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8.3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9千字
字数
2018-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关于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跨越的优秀农家子弟研究的呕心沥血之作。
内容简介
“读书的料”在此指改革开放之后出生并进入精英大学的中国农家子弟。
借助自传社会学和深度访谈,本书对他们通过教育向上流动过程中的文化生产进行了深描,揭示了先赋性动力、道德化思维、学校化的心性品质在这一过程中的特殊意义。
通过展现这些农家子弟的文化自主性,剖析循规本身的创造性及其与文化生产的内在关联,本书突破了“底层缺乏文化资本”这一为学界默认的观念,提出了底层文化资本理论。
本书也特别关注了这样一种文化生产的暗面,直面了“子不承父业”的阶层跨越之旅对个体道德、情感和文化世界的冲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第七批《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编委会及编辑部成员名单
- 序言
- 序一 文化生产与中国的相遇
- 序二 道德世界的创造本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阶层突破中的文化生产问题
- 第一节 理论的空白地带
- 第二节 “读书的料”及其问题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关于方法的讨论
- 第二章 再生产与文化生产:一个述评
- 第一节 再生产理论的发展脉络
- 第二节 文化生产的分析视野
- 第三节 农家子弟的学业与命运分化
- 第三章 通往高学业成就的文化生产
- 第一节 先赋性动力
- 第二节 道德化思维
- 第三节 学校化的心性品质
- 第四章 文化生产的暗面
- 第一节 农村出身:一种复杂的情感结构
- 第二节 “懂事”及其非预期结果
- 第三节 跨入大学之门
- 第四节 文化穿梭中的边缘人
- 第五章 关于底层文化资本的另一种言说
- 第一节 从文化再生产到底层文化资本
- 第二节 文化生产理论的重构
- 第三节 底层文化资本的生成土壤
- 余论 对“读书的料”的再认识
- 第一节 一个风雨飘摇的地位群体
- 第二节 “读书的料”的文化世界及其风险
- 第三节 他们能成为道统的守护者吗?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