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2千字
字数
2025-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度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理念。
内容简介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好的理念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是什么?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点在哪里?如何应对中国经济的外部挑战?发展自主技术的重要原则有哪些?
本书汇聚林毅夫、郑永年、黄益平、姚洋、蔡昉等专家学者的深刻分析,从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双重维度展开探讨,帮助读者透视中国经济的内在逻辑,抓住时代机遇。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一章 中国式现代化
-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世界意义
- 如何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如何应对大变局
- 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 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如何看待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
- 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经济新征程
- 为什么叫中国式现代化
- 中国现代化的源起与早期进程
- 新中国第一阶段的现代化进程
- 新中国第二阶段的现代化进程
- 新时代的现代化要点
- 大变局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 激发民间投资的三个关键问题
- 高质量发展的投资之道
- 金融支持是跨越中等技术陷阱的必要条件
- 理性对待中美关系
- 第二章 新质生产力
- 如何科学地理解“新质生产力”?
- 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
- 目前对新质生产力讨论的不足
- 回到马克思
- 新质生产力讨论需要避免的几个误区
- 创新与新质生产力
-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质量发展实现民族复兴
- 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民族复兴
-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几个关键要素
- 如何认识新阶段的重要变化?
- 如何提升创新能力?
- 如何理解新的产能过剩问题?
- 消费和投资孰轻孰重?
- 关于未来的建议
- 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内涵与关键原则
- 理解新质生产力提出的背景
-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战略价值
- 新质生产力还远远不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 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原则
-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用掰手腕思维代替反垄断思维
- 新质生产力仍然需要GDP这个“牛鼻子”
- 新质生产力需要正确的产业政策
- 第三章 新发展理念
-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新挑战与创新发展的逻辑
- 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经验
- 经济增长新阶段的困境
- 走出困境的思考
- 创新的底层:法治基础上的统一大市场建设
- 数字经济与大国效应
- 创新驱动型增长
- 如何认识新阶段的重要变化?
- 为什么要提升创新能力?
- 创新驱动型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 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型增长?
- 关于未来的建议
- 新发展理念:一个关于发展的系统的理论体系
-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 新发展理念的理论性
- 新发展理念的系统性
- 结语:统筹发展与安全
- 第四章 新发展格局
- 双循环的深意与落实中的关键点
- 提出双循环的短期原因与深层考虑
- 国际循环跟过去一样重要
- 怎样才能真正循环起来?
- 中国经济的三个循环
- 理解中国经济的两个视角:“水”和“石头”
- 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大不相同
- 中国经济走出困局还需要第三个循环
- 金融如何助力新发展格局
- 金融要给予实体经济更多支持
- 供给侧:金融要有力支持经济创新
- 需求侧:金融要有力支持消费
- 第五章 高质量发展
- 新结构视角下的高质量发展
- 为什么要提出高质量发展
-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
- 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 怎样进行产业的创新
- 体制机制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 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与新质生产力
- 中国经济增长阶段
- 高质量增长的必要性
-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个重要手段
- 未来展望
- 第六章 高水平开放
- 不要让贸易战动摇中国开放创新的基本原则
- 要对中美脱钩论保持清醒
- 开放式创新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 必要的技术追赶和创新才适用产业政策
- 必须坚持以市场创新为主
- 中国经济的外部挑战与应对思考
-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挑战
- 如何应对新的国际环境挑战
- 如何理解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 如何看待和运筹多边国际组织
- 如何理解和重塑中美关系
- 如何理解和处理中欧关系
- 从“一带一路”视角维持国际经济秩序
- 国际经济秩序已经发生变化
- 坚持维护多边主义道路和开放的经济秩序
-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坚持多边主义
- “一带一路”的“四轮驱动”机制
- 东道国的诉求与现实制约
- “四轮驱动”之一:对外承包工程
- “四轮驱动”之二:设备和材料
- “四轮驱动”之三:对外直接投资
- “四轮驱动”之四:信贷债务融资
- 主权债务风险影响
- 小结和讨论
- 变局时代的大国战略
- 如何理解开放与改革的关系?
- 为什么中国的开放比较成功?
- 大国与小国的开放有何不同?
- 如何理解全球化的进程?
- 如何理解全球经济版图的深层演变?
- 如何理解中美关系?
- 如何校正中美关系?
- 如何修炼大国姿态?
- 第七章 统一大市场
-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视野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 全国统一大市场视野下的城乡融合
- 加快推进户籍制度配套改革
- 土地制度改革的两大重点
- 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必要性与关键着力点
-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性
- 加快构建统一大市场的关键着力点
- 未来展望
- 统一大市场的法治基石与人口流动规律
- 美国统一大市场的法治经验
- 人口流动与统一大市场建设
- 第八章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 中国金融体系的特征、逻辑与利弊
- 中国金融体系过于依赖银行
- 当前金融体系的底层逻辑与利弊
- 当前金融体系的挑战与转型原则
-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的科技金融
- 既有金融体系在支持科技创新上的挑战与应对
- 商业银行如何支持科技创新?
- 我国商业银行的探索
- VC/PE如何支持科技创新?
- 在政府主导的引导基金模式下,如何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职能?
- 二级市场如何支持科技创新?
- 如何建设数字金融强国
- 建设数字金融强国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 建设数字金融强国:来自新加坡的启示
- 构建适配于数字金融强国的常态化数字金融监管框架
- 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因素与改革方向
- 中国资本市场的“两个不一致”
- 资本市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 资本市场的改革方向
- 第九章 共同富裕
- 共同富裕的本质与着力点
- 如何界定共同富裕?
- 中国收入与财富分布的现状
- 共同富裕是中国人一贯的理想
- 如何提高每个人的能力?
- 优化基本经济制度
- 发展民营经济是共同富裕的基础
- 以更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推动中国经济增长
- 中国人口趋势难以逆转,改革必须更加强调收入分配
- 中国即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求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制约
- 当前最迫切的改革是推动劳动力继续转移和加快市民化
- 第十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
- 快速发展仍是中国未来30年关键中的关键
- 发展自主技术不要忘记两个重要原则
- “进口替代”战略不是中国独有
- 改革开放后的“进口替代”价值容易被低估
- 发展自主技术的两个关键问题
- 解决当前金融体系的新问题,关键是提高效率、管住风险
- 中国金融体系有四大特点
- 中国金融体系遇到了什么问题?
- 金融改革的主要工作
- 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永续发展
- 高值农业与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 如何看待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 如何解决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问题?
- 未来发展和政策取向
- 全球能源新变局下,对能源安全的六点思考
- 能源危机史无前例
- 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之路千差万别
- 转向清洁能源是必由之路
- 要从需求和供给两侧同时发力,转型与安全协调推进
- 能源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
- 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为全世界敲响警钟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