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书涵盖15个网络技术单元,提供详细阐述、部署配置及案例。

内容简介

全书由15个单元模块组成,包括网络基础知识、网络参考模型、基础协议、交换机工作原理、虚拟局域网(VLAN)、生成树(STP/RSTP/MSTP)、静态路由、动态路由(RIP/OSPF)、PPP、交换机端口安全、IP ACL、NAT、WLAN以及网络规划与设计等相关技术。本书在每个单元中都首先描述了本单元发生的场景,对相关技术进行详细阐述,最后介绍了如何部署和配置这些技术,并给出了相应的配置案例。

目录

  • 封面
  • 扉页
  • 版权信息
  • 目录
  • 内容提要
  • 前言
  • 使用说明
  • 第1章 网络基础知识
  • 1.1 计算机网络基础
  • 1.1.1 计算机网络概述
  • 1.1.2 计算机网络发展历程
  • 1.1.3 计算机网络分类
  • 1.1.4 网络传输介质
  • 1.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 1.2.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概述
  • 1.2.2 重要计算机网络体系
  • 1.3 OSI参考模型
  • 1.3.1 OSI参考模型概述
  • 1.3.2 OSI七层参考模型
  • 1.3.3 OSI/RM各层功能概述
  • 1.4 TCP/IP参考模型
  • 1.4.1 TCP/IP概述
  • 1.4.2 TCP/IP协议各层功能
  • 1.4.3 重点协议介绍
  • 1.5 网络组建层次化结构设计
  • 1.5.1 组建网络核心层
  • 1.5.2 组建网络汇聚层
  • 1.5.3 组建网络接入层
  • 1.5.4 层次化网络设计模型优点
  • 1.6 认证测试
  • 第2章 交换技术基础
  • 2.1 局域网体系结构
  • 2.1.1 什么是局域网
  • 2.1.2 局域网体系结构简介
  • 2.1.3 MAC子层功能
  • 2.1.4 LLC子层功能
  • 2.1.5 局域网网络标准
  • 2.2 以太网基础
  • 2.2.1 以太网概述
  • 2.2.2 以太网技术发展
  • 2.2.3 CSMA/CD协议
  • 2.2.4 以太网帧
  • 2.2.5 以太网广播和冲突
  • 2.3 交换技术基础
  • 2.3.1 什么是交换技术
  • 2.3.2 二层交换设备
  • 2.4 认识交换机设备
  • 2.4.1 认识交换机端口
  • 2.4.2 认识交换机组件
  • 2.4.3 衡量交换机性能的参数
  • 2.5 交换机工作原理
  • 2.5.1 交换机基本功能
  • 2.5.2 交换机地址学习和转发策略
  • 2.5.3 交换机帧转发方式
  • 2.6 认证测试
  • 第3章 配置交换机设备
  • 3.1 启动交换机
  • 3.2 交换机命令行界面
  • 3.3 交换机基础配置
  • 3.4 配置交换机的安全登录
  • 3.5 配置交换机系统升级
  • 3.5.1 通过TFTP协议传输文件
  • 3.5.2 通过Xmodem协议传输文件
  • 3.5.3 升级交换机系统
  • 3.6 认证测试
  • 第4章 虚拟局域网
  • 4.1 VLAN概述
  • 4.1.1 VLAN技术概述
  • 4.1.2 VLAN的用途
  • 4.1.3 VLAN的优点
  • 4.2 定义VLAN方法
  • 4.2.1 基于接口VLAN配置方案
  • 4.2.2 基于MAC地址VLAN配置方案
  • 4.2.3 基于网络层VLAN配置方案
  • 4.2.4 基于IP组播VLAN配置方案
  • 4.3 配置基于接口VLAN
  • 4.4 VLAN干道技术
  • 4.4.1 Access接入端口
  • 4.4.2 Trunk干道端口
  • 4.4.3 干道协议IEEE 802.1Q
  • 4.4.4 交换机Native VLAN
  • 4.5 配置交换机Trunk端口
  • 4.6 配置交换机Trunk端口安全
  • 4.7 配置VLAN之间通信
  • 4.7.1 利用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通信
  • 4.7.2 利用路由器实现VLAN间的通信
  • 4.8 VLAN排错
  • 4.9 认证测试
  • 第5章 局域网中冗余链路
  • 5.1 冗余拓扑
  • 5.1.1 冗余交换模型
  • 5.1.2 广播风暴
  • 5.1.3 多帧复制
  • 5.1.4 MAC地址表抖动
  • 5.2 生成树协议
  • 5.2.1 生成树协议概述
  • 5.2.2 生成树协议的工作过程
  • 5.2.3 STP生成树协议的缺点
  • 5.2.4 生成树协议端口状态
  • 5.2.5 生成树拓扑变更
  • 5.3 快速生成树协议
  • 5.3.1 快速生成树协议改进
  • 5.3.2 RSTP端口角色和端口状态
  • 5.3.3 RSTP与STP的兼容性
  • 5.4 STP与RSTP的配置
  • 5.4.1 生成树协议的默认参数
  • 5.4.2 配置STP和RSTP
  • 5.4.3 生成树配置实例
  • 5.5 多生成树MSTP标准
  • 5.5.1 多生成树产生背景
  • 5.5.2 什么是多生成树协议
  • 5.5.3 多生成树协议优点
  • 5.5.4 MSTP协议相关概念
  • 5.5.5 配置MSTP生成树
  • 5.5.6 MSTP生成树应用
  • 5.6 以太网端口聚合
  • 5.6.1 端口聚合概述
  • 5.6.2 端口聚合技术优点
  • 5.6.3 端口聚合的流量平衡
  • 5.6.4 配置端口聚合
  • 5.6.5 端口聚合配置实例
  • 5.7 认证测试
  • 第6章 IP协议及子网规划
  • 6.1 IP协议
  • 6.1.1 IP协议概述
  • 6.1.2 IP包格式
  • 6.2 IP地址
  • 6.2.1 什么是IP地址
  • 6.2.2 IP地址表示方法
  • 6.2.3 什么是子网掩码
  • 6.2.4 有类IP地址
  • 6.2.5 无类IP地址
  • 6.2.6 私有IP地址
  • 6.2.7 特殊IP地址
  • 6.3 IP子网技术
  • 6.3.1 什么是子网
  • 6.3.2 子网掩码应用
  • 6.3.3 划分子网方法
  • 6.3.4 子网划分应用
  • 6.3.5 子网划分意义
  • 6.3.6 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
  • 6.4 认证测试
  • 第7章 三层交换技术
  • 7.1 三层交换技术产生原因
  • 7.2 什么是三层交换技术
  • 7.2.1 OSI模型分层结构
  • 7.2.2 传统二层交换技术
  • 7.2.3 第三层交换技术
  • 7.3 三层交换原理
  • 7.4 认识三层交换机
  • 7.5 配置三层交换机
  • 7.6 认证测试
  • 第8章 路由和静态路由技术
  • 8.1 路由技术基础
  • 8.1.1 路由概念
  • 8.1.2 路由选路
  • 8.2 路由器设备概述
  • 8.2.1 认识路由器
  • 8.2.2 认识路由器接口
  • 8.2.3 路由器访问方式
  • 8.3 使用命令行配置路由器
  • 8.3.1 路由器命令配置模式
  • 8.3.2 配置路由器基础命令
  • 8.4 配置路由器直连路由
  • 8.5 配置静态路由、默认路由
  • 8.5.1 什么是静态路由技术
  • 8.5.2 静态路由配置
  • 8.5.3 什么是默认路由
  • 8.5.4 配置默认路由
  • 8.6 动态路由基础
  • 8.6.1 什么是动态路由协议
  • 8.6.2 动态路由协议决策
  • 8.6.3 动态路由协议分类
  • 8.6.4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 8.6.5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 8.7 有类路由协议与无类路由协议
  • 8.7.1 有类路由协议
  • 8.7.2 无类路由协议
  • 8.8 认证测试
  • 第9章 RIP路由协议
  • 9.1 RIP协议
  • 9.1.1 RIP协议度量方法
  • 9.1.2 RIP协议更新过程
  • 9.1.3 RIP协议学习路由过程
  • 9.2 RIP更新路由表
  • 9.3 RIP路由环
  • 9.3.1 什么是路由环
  • 9.3.2 路由环造成路由障碍
  • 9.3.3 防止路由环
  • 9.4 RIPv1与RIPv2
  • 9.5 RIP的配置方法
  • 9.5.1 配置RIP命令
  • 9.5.2 RIP配置实例
  • 9.5.3 配置单播更新和被动接口
  • 9.6 RIP的检验与排错
  • 9.6.1 使用show命令检验RIP的配置
  • 9.6.2 使用debug命令进行排错
  • 9.7 认证测试
  • 第10章 OSPF路由协议
  • 10.1 OSPF概述
  • 10.1.1 什么是OSPF路由协议
  • 10.1.2 OSPF路由协议特点
  • 10.2 OSPF路由基本概念
  • 10.3 OSPF路由区域
  • 10.4 OSPF报文类型
  • 10.5 OSPF路由计算过程
  • 10.5.1 SPF算法
  • 10.5.2 最短路径优先SPF工作过程
  • 10.5.3 OSPF路由计算过程
  • 10.6 配置单区域OSPF
  • 10.6.1 配置OSPF路由
  • 10.6.2 OSPF路由应用
  • 10.7 配置多区域OSPF
  • 10.7.1 单区域OSPF 路由问题
  • 10.7.2 多区域OSPF 网络优越性
  • 10.7.3 设计多区域OSPF网络
  • 10.7.4 多区域OSPF网络
  • 10.7.5 配置多区域OSPF网络
  • 10.8 认证测试
  • 第11章 DHCP动态地址获取协议
  • 11.1 DHCP概述
  • 11.1.1 什么是DHCP
  • 11.1.2 DHCP优点
  • 11.2 DHCP地址分配流程
  • 11.2.1 DHCP分配形式
  • 11.2.2 DHCP地址第一次分配流程
  • 11.2.3 DHCP地址租约
  • 11.3 DHCP协议报文的封装
  • 11.4 配置DHCP Server
  • 11.5 配置DHCP Client
  • 11.6 DHCP配置应用
  • 11.7 认证测试
  • 第12章 保护企业网安全
  • 12.1 企业网安全隐患
  • 12.2 管理网络设备控制台安全
  • 12.2.1 管理交换机控制台登录安全
  • 12.2.2 管理路由器控制台安全
  • 12.3 交换机端口安全
  • 12.3.1 配置端口安全地址
  • 12.3.2 配置端口最大连接数
  • 12.3.3 绑定交换机端口安全地址
  • 12.4 访问控制列表技术
  • 12.4.1 访问控制列表概述
  • 12.4.2 访问控制列表分类
  • 12.5 基于编号标准ACL
  • 12.5.1 标准ACL定义
  • 12.5.2 编写标准ACL规则
  • 12.5.3 标准ACL应用
  • 12.6 基于编号扩展ACL
  • 12.6.1 基于编号扩展ACL
  • 12.6.2 扩展ACL应用
  • 12.7 基于名称的ACL
  • 12.7.1 基于名称的ACL概述
  • 12.7.2 基于名称标准ACL规则
  • 12.7.3 基于名称扩展ACL规则
  • 12.8 基于时间的ACL
  • 12.8.1 定义时间ACL规则
  • 12.8.2 基于时间ACL规则应用
  • 12.9 认证测试
  • 第13章 NAT网络地址转换技术
  • 13.1 私有地址概述
  • 13.1.1 IPv4地址困境
  • 13.1.2 私有IP地址
  • 13.2 NAT技术概述
  • 13.2.1 什么是NAT技术
  • 13.2.2 NAT技术作用
  • 13.2.3 NAT技术类型
  • 13.3 NAT技术原理
  • 13.3.1 NAT技术专业术语
  • 13.3.2 NAT的工作过程
  • 13.4 配置静态NAT
  • 13.4.1 静态NAT配置过程
  • 13.4.2 静态NAT应用
  • 13.5 配置动态NAT
  • 13.5.1 动态NAT配置过程
  • 13.5.2 动态NAT应用
  • 13.6 配置NAPT
  • 13.7 验证和诊断NAT转换
  • 13.8 认证测试
  • 第14章 无线局域网技术
  • 14.1 无线技术概述
  • 14.1.1 WLAN发展历程
  • 14.1.2 WLAN技术优势
  • 14.1.3 WLAN传输技术
  • 14.2 WLAN传输协议
  • 14.2.1 CSMA/CA工作机制
  • 14.2.2 IEEE 802.11标准
  • 14.2.3 IEEE 802.11与OSI模型
  • 14.3 WLAN组件
  • 14.3.1 无线网卡
  • 14.3.2 访问接入点
  • 14.3.3 无线网控制器
  • 14.3.4 天线
  • 14.4 WLAN拓扑结构
  • 14.4.1 Ad-Hoc模式
  • 14.4.2 Infrastructure模式
  • 14.5 WLAN网络体系结构
  • 14.5.1 胖AP网络架构
  • 14.5.2 瘦AP网络架构
  • 14.6 WLAN安全
  • 14.6.1 SSID隐藏
  • 14.6.2 MAC地址过滤
  • 14.6.3 WEP
  • 14.6.4 WPA
  • 14.6.5 802.1x
  • 14.6.6 WLAN安全防范措施
  • 14.7 配置WLAN中AC设备
  • 14.8 配置WLAN中AP设备
  • 14.9 认证测试
  • 第15章 广域网基础
  • 15.1 广域网技术基础
  • 15.2 E1数字链路
  • 15.3 数字用户线路
  • 15.4 点对点协议
  • 15.4.1 PPP协议简介
  • 15.4.2 PPP帧结构
  • 15.4.3 PPP工作过程
  • 15.4.4 PAP和CHAP认证
  • 15.4.5 配置PPP协议
  • 15.4.6 PPP协议安全认证应用
  • 15.5 PPPoE接入技术
  • 15.6 认证测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