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自下而上的明朝政治史。明朝奇特的政治生态,民与官、地方与中央围绕生祠展开的博弈与对抗。

内容简介

在传统认知中,明朝封建专制高度强化,平民基本没有政治话语权,只能保持“绝对臣服”的姿态。

本书借由对生祠理论与实践的考察,挑战了这一偏见——在明朝专制集权的土壤中,生长着另一套政治模式:地方官受命于皇帝,并由平民决定其价值,平民借此实现政治参与。而生祠,正是平民获得政治话语权的工具。

与“天子受命于天”相对应,作者将这一模式称为“小天命”,其背后是政治生态、神灵信仰、儒家思想之间复杂的互动。

平民以立碑立祠的传统“绑架”地方官,用“孝道”掩饰生祠中的利益交换。生祠成为利益杠杆,地方官“多施惠政”以换取晋升的政治资本,百姓立生祠换取官员为当地利益服务,抵抗朝廷的苛政。

以生祠为纽带的官员—平民利益体,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平衡。平民对地方官员的认可有助于提升朝廷的声誉,为中央反对结党营私、贪污腐败、滥用皇权的原则立场代言。

本书首次将生祠置于明代的政治和信仰之间进行研究,通过大量碑刻记录、地方方志和文人文集,考察了生祠制度,阐发了对明代政治与思想体系的思考。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谢
  • 年代简表
  • 导言
  • 魏忠贤和东林党
  • 为何研究生祠?
  • 明代的公论与平民主义
  • 去思碑与生祠记
  • 第一部分 基础和地面
  • 第一章 一种常见的制度
  • 生祠是什么样的?
  • 人们在生祠中做什么?
  • 资金和寿命
  • 明代有多少生祠?
  • 遵循律法
  • 生祠符合礼制吗?
  • 名宦祠
  • 第二章 父母之官
  • 丁氏“三”杰
  • 州县官的工作
  • 教育、礼制与风俗
  • 如何得祀生祠
  • 父母的隐喻
  • 第三章 崇祀
  • 死后的互惠
  • 崇祀还是纪念?
  • “半人半神”?
  • “谁当享之?”
  • 无碑之祠
  • 回应请愿
  • “水旱必祷”
  • 来去匆匆
  • 回应祈祷
  • 反转官僚式隐喻
  • 第二部分 立柱和横梁
  • 第四章 政治活动
  • 激励继任者
  • 良知与声誉
  • “太师维垣”
  • 因事而设的在位者生祠
  • 指责官员
  • 父母还是窃贼?
  • 反对意见
  • 第五章 从奉承到参与
  • 自谦和不从
  • “礼以义起”
  • “民则何私?”
  • 生祠衰败的理论解释
  • 化民于心
  • 东林平民主义
  • 迷惑的交换
  • 民众的选择
  • 寓封建于郡县
  • 第六章 平民百姓
  • 碑刻题名
  • 何人赞助?
  • 谁人言说?
  • 平民的政治话语权
  • 士绅化进程
  • 第三部分 墙壁和屋顶
  • 第七章 政治投资
  • 意在联系?
  • 作为政治表达的感激
  • “于斯万年,为令之式”
  • 持续的联系?
  • 第八章 复杂的图景
  • 内阁大学士
  • 士绅的联结
  • 祝寿生祠
  • 家族历史
  • 权宦
  • 遗祠中的平民
  • 东林遗祠
  • 不当的生祠
  • 乡绅祠堂
  • 宣示主体性?
  • 第九章 小天命
  • 结语
  • 术语表
  • 参考书目
  • 碑文和祠记
  • 引用方志
  • 其他征引文献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创建于1951年。是一家老牌的综合性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五个板块的图书,即:以党史和政治理论为主的政治读物,教材和教辅读物,原创的学术著作,文化普及读物和实用的财经、医学图书。建社57年来,出版图书1万余种,印数7亿多册,有500余种图书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1997年至2002年,连获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一大批重点书和双效书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多次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良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