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4千字
字数
2024-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理论角度解读中国经济与新质生产力有关的方方面面。
内容简介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本书包括科学认识与切实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与重大意义、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构成要素和制度保障机制、生产要素创新型配置与新质生产力、产业变革与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开放与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强国、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等内容。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开篇语:新质生产力是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 1.新质生产力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思想
- 2.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3.完整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 4.新质生产力是应对全球格局变动的战略举措
- 5.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是发展数字经济
- 6.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避免经济衰退的重要手段
- 7.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重共享发展
- 8.以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开放
- 9.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制度建设
- 10.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
- 11.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 12.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的几条原则
- 第一章 科学认识与切实发展新质生产力
- 一、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学理论上的重要创新和发展
- 1.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 2.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力学说的主要变革
- 3.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重要发展
- 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践需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 1.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载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
- 2.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规律
- 3.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演进规律
- 4.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 第二章 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
- 一、新质生产力是一场新的生产力革命
- 1.生产力的内涵与作用
- 2.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作用
- 3.新质生产力是新的生产力革命
- 二、传统生产力支撑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 1.传统生产力与传统发展模式
- 2.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 三、新质生产力与新一轮产业革命
- 1.自主创新能力正突破技术瓶颈
- 2.数字经济新动能正在形成
- 3.绿色发展模式正推动产业变革
- 4.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先导
- 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 1.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遵循经济运行规律
- 2.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忽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3.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从实际出发
- 4.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建立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机制
- 5.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 第三章 正确理解新质生产力
- 一、从“新常态”到“新质生产力”
- 二、生产力的质变与生产方式的跃迁
- 三、“传统生产力”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五、结论
- 第四章 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重大创新意义
- 一、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实践依据与思想来源
- 1.新质生产力理论科学揭示了数字化时代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 2.新质生产力理论科学揭示了中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和主要方向
- 3.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4.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生产力思想的守正创新
- 二、新质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内涵与核心要义
- 1.新质生产力理论全面系统地揭示了新质生产力范畴的多层次内涵及其内在联系
- 2.新质生产力理论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理
- 3.新质生产力理论深刻指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 4.新质生产力理论深刻指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路径和战略重点
- 5.新质生产力理论深刻指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和方法论
- 三、新质生产力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 四、结语与展望
- 第五章 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构成要素和制度保障机制
- 一、新质生产力科学内涵的三个层次
- 1.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
- 2.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
- 3.新质生产力为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 二、新质生产力的要素支撑体系
- 1.新质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基础
- 2.新质劳动资料与产业体系变革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构成
- 3.新质劳动技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提条件
- 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
- 第六章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新质生产力
- 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
- 1.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源泉
- 2.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深层次原因
- 3.正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 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
- 1.新质生产力要素新,需要新的要素组合方式
- 2.新质生产力技术新,需要新的生产要素配置主体
- 3.新质生产力的载体新,需要新的制度支撑
- 三、新征程上通过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 1.遵循新要素发展规律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
- 2.遵循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
- 3.围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
- 第七章 产业变革与新质生产力
- 一、生产力发展与产业变革
- 二、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
- 三、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动力变化
- 四、深化改革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1.财政体制改革
- 2.国有企业改革
- 第八章 “高水平开放”视角下的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
- 一、以制度型开放促进国际要素流动
- 1.继续增强我国科技与制造业实力,扩大国内市场规模
- 2.积极加入区域性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
- 3.建设由市场驱动的国内行业标准制定体系
- 4.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 二、以服务要素和服务市场开放提供服务动能
- 1.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 2.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服务市场开放过程中的试验田作用
- 3.统筹发展与安全,健全行业监管制度和风险防控体系
- 三、建设一流市场环境,实现要素赋能发展
- 1.营商环境的市场化建设
- 2.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建设
- 3.营商环境的国际化建设
- 第九章 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
- 一、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 1.绿色生产力的构成
- 2.绿色生产力的形成方式
- 3.绿色生产力对经济-环境关系的优化
- 二、新质生产力促进绿色发展的机制
- 1.微观层面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 2.中观层面的绿色产业体系构建
- 3.宏观层面的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 三、绿色发展模式下新质生产力的持续提升
- 1.发展与保护统筹赋予新质生产力可持续性
- 2.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
- 3.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绿色生产力
- 4.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激发绿色生产力提升的内在动力
- 5.绿色金融促进绿色生产力更快提升
- 第十章 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
- 一、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联系
- 1.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的内涵
- 2.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联系
- 二、数字经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
- 1.数字经济推进技术革命性突破
- 2.数字经济优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 3.数字经济助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 4.数字经济推动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变革
- 三、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现状与问题
- 1.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
- 2.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四、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建议
- 第十一章 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强国
- 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
- 1.基本内涵
- 2.动力机制和生成路径
- 3.核心标志
- 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
- 1.人口流动带来农业要素重组契机
- 2.农业农村改革提供制度创新经验
- 3.农业科技进步奠定技术突破基础
- 4.农业产业转型面临关键历史节点
- 三、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面临的现实问题
- 1.资源禀赋不足,新型农业生产要素缺乏
- 2.组织协作不够,组合有待优化
- 3.关键突破滞后,技术应用乏力
- 4.要素流动受阻,错配问题突出
- 5.产业链较短,价值增值较低
- 6.农业效率较低,体制亟须创新
- 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思路、路径与政策
- 1.思路
- 2.路径
- 3.政策
- 第十二章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
- 一、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2.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 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 4.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 5.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二、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
- 1.高质量发展对新质生产力的需求与引导
- 2.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与推动
- 三、政策建议与措施
- 1.加强政策引导与整体布局
-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 3.优化营商环境与市场机制
- 4.强化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
- 5.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