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4千字
字数
2022-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通过聚焦“情感”这一关键词而推动道德哲学实现情感转向,苏格兰启蒙时代的道德情感哲学拥有与17世纪乃至此前在西方传统道德哲学中占支配地位的理性主义道德哲学截然不同的理论秉性。
内容简介
本书以苏格兰启蒙时代道德情感哲学为研究对象,把沙夫茨伯里、哈奇森、休谟和斯密所提出的道德情感主义伦理思想视为前后相继的理论整体,沿着内蕴于其中的主线索——情感的自然化进程——考察了苏格兰启蒙时代道德情感哲学的内在理论演化进程。围绕“情感”这一个关键词,苏格兰启蒙时代的道德情感哲学家们在聚焦于道德情感问题展开其理论探索的同时讨论了审美问题和宗教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一 近代西方启蒙运动中的情感主义——序李家莲教授《情感的自然化》
- 序二 关怀伦理学与儒家哲学视镜中的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
- 序三 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与社会科学的构建
- 引言
- 一 苏格兰启蒙时代道德哲学的情感转向
- 二 苏格兰启蒙时代道德情感哲学的自然化进程
- 三 苏格兰启蒙时代道德情感哲学视域下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 第一章 审美判断原则自然化
- 一 以真为本的“美的感官”
- (一)美学问题
- (二)审美对象
- (三)审美判断权
- (四)审美判断标准
- 二 以“寓多样于一致”为基础的“美的感官”
- (一)“美的感官”的自然性
- (二)“美的感官”的基础:寓多样于一致
- 三 掺和着效用的同情
- (一)美的根源
- (二)美的标准
- (三)休谟美学对审美判断原则自然化进程的影响
- 四 以情感与情感的美学对称为表征的同情
- (一)自然情感自然生成机制
- (二)情感与情感的对称与平衡
- (三)作为审美判断原则的同情
- 第二章 道德判断原则自然化
- 一 以理性为本的“道德感官”
- (一)“道德感官”的自然特征
- (二)“道德感官”的理性本质
- 二 以情感后果为基础的“道德感官”
- (一)“道德感官”的基础:仁爱
- (二)仁爱中的利他性
- (三)仁爱中的情感机制或自然法则
- (四)道德判断原则:以情感(仁爱)的后果为基础的“道德感官”
- (五)“道德感官”的内在理论不一致
- (六)“道德感官”在道德判断原则自然化进程中的价值
- 三 同情机制效用化
- (一)道德判断的基础:同情
- (二)道德赞许或责难的基础:有用性或社会效用
- (三)休谟的道德判断理论对情感的自然化进程的影响
- (四)同情的合群性与社会新秩序
- 四 同情机制审美化
- (一)道德赞同的基础:同情
- (二)同情中的自然法则
- (三)同情中的美学原则
- (四)自然法则与美学原则之间的优先性问题
- 第三章 道德情感自然化
- 一 理性的预制
- (一)道德的基础:情感
- (二)适度与理性:情感的道德保障
- 二 仁爱的指导
- (一)道德情感的类型
-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 三 效用的制约
- (一)自然美德
- (二)人为美德
- (三)两种美德的关系
- 四 合宜性的约束
- (一)合宜性的基础
-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 第四章 宗教情感自然化
- 一 理性与情感:苏格兰启蒙时代自然神论的两种形态
- (一)理性自然神论
- (二)情感型自然神论
- (三)宗教情感自然化进程
- 二 理性之神
- (一)对传统宗教的批判
- (二)理性之神对美德的辅助作用
- (三)理性之神与宗教情感自然化进程的启幕
- 三 仁爱之神
- (一)哈奇森神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 (二)仁爱之神的美学证明与道德善性
- (三)仁爱之神的世俗化倾向:以宗教情感为例
- 四 理性限度之外的神
- (一)理性限度之内没有“神”
- (二)自然情感限度内的“真正的宗教”
- 五 同情机制神圣化
- (一)信仰对象是什么?
- (二)信仰方式是什么?
- 第五章 苏格兰启蒙时代道德情感哲学的得与失
- 一 游叙弗伦困境
- (一)“游叙弗伦困境”的表现形式
- (二)“游叙弗伦困境”的内在根源
- (三)“游叙弗伦困境”的解困之道
- 二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
- (一)沙夫茨伯里:以自然情感自由交流为基础的文雅社会
- (二)哈奇森:作为自然法理学之分支的政治经济学
- (三)休谟: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 (四)斯密:自然自由视域中的富国裕民之道
- 参考文献
- 中文部分
- 英文部分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