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89千字
字数
2020-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面解析5G技术:编码、滤波器、MIMO天线、超高频传输、异构网络、全双工。
内容简介
本书共8章。第1章简要介绍了无线移动通信发展历程,第2章介绍 5G信号先进编码技术,第3章介绍了5G信号通信系统的滤波器组多载波(FBMC)技术,第4章介绍了新型大规模MIMO天线技术,第5章介绍了新型超高频传输技术,第6章介绍了5G通信系统的超密度异构网络,第7章介绍了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第8章对5G商业化进程与下一代移动通信进行了展望。
目录
- 封面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编辑委员会
- 前言
- 第1章 无线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 1.1 第一代移动通信概述
- 1.1.1 1G的发展
- 1.1.2 1G的缺点
- 1.2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概述
- 1.2.1 GSM概述
- 1.2.2 码分多址技术
- 1.2.3 2G升级版2.5G-GPRS
- 1.3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概述
- 1.3.1 3G的发展
- 1.3.2 关键技术及标准制定
- 1.4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概述
- 1.4.1 4G的发展
- 1.4.2 关键技术
- 1.4.3 4G标准
- 1.4.4 4G瓶颈
- 1.5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关键技术
- 1.5.1 5G概述
- 1.5.2 5G研究进展
- 1.5.3 5G关键技术
- 1.5.4 国内外5G研发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2章 5G信号先进编码技术
- 2.1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信道编码技术
- 2.1.1 比特翻转译码算法
- 2.1.2 置信传播算法
- 2.1.3 LDPC码的校验矩阵
- 2.2 极化码技术
- 2.2.1 控制信道的极化码编码方案的优势和原理
- 2.2.2 极化编码的实现
- 2.2.3 极化码的译码方案
- 2.2.4 任意码长的极化码编码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3章 5G信号通信系统的滤波器组多载波技术
- 3.1 滤波器组多载波技术的工作原理
- 3.2 FBMC的实现过程
- 3.3 与FBMC技术相关的新型多载波传输技术
- 3.3.1 通用滤波多载波
- 3.3.2 广义频分复用
- 3.3.3 滤波器正交频分复用
- 3.4 零相关码FBMC系统的同步方法
- 3.4.1 同步误差对FBMC系统的影响
- 3.4.2 基于训练符号的FBMC系统同步算法
- 3.4.3 性能分析与仿真结果
- 3.5 基于峰值反馈跟踪降低FBMC-OQAM系统峰均功率比的方法
- 3.5.1 PTS算法的基本原理
- 3.5.2 TR算法的基本原理
- 3.5.3 降低FBMC-OQAM系统PAPR的改进算法
- 参考文献
- 第4章 新型大规模MIMO天线技术
- 4.1 大规模MIMO系统
- 4.1.1 大规模MIMO系统发展背景
- 4.1.2 大规模MIMO系统特点
- 4.1.3 大规模MIMO系统模型
- 4.1.4 大规模MIMO信道模型
- 4.2 大规模MIMO系统预编码技术
- 4.2.1 线性预编码技术
- 4.2.2 非线性预编码技术
- 4.2.3 基于码本的预编码技术
- 4.2.4 大规模MIMO系统导频污染的抑制方法
- 4.3 大规模MIMO系统的波束赋形技术
- 4.3.1 波束赋形算法性能
- 4.3.2 波束赋形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 4.3.3 预编码与波束赋形比较
- 4.4 大规模MIMO 系统的通信能效
- 4.4.1 提高大规模MIMO系统能效的传统方法
- 4.4.2 大规模MIMO系统中基于天线选择提高通信能效的方法
- 4.4.3 大规模MIMO系统中注水功率分配改进方法
- 4.5 MIMO系统检测技术
- 4.5.1 MIMO系统检测基本原理和常用技术
- 4.5.2 基于差分度量低复杂度QAM-MIMO检测方法
- 4.5.3 带预测函数的改进算法
- 参考文献
- 第5章 新型超高频传输技术
- 5.1 毫米波技术
- 5.1.1 毫米波传播特性
- 5.1.2 毫米波通信的信道模型
- 5.1.3 毫米波通信在5G中的应用
- 5.2 可见光通信技术
- 5.2.1 可见光通信概述
- 5.2.2 可见光通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可见光通信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原理和实现方法
- 5.2.4 降低VLC-OFDM系统峰均功率比的PTS技术
- 5.2.5 波峰反馈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PTS技术降低VLC-OFDM系统峰均功率比的方法
- 5.2.6 融合遗传和爬山算法降低VLC-OFDM系统峰均功率比
- 5.2.7 蛙跳和爬山相结合算法的PTS技术降低VLC-OFDM系统峰均功率比
- 参考文献
- 第6章 5G通信系统的超密度异构网络
- 6.1 5G无线网络架构
- 6.1.1 超密集无线异构网络
- 6.1.2 5G无线异构网络架构
- 6.2 超密集无线异构网络关键技术
- 6.2.1 干扰协调
- 6.2.2 无线资源管理
- 6.2.3 移动性管理
- 参考文献
- 第7章 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
- 7.1 载波频率同步技术
- 7.1.1 无辅助导频的载波同步
- 7.1.2 有辅助导频时的载波同步
- 7.2 时钟同步技术
- 7.2.1 使用导频信号的时钟同步方法
- 7.2.2 使用训练序列的时钟同步方法
- 7.3 零自相关码的新型定时同步与频偏估计算法
- 7.4 符号同步技术
- 7.4.1 基于数据辅助的符号同步算法
- 7.4.2 基于循环前缀的符号同步算法
- 7.5 信道估计方法
- 7.5.1 基于参考信号的估计
- 7.5.2 盲信道估计
- 7.5.3 半盲信道估计
- 7.5.4 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信道估计方法
- 7.5.5 基于压缩感知的系统参数化信道估计及均衡方法
- 7.6 信号检测
- 7.6.1 DFT域单点均衡空时联合检测技术
- 7.6.2 基于干扰抵消的迭代式空时检测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8章 5G商业化进程与下一代移动通信展望
- 8.1 推进5G标准的三大国际组织
- 8.1.1 国际电信联盟
- 8.1.2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
- 8.1.3 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联盟
- 8.2 5G通信的世界布局现状
- 8.2.1 中国
- 8.2.2 欧盟
- 8.2.3 其他国家
- 8.3 5G通信商用化需解决的问题
- 8.3.1 数据风暴
- 8.3.2 5G安全
- 8.3.3 设备的发展
- 8.3.4 5G终端应用场景
- 8.3.5 5G终端技术挑战
- 封底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10月,是国务院独资、工信部直属的中央级科技与教育出版社,是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集成和服务提供商。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家以科技和教育出版、期刊、网络、行业支撑服务、数字出版、软件研发、软科学研究、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核心业务的现代知识服务集团。出版物内容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分支及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科普与少儿、社科人文等领域,综合出版能力位居全国出版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