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首发】一百多幅古地图告诉你“亚洲”是怎么产生的。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这片名为“亚洲”的地域上,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体的,为什么分成亚、欧两大洲?分界的依据又是什么?从欧洲人命名“亚细亚”,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为“亚洲人”,中间又经历了哪些曲折?

清华大学教授宋念申告诉我们:古地图是探索亚洲形成史和反思现代性的关键一环。在本书中,他借由百余幅珍贵的古地图材料,描摹了亚洲(及中国)在地图上出现、发展、变化、定型的过程,同时观察了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权力结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领土国家——在地图上的呈现与表达。

地图的演进,是否真的朝向科学?殖民主义语境下的“发现”,究竟是 “发展”还是掠夺?研究和思考“亚洲反题”,能为现代带来何种新的可能?以古代地图为视觉材料,本书通过看图、说图,走近真实的历史,以直白生动的文字,向大众读者介绍前沿、有趣的学术思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作者前言
  • 一 寻路亚洲:历史、地图与现代世界
  • 1. 都是误会:哥伦布与“美洲出生证”
  • 2. 到东方去:欧洲现代性的原动力
  • 3. 真实谎言:地图是怎么说话的
  • 二 禹与佛陀:传统东亚的世界想象
  • 1. 禹迹与坛城:多元的中国制图传统
  • 2. 《疆理图》到“天下图”:惊艳的朝鲜制图传统
  • 3. “行基图”到“五天竺图”:杂糅的日本制图传统
  • 4. 无法归类:反思地图的“东亚传统”
  • 三 《圣经》与数学:早期欧洲的亚洲想象
  • 1. 人间:伊甸园、蛮族和约翰长老的东方
  • 2. 海上世界:罗盘玫瑰、风向线和海怪
  • 3. 发现托勒密:经纬线测定的人居世界
  • 4. 投影,Projection,投影
  • 四 规治地球:殖民与地图帝国主义
  • 1. 祛魅:经线分割的世界
  • 2. 重魅:哪儿是印度?何为鞑靼?
  • 3. 立法:未知领地和“自由”的海
  • 4. 帝国:张扬与隐藏之间
  • 五 商业订制:资本时代的东亚画像
  • 1. Chinae:欧洲首幅“中国”地图
  • 2. 竞争:“黄金时代”的制图师们
  • 3. 俗欲:地图的利润及消费
  • 4. 权力:从公司到帝国
  • 六 东西交融:‘九州’与‘亚洲’的相遇
  • 1. 隐晦的十字架:传教士在东亚
  • 2. 利玛窦:以“大州”释“寰宇”
  • 3. 卫匡国:以“帝国”释“中国”
  • 4. 传教士们的东亚遗产
  • 七 务求精准:观看领土与测绘帝国
  • 1. 跨越欧亚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测绘
  • 2. “毫无差忒”:从法兰西到大清的国家测绘
  • 3. 纸上新身份:模糊的华夷与清晰的边界
  • 4. 填补空白:待征服的土地
  • 八 生命政治:图制亚洲的方法
  • 1. 滑稽图:地缘机体的长成
  • 2. 争端:古地图与领土
  • 3. 联结:两张地图的全球史
  • 4. 结语:重思“亚洲”的轮廓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2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地图:知识与权力的交织

    教科书上没有人会告诉我们地图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大多数时候大家都会默认为它是客观存在。所以,意识形态应该是地图学的第一课,这也是《制造亚洲》的根基。作者在本书中强调:“地图既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权利。它向观者提供了对特定空间的解释,同时也可能通过解释的权利,扭曲这个空间的实像。” 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把地图史纳入到了整个历史框架中,以史带史,用观念史的写法厘清了地图学的历史。就以 “亚洲” 这一概念为例,它并非自古即有,而是西方在 “地理大发现” 后,对世界进行划分时形成的一个分界规定。这些规定随着西方知识的传播,逐渐灌输至全球各地,成为我们认知世界的一部分。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四个关键问题,引导我们重新审视地图,并思考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亚洲这个空间是如何被构建的?它是如何被赋予地方实体意义的?我们如何理解这样一个概念?这个本源上缺乏普遍性的概念,能否作为认识世界、认识历史的方法?我们常常基于现有的知识体系去看待世界,但从未深入思考过,如果这些知识本身存在问题呢?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可能冲击我们现有的知识体系,还能解答一些长久以来的知识盲区和疑惑。例如,关于哥伦布发现美洲的争议。实际上,美洲一直存在,为何哥伦布的发现会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在哥伦布之前,中国和其他地区的人也曾到达美洲,但为何只有哥伦布被称为 “发现新大陆” 的人,并开启了 “地理大发现” 时代?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古代的地理探索更多是基于交流和了解其他文化,而哥伦布及其后的西方探险家则是受财富和权力的驱动。他们的探险不仅仅是为了交流,更是为了掠夺和扩张。这种本质的不同,导致了东西方对世界的不同理解和处理方式。这还体现在东西方的差异上,东方的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自由贸易,而西方的 “大地理发现” 则是一部充满殖民和垄断的历史。尽管两者都促进了世界的文化交流,但其初心和结果却截然不同。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我们不必批判过去的行为和做法,但了解历史真相,站在更为客观的立场看待世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今天我们所熟悉的亚洲的观念似乎最早可以追溯到早期欧洲人的世界想象。在想象亚洲的过程当中,欧洲人不断根据他们的需要在 “制造” 着亚洲。在殖民时代,欧洲人想象亚洲轮廓的过程,也是他们在试图安排世界的过程。不过,书中又强调,这样一种带有霸权性质的想象方式,却始终没有彻底地规训亚洲,尤其是东亚。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例子,利玛窦用中文语境的 “州” 来解释西方宇宙观中作为人居世界之一部的 “亚细亚”,这其实也表明,“亚洲” 的产生本身就代表了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认同作者的话,地图是一种权力,它代表是一个国家对自己领土的确定。中国有很长时间没有世界的概念,直到西方传教士到来,明白中国是亚洲的一部分,改变了认知。直到康熙年间派外国传教士用西方测绘搞清了绘制了中国地图,让世界了解了中国。

          1
          评论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