他介于举止得体的英国政治家和巴黎的花花公子之间。他从不参加任何水上运动,整日注视着香烟的烟雾在空中渐渐消散,或者信手拿本书翻阅,以此来打发光阴。一连两天下雨,难耐的寂寞和他亲切坦然的态度,使得我们一认识就很快变得亲密起来,几乎完全消除了我们之间年龄的隔阂。他出生在利夫兰,先后在法国和英国受教育。多年来,他未曾从事过任何职业,也没有固定的住处,是个高雅意义上的无家可归的人。他漫游各地,饱览名城胜景,观赏秀美风光。作为业余爱好,他对一切艺术都倾心,却又怀有一种高雅的鄙夷态度。他感谢这些艺术给予他千百个小时的美好时光,而他自己却不曾从事过任何艺术创作活动。他过的是那种别人看来纯属多余的生活。因为这种生活相互之间毫无关联,通过千百个珍贵的经历积累起来的所有财富,贮存在这种生活之中,到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全都化为乌有,无人继承。一天晚上,用罢晚餐我和他谈起这一点。当时我们坐在饭店前面,看着明亮的湖面在我们眼前慢慢变得昏暗。他微笑着说:“也许您说的不无道理。我并不相信回忆,经历过的事情在我经历的那个瞬间就离我而去,而文学作品呢,它在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以后不也是这样被毁掉的吗?不过我今天要给您讲一件事,我相信,这是一篇精彩的小说。请跟我来,这种事情最好边走边说。” 于是,我们沿着湖滨小道往前走去。古老的柏树和枝叶杂乱的栗树向我们投以密密的浓荫。他开口说道:“作为开场白,我应该坦诚交代,去年我就来过卡德纳比亚,在同样的季节,住在同一个旅馆里。我告诉过您,我这一生一向避免干重复的事,这样,您对我今年旧地重游一定会感到迷惑不解。但是请听我说,那次自然和这次一样孤寂,那位从米兰来的先生去年也同样在这儿。他整天钓鱼,晚上又把鱼放生,第二天再去把鱼抓来。去年还有两位英国老太太在这儿,她们出出进进、轻手轻脚,几乎没什么人注意到她们。还有一家德国人,是最为典型的北德人。年纪较大的太太长着淡黄色的头发,骨骼坚硬突出,动作生硬难看,她有一双像钢针一样刺人的眼睛、一张像用刀子削过的锋利的善于吵架的嘴。和她在一起的是她的妹妹,不会教人认错,因为两个人的面部轮廓一模一样,只是妹妹脸上的线条比较舒展,显得柔和一些。姐妹俩老是待在一起,可是从不交谈,总是埋头织个不停,似乎要把她们内心的空虚都编织进去。“随她们二人一起来的,还有一个年轻的、大约十六岁的姑娘,是她们两个人中某一位的女儿。她长得并不美,过于纤瘦,还不成熟,此外,穿着打扮也很不得法。但是,在她那茫然无助的渴望之中却有一些楚楚动人的东西。她每次来总带着一件手工活,但她的双手往往动得很慢或停住不动。她用梦幻般的目光,一动不动地凝望着湖面。我不知道是什么打动了我的心,是看到一个母亲容颜凋残和一个女儿花蕾绽开,看到身姿绰约后面显出的阴影时,不由得会向你袭来的那种平庸的,又难以避免的怅惘心绪吗?是想到在每一张面颊上都隐藏着皱纹,在每一张笑靥中都暗藏着疲倦,在每个梦幻里都已经有失望在等待,因而黯然神伤吗?抑或是少女浑身上下表现出来的那种奔放的、刚刚萌发的、毫无目的的渴望?“晚上,她把旅馆图书室里少得可怜的几本书匆匆浏览一遍,或者翻阅她带来的两本读得烂熟的诗集。对这个年龄的少女来说,读好诗或者坏诗都无所谓,诗歌只是止渴的酒杯而已。她们根本不在意杯中的酒,因为她们还没有喝酒,就早已陶醉。这个姑娘也是如此,她的酒杯里注满了憧憬,这使她的眼睛闪闪发光,使她的指尖微微颤抖,使她的步态有一种独特的僵硬却飘逸的样子,介于飞腾和惊恐之间。你看她迫切地想要和什么人说话,想要倾吐一下她满溢的心事,可是身边一个人也没有,只有孤独,只有织针左右碰撞的声响,只有两个女人冷冷的、凝重的目光。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读者》杂志社

        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读者传媒”)由原来的甘肃人民出版社改制而来,旗下《读者》杂志(原名《读者文摘》)为半月刊物。 创刊40余年来,《读者》杂志不断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拥护。多年来,《读者》杂志发行量稳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读者》收录的文章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篇篇精品。这里有正确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崇高的理想、生活的哲理,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具有深广的影响力与历久弥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