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主要围绕图像的现象性问题,依据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的关系视角,对法国新现象学的两位核心人物亨利和马里翁的图像理论进行深度阐释和反思,并一般性地考察图像的可能性模式。

内容简介

著作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一般性地讨论亨利、马里翁与图像现象学的问题;第二部分(第1-2章)主要讨论图像化时代的可见性逻辑及其对自我、他者和世界的消极效应。这种逻辑恰恰是亨利和马里翁激烈批判并试图超越的图像逻辑。第三部分(第3-4章)主要讨论和反思亨利的图像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图像从作为可见者的世界转向作为不可见者的生命。第四部分(第5-7章)主要讨论和反思马里翁的图像模式。马里翁在批判性地继承亨利的基础上,通过向被给予性的彻底还原,揭示了两种更具张力的图像模式,即偶像和圣像,进而实现了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的交错。第五部分(结语)主要讨论图像显现的一般可能性,并揭示由亨利和马里翁图像理论所引发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指向面对图像实事本身的更为深入的现象学考察。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导论 亨利、马里翁与图像现象学的问题
  • 上篇 图像化时代的可见性逻辑及其效应
  • 第一章 世界的图像化及其运作逻辑
  • 第二章 对象性作为图像化的现象性本质
  • 第三章 图像化的效应与图像现象性的开放
  • 下篇 作为非对象的图像
  • 第四章 从可见者到不可见者
  • 第五章 图像现象性:从对象性、存在性到被给予性
  • 第六章 偶像作为自我的外观
  • 第七章 圣像作为他者的面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