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揭示文学历史。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1915-1927)》匠心独具地选取文学广告作为文学史叙述的基本材料,采用编年体的结构模式、书话体的叙述方式,在文学生产与流通的交汇点上重新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并辅以相应的历史图片。《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1915-1927)》既有宏大的文学史视野,又细致入微地呈现历史的微观图景与细部生态,力图还原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原初景象和历史脉络,揭示出一个较以往更为阔大、丰富、复杂的文学史图景,展现了文学史叙述的多种可能性。作者重新开掘、爬梳原始资料,大处着眼,小处落墨,集叙述与思辨、史料与史识于一体,熔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炉,是一部极具开创性的文学史著。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前言
  • 1915年
  • 9月
  • 陈独秀开启历史新一页:《青年杂志》创刊
  • 《青年杂志》/《新青年》上的“通信”
  • 11月
  • 《科学》杂志:“科学”与“人文”之间
  • 1916年
  • 9月
  • 胡适出场:文学革命的发动
  • “读者论坛”里的众声喧哗
  • “孔子问题”讨论中的读者参与
  • “女子问题”的讨论
  • 1917年
  • 1月
  • 蔡元培“三顾茅庐”:“一校一刊”格局的形成
  • 2月
  • 钱玄同、刘半农反戈一击
  • 《廿年苦节记》:通俗小说的孝道观、婚姻观和节烈观
  • 3月
  • 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
  • 4月
  • 蔡元培《石头记索隐》:“旧红学”代表作
  • 11月
  • 周瘦鹃《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近来译事之光”
  • 1918年
  • 2月
  • 征集歌谣运动
  • 3月
  • 周氏兄弟:《新青年》中独立、独特的存在
  • 《傻儿游沪记》:清末民初的都市小说
  • 4月
  • “易卜生主义”的倡导与反响
  • 文学革命与大学文学教育改革的互动
  • 6月
  • “新文学及中国旧戏”的讨论
  • 7月
  • 许指严的掌故小说和许啸天的宫闱小说
  • 9月
  • 新文学和教育部联手批判“黑幕小说”
  • 11月
  • 《每周评论》与《新青年》、《新潮》的三足鼎立
  • 12月
  • 《新潮》杂志:五四新生代的声音
  • 1919年
  • 2月
  • 《新潮》眼中的《新青年》
  • “校”与“刊”的分离
  • 通俗文学文人的“自由谈”:小报翘楚《晶报》
  • 4月
  • 《尝试集》的问世与修订
  • 5月
  • “北京大学丛书”:商务印书馆与北大的合作
  • 五四爱国学生运动的后续反应
  • 6月
  • 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
  • 8月
  • 郭沫若的狂飙突降
  • 11月
  • 胡适对短篇小说文体建设的贡献
  • 12月
  • 采用新标点和改良行款的艰难历程
  • 1920年
  • 1月
  • 文学革命与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的互动
  • 5月
  • “科学与迷信”的讨论
  • “开新纪元”的工作:周作人的翻译
  • 杜威、罗素来华讲学
  • 10月
  • 民众戏剧社:早期现代话剧运动
  • 11月
  • 剧作家田汉的出现
  • 1921年
  • 1月
  • 文学研究会的成立
  • 《小说月报》的革新
  • 蔡东藩《历朝通俗演义》的“贵真”与张恂子《红羊豪侠传》的“贵虚”
  • 3月
  • 笑里有话:通俗文学的滑稽诗文
  • 5月
  • 《小说月报》中早期文学研究会小说家的创作
  • 6月
  • 繁星体小诗的出现
  • 9月
  • 创造社“异军苍头突起”
  • 10月
  • 《诗》月刊:早期白话诗
  • 五四时期对俄国和被损害民族文学的发现
  • 1922年
  • 1月
  • 《星期》与反帝爱国小说
  • 《学衡》重估
  • 3月
  • 学生戏剧与“爱美剧”运动
  • 5月
  • 《湖畔》、《蕙的风》:“青年人的诗”
  • 6月
  • 整理国故思潮
  • 8月
  • 现代通俗文学杂志的“红色系列”
  • 大东书局、世界书局:1920年代中国通俗文学的大本营
  • 9月
  • 创造社时期的郁达夫和张资平
  • 10月
  • “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来到中国
  • 1923年
  • 1月
  • 《江湖奇侠传》:中国武侠小说走入江湖和民间立场
  • 2月
  • 中国话剧创始人之一洪深出场
  • 3月
  • 新文学运动的扩张
  • 4月
  • 爱罗先珂在中国
  • 5月
  • 人艺戏校、美专戏剧系:中国戏剧教育的开端
  • 7月
  • 闻一多如何出现在中国新诗坛
  • 10月
  • 《呐喊》的反响
  • 周作人的选择:构建《自己的园地》
  • 12月
  • 《稻草人》:儿童文学的创作实绩
  • 1924年
  • 3月
  • 泰戈尔来华引发的论争
  • 4月
  • 拜伦百年祭和法国文学介绍
  • 张闻天《旅途》:早期长篇小说创作
  • 6月
  • 新文学初期的禁书
  • 姚民哀与“实事—党会小说”
  • 10月
  • 林纾逝世后的评价
  • 11月
  • 《语丝》内外
  • 12月
  • 《现代评论》:英美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聚集
  • 中国侦探小说的“学步者”
  • 1925年
  • 1月
  • 朱自清散文的“现代汉语范本”意义
  • 2月
  • 《玉君》的写作及有关评论
  • 5月
  • 革命诗人蒋光慈
  • 丁西林的喜剧艺术
  • 6月
  • 国语文学的再讨论
  • 7月
  • 五卅运动的影响
  • 8月
  • 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文学的建立
  • 徐志摩:“一道生命水”
  • 10月
  • 沉钟社:“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 11月
  • “随感录”:新文体的产生
  • “诗怪”李金发
  • 《语丝》新人冯文炳
  • 12月
  • 《忆》:新文学书籍的装帧艺术
  • 未名社:文苑的“泥土”
  • 现代通俗文学杂志的“紫系列”
  • 1926年
  • 3月
  • 创造社出版部的成立与被查封
  • 4月
  • 新月派诗人横空出世
  • 6月
  • 《华盖集》:“转辗生活于风沙中的瘢痕”
  • 诗人朱湘和他的结局
  • 舒庆春—老舍:一个文学新人的出现
  • 《剧刊》和“国剧运动”
  • 7月
  • “少年维特”与创造社人
  • 凌叔华:“别走出了一条新路”
  • 早期乡土文学
  • 8月
  • 《彷徨》的深刻与成熟
  • 1927年
  • 1月
  • “重造新韵,增多诗体”:刘半农拟民歌体方言诗
  • 2月
  • 穆木天:“纯诗”观念的最初构建者
  • 6月
  • 新月书店的开张与关门
  • 7月
  • 王国维之死
  • 8月
  • 《幻灭》:小说家“茅盾”亮相
  • 9月
  • 《野草》里的自我拷问
  • 10月
  • 包天笑的《留芳记》、《上海春秋》和“黑幕小说”
  • 12月
  • 周作人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自我总结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