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09千字
字数
2019-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中国经济体制的演变进行了研究分析。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如何对待一个重大的关系,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个关系,是我国经济与水发展是否顺利的关键,也是成绩与失误背后重要的因素。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多民族、发展非常不平衡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70年的历史中是怎样认识和处理这个关系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背后的客观规律究竟是什么,这些都是本书研究的内容。
本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各个历史时期的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条件入手,来分析这个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提要
- 总序
- 前言
- 第一章 政府主导下政府与市场共同发挥作用的体制(1949—1952)
- 第一节 旧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失灵”
- 一、“双重失灵”在传统经济部门中的表现
- 二、“双重失灵”在现代经济部门中的表现
- 三、革命根据地的经济体制
- 第二节 新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经济管理体制
- 一、政府主导型经济管理体制建立的原因
- 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机构
-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
- 四、党对经济工作领导体制的确立
- 第三节 没收官僚资本和确立国营经济领导地位
- 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 二、掌握金融和商贸,确立国营经济领导地位
- 三、国营经济的其他来源
- 四、国营企业管理体制的建立
- 第四节 统一财经
- 一、统一币制
- 二、平抑物价
- 三、统一财经
- 第五节 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管理
- 一、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方针
- 二、打击投机资本
- 三、调整工商业
- 四、“三反”“五反”运动和第二次调整工商业
- 第六节 土地改革与乡村党政群组织建设
- 一、土地改革
- 二、供销合作与信用合作事业
- 三、生产互助合作
- 第七节 统制贸易体制的建立
- 一、统制贸易的形成原因
- 二、统制贸易的组织机构
- 三、统制贸易的管理体制
- 第二章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初步探索(1953—1957)
- 第一节 民主革命和经济恢复任务完成后的发展战略
- 一、重工业优先:新中国工业化战略的确立
- 二、走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 三、走向计划体制:“一五”计划的实施
- 第二节 政府和市场的博弈与农产品购销制度的建立
- 一、大规模经济建设与粮食市场的矛盾
- 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 三、油、棉的统购统销政策
- 四、其他农副产品的收购政策
-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及其中政府的作用
- 一、从统购统销到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
- 二、农业合作化的发展与高潮
- 第四节 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一、工业生产资料(物资)的计划流通体制
- 二、工业消费品的计划流通体制
- 三、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四、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五节 与“一五”计划相适应的政府机构和职能调整
- 一、政府机构的设置
- 二、计划经济的微观管理体制
- 三、计划工作的特点与夹缝中的市场调节
- 第三章 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第一次探索(1958—1960)
- 第一节 中共八大前后关于经济体制的探索
- 一、八大前后对经济体制的探索
- 二、1957年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
- 三、对八大前后探索的评价
- 第二节 195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 一、1956年的“反冒进”
- 二、“大跃进”决策的形成
-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产生
- 第三节 “大跃进”对经济体制的冲击
- 一、地方工业“自成体系”与“权力下放”
- 二、政府和企业组织行为的变化
- 三、“大跃进”对经济体制的冲击
- 第四节 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经济体制的冲击
- 一、人民公社的特点
-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农村经济
- 三、人民公社的初步调整与反复
- 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 第四章 市场因素的复活与高度集中体制的回归(1961—1965)
- 第一节 政府管理经济的严重失灵和被迫调整
- 一、政府管理失灵与市场供求紧张
- 二、调整的初步进行
- 三、调整的全面展开与进一步巩固
- 第二节 公有制程度的退缩和市场机制的初步恢复
- 一、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 二、农村包产到户的尝试
- 三、商业体制的调整与自由市场的恢复
- 第三节 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的恢复和三线建设
- 一、集中管理体制的初步恢复
- 二、集中管理体制的全面恢复
- 三、三线建设对经济体制的影响
- 第四节 国营企业改革尝试和试办托拉斯
- 一、加强国营企业的管理
- 二、试行物资按商品流通
- 三、试办托拉斯
- 第五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经济体制的冲击
- 一、“四清”的提出与初期实践
- 二、“四清”运动的全面开展与纠偏
- 三、阶级斗争扩大化
- 四、“四清”对经济体制的影响
- 第五章 走向混乱的计划经济(1966—1976)
- 第一节 计划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的破坏
- 一、计划体制的条块矛盾与改革出路
- 二、“文革”初期对经济体制和运行的冲击
- 三、“文革”中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 四、“文革”后期的整顿与冲击
- 第二节 思想理论走向极端
- 一、极左思想及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正确探索的否定
- 二、极左思想对经济体制的影响
- 三、极左思想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影响
- 第三节 市场调节的扩大
- 一、国营企业的物资协作
- 二、集体企业的市场行为
- 三、若明若暗的集市贸易
- 第四节 对外经济开启封闭大门
- 一、60年代中国的对外经济交流
- 二、国际形势的积极变化
- 三、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
- 四、对外经济交流的全面展开
- 第六章 市场机制的回归与改革的开始(1976—1984)
- 第一节 农村的体制改革与市场发育
- 一、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经济体制
- 二、农村自发改革探索与制度变革
- 三、农村市场的发育
- 第二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发育
- 一、国有企业放权让利改革
- 二、集体和个体经济的市场行为
- 三、市场调节范围的扩大
- 四、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调节
- 第三节 经济特区:政府、开放、市场的三重驱动
- 一、经济特区决策的形成
- 二、特区的经济体制
- 三、特区对全国经济的影响
- 第四节 对外开放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扩大
- 一、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转型
- 二、外贸体制改革
- 三、利用外资的体制机制
- 第七章 市场机制的扩大与经济治理(1984—1992)
- 第一节 1984年关于商品经济的认识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一、1984年对商品经济的认识
- 二、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方案
-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 第二节 中共十三大关于加快市场经济导向改革的决策
-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 二、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认识
- 三、中共十三大之后的改革举措
- 第三节 放权改革中的经济过热和市场管理失控
- 一、改革中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机制的变化
-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偏差与转轨中的矛盾
- 三、经济过热与治理整顿
- 第四节 经济治理整顿期间的徘徊与改革探索
- 一、经济治理整顿的基本方针
- 二、前期治理整顿的政策措施
- 三、在治理整顿中寻求发展
- 四、在治理整顿中探索改革
- 第八章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992—2002)
-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策
- 一、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形势与邓小平南方谈话
- 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
- 三、十四届三中全会的经济体制改革框架
-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下宏观调控体制的建立
- 一、经济过热与宏观调控的原则
- 二、金融体制改革
- 三、财政体制改革
- 四、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宏观调控
- 第三节 国有经济的改革攻坚与重大突破
- 一、国有经济改革的困境解析
-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三、抓大放小、减员增效
- 第四节 买方市场下的市场建设
- 一、产品市场的改革与调控
- 二、金融市场的发展与规制
- 三、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 第五节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 一、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方向
- 二、1993年政府机构改革
- 三、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
- 第九章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2003—2012)
- 第一节 政府、国企和宏观调控方式改革
- 一、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
- 二、国有企业改革
- 三、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 第二节 第一产业的市场化发展与政府扶持
- 一、“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向
- 二、减轻农民负担
- 三、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直接参与
- 四、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培育和调节
- 第三节 政府对产品市场的调控和权力收缩
- 一、产品市场快速发展与政府权力收缩
- 二、建立规范的流通体制
- 三、政府对产品市场的调控
- 第四节 金融市场的发育和政府调控
- 一、改革开放初期金融市场的初步形成
- 二、间接融资渠道的发展
- 三、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
- 第五节 对外经济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 一、入世后的国内体制调整
- 二、应对外来冲击
- 三、助力出口与对外投资
- 第十章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2013—2018)
- 第一节 中共十八大以来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的深化
-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
- 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强化与经济新常态
-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 第二节 政府加大改革的力度和加快改革的速度
- 一、全面从严治党
- 二、政府机构改革
- 三、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
- 第三节 政府对市场的完善与规制
- 一、促进市场出清
- 二、加强民生建设
- 三、加强生态建设
- 第四节 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规划
- 一、政府对中国发展的时间规划
- 二、政府对中国发展的空间规划
- 三、政府对产业和科技的规划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创建于1980年12月,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出版社,教育部教材出版中心之一;1995年被原新闻出版署批准为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2003年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电子音像出版社,同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具有网络出版权的出版单位之一,从此拥有了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四大媒介的正式出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