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3千字
字数
2014-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幅多元的史前中国的风俗画,以日本学者的全新眼光重新解读中国历史。
内容简介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01·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神话时代、夏王朝”一卷。
作者从一二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东亚最早的人类、不同的石器工业传统谈起,娓娓道来。由自然环境到文化分区与谱系,再到大的时段划分,则颇有指点江山、纵横捭阖的大将风度。这些叙述是解读远古中国必不可少的轮廓性勾画。日后一幕幕感天动地的悲喜剧,都是在这个大的自然和文化背景下上演的,它们奠定了后世中国发展的基础。
作者的许多总括性认识如他山之石,发人深省:“我们不能用以中原为中心的单一的发展规律和战国时代以后正式成形的中华的概念或者说是中国的概念来看待其后的中国史”。“以中华文明为主干的中国史观不过是着眼于一方的区域历史”,“中国的历史并不只是农业社会的历史”。“商周文化是南方的文化轴,北方青铜器文化是北方的文化轴”,(两条文化轴的)“接触地带才是生成新的社会体系的源泉所在”。种种表述,都颇富启发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中文版自序
-
前言
-
第一章 神话与考古学
-
第二章 中国发掘物语
-
第三章 农业的出现
-
第四章 区域文化的发展
-
第五章 社会的组织化与阶层化
-
第六章 非农业地带与农业的扩散
-
第七章 畜牧型农业社会的出现
-
第八章 区域间交流与社会的统合
-
第九章 牺牲与宗教祭祀
-
第十章 走向初期国家的曙光
-
结语
-
附录
-
主要人物略传
-
历史关键词解说
-
参考文献
-
历史年表
展开全部
华夏文明探源
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说,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 年)时,全世界的书籍文献加起来不如中国一个国家的,中华文明对历史有详细的记载,在现代考古学出现前依靠训诂之学考据历史,根据《史记》的记载,中华文明从夏王朝开始,西方的历史因为缺乏文字资料,对历史主要依据考古发现。民族概念是西方近代才推出的理念,为了凸显自身的民族优越感,现代的科学和各种基因研究,人种的基因并不能决定文明发展的先后,而人与人之间差别最大的不是基因,而是所在文明体系。人类在 500-700 万年前从非洲起源,旧石器时代是从人类起源到距今一万年前,考古发现的世界六大古文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文明相互影响,美洲玛雅文明和印加古文明是独立发展,中国文明是独立发展还是受到中东文明的影响,学界争论比较大。西方根据古埃及和古美索不达米亚的考古发现,提出的文明的三要素是: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城市的形成。清末民初的甲骨文发现和殷墟考古发掘,按此条件中华文明从三千年三百年前是清晰,考虑到玛雅文明没有冶金术,印加古文明没有文字,这样我们在考古探源工程中,提出第一:以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第二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第三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这样新三要素:城市,阶级,和国家才是文明三要素。东亚考古(日本也很感兴趣的探索和参加)认为文明是 “满天星斗” 式的多地发展,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在 200 万年的隆起,阻断了东西文明交流,华夏文明是独立发展出文明体系,新世纪开启的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目前考古发现,在中国大地上距今 2 万 - 1 万 3 千年前就有了陶器,是世界最大规模和最早的,发现了距今一万五千年前的稻种,陶器和稻种,表示进入农耕社会,从大量的玉器,大型墓葬和城市轮廓,表面出现了大型城市和统治阶级,以安徽凌家滩的遗址和浙江余姚良渚遗址为代表,将华夏文明的起源上溯到跟古埃及,古美素不达米亚一样的程度。正如良渚博物馆的 slogan: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远古中国
每日一书:《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本书从严谨的考古学,而不是神话角度,解析了旧石器时代东亚最早的人类,由自然环境到文化分区与谱系,再到大的时段划分,解读远古中国的轮廓性勾画。清朝在日清战争中败北之后,加上义和团运动的打击,内忧外患,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清朝走向灭亡。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为促进现代化而设立了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是傅斯年。傅斯年得知甲骨出自河南省安阳小屯,立即任用刚刚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毕业的李济,组成了安阳考察队。在此之前,受聘于中国政府,在地质研究所任职的瑞典人安特生(J. G. Andersson)注意到已在学会公开的龙齿,并于 1926 年在北京郊外周口店的石灰岩采石场发现了人类的化石。化石埋藏于五十万年前的地层,被命名为北京猿人。而先于南方系统诞生了鼎的山东地区,分布有以位于南北接触地带的太行山脉为界呈东西对峙的裴李岗、磁山 — 后岗文化系统与老官台 — 仰韶文化系统。华北的这种复杂的文化区域关系与前述华北旧石器时代的区域间关系十分类似。华北一带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一直处于南北地域文化的交汇之处。在二里头文化三期,上述阶层构造的序列化变得更为明显的倾向从二里头遗址的墓葬中酒器转变为青铜制品这一点上即可看出。即青铜爵的出现。说到这里,读者对二里头文化或说中原地区的青铜器的意义应该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可以说,中原青铜器是作为一种身份标志或是仪礼制度及礼乐的道具发展形成的。被称之为 “羌” 的部族被捕获及被用作牺牲的记录可见于甲骨卜辞中。“羌” 是指以畜牧业为生的人们,他们居住在与商朝相邻的黄土高原。我认为他们就是生活在长城地带北方系青铜器社会的区域内的人群。所谓人牲,就是通过把异族人当做牺牲,以促进群体的团结,同时提高王的权威。随着王权的进展,在另一方面这种敌视和歧视异族的意识也作为一种维持社会组织的社会机能发挥着作用。宫本一夫的严谨和细致让人肃然起敬!比起国内历史学者的神话、文献来论证中华早期文明,这部以考古来分析和推断的作品无疑更接近事实。基本同意作者观点:1、不管夏朝是否存在,在商周之前的中华大地上肯定是存在早期文明的。关键在于,这种松散的组织结构是否能够称为一个国家。2、不管二里头与夏是否有关联,但早期中华大地上肯定不止一种文明,如三星堆、良渚等。而且这种状况至少持续到商朝末期。3、商朝时创立了汉字,之前是没有文字的。所以想通过后人的文献来论证夏朝的存在是极其困难的。4、到周朝时民族大融合,汉字大传播。各个文明都将自己的文明与汉字联系起来。比如三皇五帝等可能不是一个文明的产物,而是多个文明区域的汇总。因此才会出现多种说法不一的情况。5、在已发现的殷商甲骨文中似乎仍然没有发现关于 “夏” 的记载,而且夏桀与商纣的描述太过接近。于是很多人认为 “夏” 是周朝为了强调自己的 “合法性” 创造出来的。但不管怎样,随着考古的发现,殷商之前仍然存在着更古老的中华文明是无法否认的。
开始读于 9 月 28 日,读完于 10 月 3 日,如果不是电子书领读,我估计一周都看不完。此书和《剪商》有点类似,充分的分析了先前历史特别是夏商的研究。让我再次熟悉了那段历史。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