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87千字
字数
2015-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选集23篇新媒体研究论文,内容涵盖本体与形态等多方面。
内容简介
本书从2009-2013年度精选出23篇论文,主要内容有新媒体本体论研究,包括虚拟与真实、网络公共空间、受众等;新媒体形态研究,涉及IPTV、移动广播、微博、微信、手机、新媒体艺术等形态。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委会
- 总序
- 作者简介
- 在互联网上营造公共领域
- 一、营造社区归属感
- 二、灵活决定匿名政策
- 三、保持平等
- 四、鼓励慎议
- 五、培育良好的公共话语
- 真实与虚拟:新媒介环境下的追问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新媒体艺术影像叙述特性与未来
- 一、新媒体艺术影像叙述特性
- 二、媒介间性
- 三、赛博空间
- 四、数据库化生存
- 五、新媒体影像叙述艺术的现状与未来
- 电视节目网络人气指数体系(IPI)的初步建构
- 一、电视节目网络人气指数体系指标构成
- 二、电视节目网络人气指数的信源渠道选择
- 三、电视节目网络人气指数体系的主要操作流程
- 手机互联网的数字鸿沟
- 文献综述
- 一、研究方法
- 二、接入沟
- 三、使用沟
- 四、研究发现
- 小结和讨论
- 网络数字化中的有限、无限与好奇心
- 论虚拟人群的叛逆性行为
- 一、虚拟人群的形成
- 二、虚拟人群的叛逆性
- 三、虚拟人群叛逆性原因分析
- 结语
- 从平面化(2D)到立体化(3D)
- 一、传统媒介受众测量模式的特征及局限
- 二、媒介受众测量的思路转变:从平面化到立体化
- 三、总结
- 论IPTV发展的传播学意义
- 一、传播对象:由“观众”向“用户”的转变
- 二、传播特征:“传播者主导”嬗变为“用户主导”
- 三、传播模式:由单向到互动
- 四、IPTV推动内容平台多元发展
- 五、IPTV开辟了文化传播的新渠道
- 对新媒体未来的思考
- 一、新媒体凝练技术成果
- 二、新媒体改变产业结构
- 三、新媒体影响传播方式
- 四、新媒体构建社会形态
-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 一、背景和问题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测试发现
- 四、讨论与建议
- 五、结语
- 论“电子大字报”的传播特点、社会危害及应对之策
- 一、“文字大字报”与“电子大字报”
- 二、“电子大字报”的传播特点与社会危害
- 三、“电子大字报”的应对之策
- 九〇后大学生的网络认知定势对其微博应用的影响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方法
- 三、不同类型网络使用人群的划分及其特征
- 四、不同类型网络使用人群微博应用比较
- 结语
- 中国微博发展与社会对话新机制的形成
- 一、微博社会对话的发展基础
- 二、微博传播影响力与机制运行情况
- 三、微博社会对话主题分析
- 四、对话平台的治理与问题
- 五、构建微博社会对话机制的对策建议
- 官员个人微博:一种政府公共关系角度的考察
- 一、研究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框架
- 四、研究结果
- 五、议论和建议
- 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民间智库”
- 一、从“打捞民意”到“民意浮现”:网络汇集了最广泛的民意和民智
- 二、从3000元到3500元:个税改革政策调整的网络民意表达实践
- 三、从“偶尔想起”到“全程常设”:铺设收集网络民意的畅通渠道
- 自由市场理念观照下的搜索引擎问题
- 一、搜索引擎既是一种元媒介,又是一种超大众媒介
- 二、搜索中立及其核心诉求
- 三、基于受众需求的信息的有效处理
- 四、对学界解决问题的几种思路的讨论
- 五、可能的解决路径:公平的市场竞争
- 由内而外的嬗变
- 一、从摄影开始——与生俱来的实验性品格
- 二、到其他艺术门类学科中汲取养分——多种电影风格的实验
- 三、从实验电影向新媒体实验影像过渡——超越电影的边界
- 四、新媒体实验影像的“本体”问题——实验的出路在何方
- 五、结语
- 网上的自我发现之旅
- 一、在互联网时代思索人类认同
- 二、认同的多重性
- 三、人格与网上的行为差异
- 四、真实的自我?
- 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
- 一、微信概念及发展背景
- 二、微信传播机制
- 三、以自律机制为基础的治理探索
- 论社交媒体的关系转换
- 一、人际关系的回归
- 二、“关系”即资源
- 三、“关系”即数据
- 四、“关系转换”的实现路径
- 五、嵌入性结构中的“资源流”
- 移动的广播
- 一、人类对移动的愿望
- 二、广播数字化与移动生活
- 三、移动的广播
- 四、未来的广播
- 大视频时代与大视频广告
- 一、延续:从电视到大视频时代
- 二、大视频溢价
- 三、审视大视频广告发展趋势
- 媒介情境、社会传统与社交媒体集合行为
- 一、社交媒体的革命性
- 二、分析工具
- 三、社交媒介之前的集合行为理论
- 四、社会网络的发现和社交媒体的集合行为
- 五、社交媒体集合行为的再解释
- 结语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