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根源颠覆150年来的明治维新史观,解开明治维新史的复杂谜团。

内容简介

幕末强藩追求的并不是武力倒幕,却是强化幕藩体制的“公论”。由此出发,明治维新渐次发展为对“王政复古”、中央集权制度的追求与探索,并最终导致了世袭身份制的解体。本书使用“解决课题和权力斗争的循环”这一连贯视角,叙述明治维新的变化过程。

本书是著名明治维新史研究者、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三谷博的集大成之作。它从近世的历史背景谈起,结合国际环境、世界秩序,注重历史比较,呈现了从幕末到明治初年,日本社会和政治的全面图景。作者反对明治维新史领域最常见的人物或单一对象研究,即关于“特定的某人或某个藩建功立业”的英雄主义故事,强调幕末日本各方力量(幕府、朝廷、公家、强藩等)不同政治见解的碰撞及权力博弈的过程,颠覆固有的历史结论,为读者呈现全新的明治维新叙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关于书中书名、人名表述问题
  • 序言
  • 中文版序言
  • 序章 明治维新的前提
  • 一 全球化的第一波
  • 二 第二波
  • 三 第三、第四波
  • 四 十九世纪中叶的交通革命与太平洋世界
  • 第一章 近世东亚的世界秩序
  • 一 东亚的世界秩序构图
  • 二 近世日本的世界秩序构图
  • 第二章 近世日本的双头
  • 一 大名的“国家”
  • 二 中心一:“公仪”
  • 三 中心二:“禁里”
  • 第三章 近世的日本社会
  • 一 “地下”的社会
  • 二 身份的动态
  • 三 由“地下”向“国民”转变
  • 四 知识网络的形成
  • 第四章 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国际环境与对外论的积累
  • 一 东亚国际环境的变化
  • 二 选择锁国政策
  • 三 知识界的世界认识
  • 第五章 幕末:对外政策的转变
  • 一 鸦片战争与维持锁国的摸索
  • 二 公仪的政策转变
  • 三 国内的抵抗与外交
  • 第六章 幕末:政治秩序的崩溃
  • 一 对外部压力的技术性对应与政治体制崩坏应力的积蓄(1853—1858)
  • 二 安政五年政变
  • 三 到底为何种悲剧?
  • 第七章 幕末:公议·尊皇攘夷·强兵运动
  • 一 公武和解的尝试、幕府的强兵改革与大大名的公议运动的交错
  • 二 尊攘运动对政局的决定性影响
  • 第八章 幕末:重建秩序的摸索
  • 一 “名贤侯”汇集京都与“政体一新”
  • 二 “公武合体”体制与外部势力
  • 三 围绕“合体”“公议”的攻防战
  • 四 “合体”与“公议”的较量(一)
  • 五 “合体”与“公议”的较量(二)
  • 六 对长州藩的最终处分方案与萨摩、长州的接近
  • 第九章 维新:走向“王政”“公议”政体(一)
  • 一 长州战争
  • 二 德川庆喜继位与丧失向公议政体转变的良机
  • 三 最后的将军的外交与政体一新
  • 四 公议派四侯与将军庆喜
  • 第十章 维新:走向“王政”“公议”政体(二)
  • 一 萨摩与土佐的政策转变
  • 二 返还政权运动与举兵的促进与展开
  • 第十一章 维新:走向“王政”“公议”政体(三)
  • 一 德川庆喜返还政权
  • 二 萨摩与岩仓具视
  • 三 王政复古政变之路
  • 四 由政变转向内战
  • 第十二章 明治:政体变革的三年半
  • 一 “一新”的制度
  • 二 戊辰内乱
  • 三 地域间的竞争与“公议”“集权”“去身份”
  • 第十三章 明治:急进改革与武力叛乱
  • 一 去身份化
  • 二 培育“国民”的措施
  • 三 地域间统合政策
  • 四 财政统合与家禄处分
  • 五 留守政府的宫廷政变与征韩论政变
  • 六 西南内乱
  • 终章 明治维新与人类的“近代”
  • 一 被纳入全球化的交通与通讯网络
  • 二 “东亚”的诞生
  • 三 人类的“近代”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 明治维新史主要事项年表
  • 事项索引
  • 人名索引
  • 后记
  • 参考文献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在乱中寻求新生

    一般来说,统治者身份的解体,通常都伴随着巨大牺牲。而在明治维新中,因政治冲突而死亡的人数,与之前同期的法国革命相比较,至少是少了一个数量级。这其中 “公议” 和 “公论” 政权制度的即早推进,是有不可磨灭之功的。在明治维新时期,“公议” 和 “公论” 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公议” 政权的确立与《政体书》体制有关。明治政权的建立始于帝政复古,1867 年 12 月 9 日,初登大宝的新天皇睦仁于朝议下诏,颁布《帝政复古大号令》,并在中央采用三职制,任命有栖川宫亲王任总裁,仁和寺宫、中山前大纳言等公卿和尾张藩主、萨摩藩主、安艺藩主等诸侯为议定,岩仓具视、中根雪江、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后藤象二郎等人任参与。1868 年 1 月 9 日,议定三条实美、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等人讨论后,上书建议作为国家之基础,应当优先探讨的诸项事宜,并附上了简单的草案(括号内为三条等人的意见):政体之事(列藩会盟议事之件)、三职分课之事(大体为军务、用达、外国、制度等四课)、列侯会盟始之事(设立期限,发布召集诸侯之命)、应接外国之事(将国体变换的经过发表布告)、敕使访问之事(应从德川庆喜处接管)。以左大臣近卫忠房为首的部分公卿,提议恢复古制,于太政官下设立八省,但这一建议没有被采纳。至 1 月 17 日,职制颁布,在此前确立的三职基础上,新设神祇、内国、外国、海陆军、会计、刑法、制度七科,中央的框架初步建立。1868 年 3 月 15 日,天皇率领诸亲王、公卿、诸侯,于紫宸殿举行祭祀天地神祇的仪式,并宣布了作为明治机构政务纲领的《五条誓文》。五条誓文的颁布,源于作为新机构中心的萨长两藩,在扫清旧幕府势力后,需要打消诸藩对其要成为 “第二幕府” 的疑虑。天皇、公卿和诸侯共同于神明面前宣誓,通过宗教仪式的神秘和崇敬,塑造新机构的合法性和对 “人臣” 的约束力。“公议” 因此作为 “神誓” 的一部分,被拔高到了国家根本纲领的程度。而 “公论” 则意味着政府对人民参与政治的允许。在幕府末年,平民的公议舆论还不能说有多强的影响力。但是,正是这种公议舆论,成为维新政府创造国民的理论,故可以说,向立宪政治的转变,是公议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