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环境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全面介绍环境科学概述和环境问题。

内容简介

“环境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前导性、概论性的专业基础课程。《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环境学概论》共分九章,主要内容为环境科学概述、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与环境、物理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书末的附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我国新颁布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两部法规,即《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目录

  • 版权信息
  • 《环境学概论》编委会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环境及环境学的内涵
  • 一、环境的定义与分类
  • 二、环境的基本特性
  • 三、环境学研究目的
  • 四、环境要素
  • 第二节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
  • 一、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 二、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
  • 三、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环境问题
  •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 二、环境问题及分类
  • 三、环境问题的根源及应对措施
  • 第四节 环境科学的产生、发展及展望
  • 一、环境科学的产生
  • 二、环境科学的发展
  • 三、环境科学展望
  • 第二章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 第一节 环境问题
  • 一、环境问题的概述
  • 二、人口与环境
  • 第二节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 一、全球气候变化
  • 二、臭氧层破坏和损耗
  • 三、酸雨
  •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
  • 一、生物多样性概述
  • 二、生物多样性现状
  • 三、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趋势
  • 四、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 五、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后果与防治对策
  • 第四节 危险废弃物的越境转移
  • 一、危险废物概述
  • 二、危险固体废弃物越境转移状况
  • 三、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对策
  • 第五节 资源与能源
  • 一、自然资源概述
  • 二、能源
  • 三、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 第六节 食品安全问题
  • 一、食品污染来源
  • 二、食品安全
  • 第三章 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
  • 第一节 我国环境问题的特点与解决的根本途径
  • 一、我国环境问题特点
  • 二、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 第二节 人口增长与基本国策
  • 一、中国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 二、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 三、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意义
  • 四、解决人口问题主要对策
  • 第三节 粮食问题
  • 一、我国粮食问题现状
  • 二、粮食产量提高带来的环境问题
  • 三、提高粮食产量的对策
  • 第四节 淡水资源短缺与合理利用
  • 一、我国淡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 第五节 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护
  • 一、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 二、我国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六节 城市化问题
  • 一、城市概念和类型
  • 二、城市化问题
  • 三、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 四、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 五、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突出问题的几点建议
  • 第七节 能源供应与开发利用
  • 一、我国能源状况与趋势
  • 二、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途径
  • 第八节 经典案例分析
  • 第四章 大气环境
  • 第一节 大气概述
  • 一、大气结构
  • 二、大气组成
  • 第二节 大气污染气象学
  • 一、主要气象要素
  • 二、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 三、下垫面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 第三节 大气污染物与危害
  • 一、大气污染定义
  • 二、大气污染物及其种类
  •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 四、大气污染的危害
  • 五、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
  • 第四节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 一、大气质量控制标准
  • 二、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 三、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概况
  • 第五节 典型大气污染治理案例分析
  • 第五章 水体环境
  • 第一节 水环境与水资源
  • 一、世界与我国水资源状况
  • 二、天然水在环境中的循环
  • 三、天然水的组成与性质
  • 四、水体污染与评价指标
  • 五、水体污染源与污染物
  • 第二节 水体中污染物的扩散与转化
  • 一、无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与转化
  • 二、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与转化
  • 三、水体富营养化形成过程
  • 第三节 水污染的危害与防治
  • 一、水环境污染的危害
  • 二、污水处理方法与技术
  • 三、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与方法
  • 第四节 典型水污染治理案例分析——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
  • 第六章 土壤环境
  •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结构
  • 一、土壤矿物质
  • 二、土壤有机质
  • 三、土壤水分
  • 四、土壤空气
  • 五、土壤生物
  • 第二节 土壤的性质
  • 一、土壤的物理性质
  • 二、土壤的化学性质
  • 第三节 土壤污染物类型与危害
  • 一、土壤污染物的类型
  • 二、土壤污染物的危害
  • 第四节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 一、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 二、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 第五节 土壤质量以及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 一、土壤背景值
  • 二、土壤环境容量
  • 三、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程序
  • 四、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 第六节 土壤污染的科学化治理
  • 一、土壤污染源的控制
  • 二、污染土壤的修复
  • 第七节 典型土壤污染治理案例分析
  • 第七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
  • 第一节 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
  • 一、固体废物的定义
  • 二、固体废物的特点
  • 第二节 固体废物的类型与危害
  • 一、固体废物的分类体系
  • 二、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 第三节 固体废物管理与3R原则
  • 一、固体废物的管理问题
  • 二、固体废物管理体制的发展过程及趋势
  • 三、固体废物管理原则
  • 四、危险废物的定义及鉴别
  • 第四节 城市垃圾的处理与处置
  • 一、固体废物的理化性质
  • 二、固体废物的产率与产量
  • 三、城市垃圾的收集与运输
  • 四、城市垃圾的处理技术
  • 五、最终处置
  • 第五节 资源化技术在城市垃圾处理中的应用
  • 一、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意义
  • 二、材料回收系统
  • 三、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体系
  • 四、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研究体系
  • 五、食品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利用
  • 第八章 物理环境
  • 第一节 噪声污染
  • 一、噪声及其来源
  • 二、噪声的危害
  • 三、噪声的声学特性
  • 四、噪声污染控制途径
  • 五、噪声控制技术
  • 第二节 电磁污染
  • 一、电磁污染概述
  • 二、电磁污染的危害
  • 三、电磁辐射的防护
  • 第三节 放射性污染
  • 一、放射性污染概述
  • 二、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 三、放射性污染的防治
  • 第四节 热污染
  • 一、热污染概述
  • 二、热污染的危害
  • 三、热污染的防治
  • 第五节 光污染
  • 一、光污染概述
  • 二、光污染的危害
  • 三、光污染的防治
  • 第六节 典型案例分析——物理性污染知多少
  • 第九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 一、历史早期的可持续发展观
  • 二、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一、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必要性
  • 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发展过程
  • 第四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 1.不断完善环境法制,强化环境管理,建立健全环境友好的决策和制度体系
  •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3.解决环境问题、坚持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建设三者并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 4.提高全体公民可持续发展意识
  • 5.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 第五节 我国未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第六节 经典案例分析
  •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第一章 总则
  • 第二章 环境监督管理
  • 第三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
  • 第四章 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 第五章 法律责任
  • 第六章 附则
  • 附录二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许可管理办法
  • 第一章 总则
  • 第二章 运输容器设计的批准与备案
  • 第三章 运输容器制造的许可与备案
  • 第四章 放射性物品运输批准与备案
  • 第五章 附则
  •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 第一章 总则
  • 第二章 基本管理制度
  • 第三章 减量化
  • 第四章 再利用和资源化
  • 第五章 激励措施
  • 第六章 法律责任
  • 第七章 附则
  • 附录四 中国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
  • 附录五 水污染物名称代码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暨南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为“侨”而生,因“侨”而兴,砥砺卅五载,春华秋实,书香五洲,声教四海。始立以来,以“侨”为“桥”,厚植文化,秉承推动华文教育、服务教学科研、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理念,着力华文教材、华侨华人研究、岭南文化研究、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已累计出版各类图书7000余种,《中文》《汉语》等华文教材发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