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中国史研究里程碑之作。借海外汉学家的眼睛看中国。
内容简介
本套装包括:《京都中国通史》《讲述中国历史》《从晚清到民国》《中华帝国的衰落》《魏斐德上海三部曲(共三册)》。
《京都中国通史》:本书是由日本历史学家内藤湖南及其弟子冈崎文夫写就的一部中国通史。
中国历史的发展,本质上是文化的发展。根据各时代文化发展的不同内容及形式,作者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上古、中世、近世三个时期,除全面介绍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与典型人物之外,还着重阐明了各个时期的制度和文化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讲述中国历史》:本书是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从全球范围来解析中国历史的著作,堪称其40年中国史研究集大成之作。
书中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的诸多关键性问题,如中西方关系演变、明清两代的政治变革、近代中国对世界的认识、民国时期上海地方史、中国革命与现代化等等。
通过对一系列历史事件、机构和人物的入微考察,作者对中国的国家功能、社会冲突、现代化转型、民族主义和革命等等进行了全面研究和深入阐述,力图展示出中国社会结构和发展轨迹的独特性,重现中国对现代文明的追寻之路。
《从晚清到民国》:唐德刚“历史三峡论”集大成之作,了解中国近代史绕不过去的经典。
曲折动荡的长江三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十九世纪开始的中国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年的一场战争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长河须历经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通过三峡进入壮阔的太平洋。
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了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
《中华帝国的衰落》:美国“汉学三杰”之一魏斐德教授经典之作,美国众多大学使用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
有别于传统通史的编年体叙述,本书从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结构的农民、士绅、商人三个群体入手,展示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呈现的真实图景,从多个角度阐释了历史演进的内因和外因,详细剖析了中华帝国如何一步步经历建立秩序、走向强盛、陷入困境、再次建立秩序的艰难历程。
在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分期方面,作者采纳北美汉学界的观点,本书中叙述的内容不仅包括鸦片战争之后的历史,还向上追溯到晚明时期,使得本书极具“一家之言”的特色。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共三册)》: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遗作 再现1927-1952年的上海地方史。
上海是“远东大都市”,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和中国近代各种矛盾集聚之地。从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激荡风云,一窥近代中国政治跌宕和社会变迁。
目录
- 京都中国通史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第一编 中国上古史
- 第二编 中国中古的文化
-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通史
- 内篇
- 外篇
- 第四编 中国近世史
- 第五编 清朝史通论
- 第六编 清朝衰亡论
- 讲述中国历史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序言 从世界及比较史的视角读魏斐德文集
- 开篇 远航
- 第一章 中国与世界
- 引言
- 世界历史背景下的中国
- 中国与17世纪世界的危机
- 革命和世界主义
- 小议列文森的官僚体系—君主对立关系主题的发展
- 第二章 明清时期
- 引言
- 明清过渡期
- 明清更替
- 17世纪的浪漫派、节义派与殉道派
- 自主的代价
- 中国明清时代公共领域的界限
- 盛清:1683—1839
- 第三章 晚清与近代中国
- 引言
- 广州贸易和鸦片战争
- 中华帝国晚期的地方治理之演进
- 清征服江南时期的地方观念和忠君思想
- 广东的秘密会社
- 第四章 民国时期的上海
- 引言
- 抗战时期的政治恐怖主义
- 汉奸
- 战时上海的走私
- 美国警察顾问与中国国民党特工(1930—1937)
- 关于南京政府的修正观念
- 第五章 关于中国史学
- 引言
- 反思清朝
- 关于中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 跨国界的比较性研究
- 中国历史档案新近解密
- 关于中国档案和美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 第六章 国家与现代化
- 引言
- 历史变化的模式
- 朱瑞对澳门的占领与中国对近代早期帝国主义的回应
- 关于认同与国家形成的反思
- 第七章 民族与革命
- 引言
- 清末与近代中国的市民社会
- 现代中国文化的民族性探寻
- 结篇 讲述中国历史
- 后记
- 从晚清到民国
- 版权信息
- 总序
- 自序
- 第一章 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
- 论帝国主义与晚清外患
- 第二章 太平天国
- 一、论晚清周期性内乱与洪杨悲剧
- 二、太平开国故事再检讨
- 三、预言书中的洪、杨
- 四、“四不像”的洪杨割据
- 五、两次“长征”,两番“寸磔”
- 第三章 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 一、甲午战争百年祭
- 二、慈禧太后和她的颐和园
- 三、为黄海血战平反
- 四、一百年后回看戊戌变法
- 五、解剖康有为
- 六、“新学伪经”和“托古改制”
- 七、公车上书和保国保种
- 八、那变不了法、改不了制的一百天
- 第四章 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 一、传教·信教·吃教·反教形形色色平议
- 二、列强刺激·太后玩火·端王窃政·群运出轨
- 三、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始末
- 四、不堪一击的拳民与七国杂牌军
- 五、“门户开放”取代“列国瓜分”
- 第五章 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
- 一、从中原世族到朝鲜监国
- 二、乱世抓枪杆,有枪便有权
- 三、卷入三大危机、一项运动
- 四、细说辛亥革命
- 五、同盟会是个革命大拼盘
- 六、鞑虏易驱,民国难建
- 中华帝国的衰落
- 版权信息
- 致谢
- 序言
- 第一章 农民
- ◎农民的传统形象
- ◎农业与土地所有权
- ◎华北的土地与劳动力
- ◎华南的人文地理
- ◎人际关系与阶级冲突
- 第二章 士绅
- ◎士绅的双重性
- ◎士绅的官僚层面
- ◎地方声望:作为一个阶层的士绅
- ◎公用事业与个人利益
- ◎士绅在地方政府中的角色
- ◎士绅收入与腐败
- ◎朝廷与地方士绅之间均势的变动
- 第三章 商人
- ◎商人的社会地位
- ◎商业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 ◎商业贸易的不安全性
- ◎私人垄断
- ◎盐业
- ◎商人追求士绅文化
- 第四章 朝代循环
- ◎朝代的更替与长期变迁
- ◎道德因素
- ◎仪式因素
- ◎意志因素
- ◎皇帝与朝代更迭
- ◎大众叛乱
- ◎士绅与朝代更替
- ◎帝国专制政治的增强
- ◎明朝的灭亡
- 第五章 满族的兴起
- ◎边境地带
- ◎满州部落
- ◎满族部落组织
- ◎努尔哈赤的崛起
- ◎皇太极的统治
- ◎多尔衮与攻占北京
- 第六章 清初与盛世
- ◎满汉平衡
- ◎顺治的统治
- ◎鳌拜摄政
- ◎康熙皇帝
- ◎皇位继承危机
- ◎雍正的统治
- ◎盛世:乾隆统治期
- ◎和珅的权势
- ◎白莲教叛乱
- ◎人口压力与士绅在地方防御中的作用
- 第七章 西方的入侵
- ◎中国的世界秩序
- ◎葡萄牙的海上力量
- ◎获得澳门
- ◎日本的海外贸易
- ◎澳门经济的衰退
- ◎荷兰人的挑战
- ◎英国东印度公司
- ◎多埠贸易
- ◎广州贸易体系
- ◎洪任辉事件
- ◎广州的限制
- ◎茶
- ◎鸦片
- ◎合法化与取缔
- 第八章 入侵与反抗
- ◎林则徐的禁烟努力
- ◎鸦片战争
- ◎不平等条约
- ◎清朝的对外政策
- ◎鸦片战争的社会影响
-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思想起源
- ◎拜上帝会的发展
- ◎太平天国运动的三大范式
- ◎太平军北上
- ◎占领南京
- ◎四面楚歌的清王朝
- ◎1856年—1860年间的中英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 第九章 复兴的幻象与自强运动
- ◎地方团练
- ◎地方军事化和士绅经理人
- ◎地方军队的形成
- ◎平定太平天国
- ◎捻军之乱
- ◎李鸿章与淮军
- ◎上海与关税
- ◎北京的政治权力平衡
- ◎自强运动
- ◎对外关系
- ◎天津教案与李鸿章的责无旁贷
- ◎慈禧的妥协政治
- ◎中法战争(1884年—1885年)
-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
- ◎“自强运动”的失败
- 第十章 王朝改革与反响
- ◎建立学会
- ◎康有为的哲学
- ◎利益之争
- ◎内部改革的呼声
- ◎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之间的斗争
- ◎百日维新
- ◎保守派的回应
- ◎光绪对官僚系统的攻击
- ◎慈禧的政变
- ◎义和团运动
- 第十一章 天命已尽
- ◎从民族主义角度对辛亥革命的解读
- ◎民族主义史学的矛盾
- ◎军事现代化及其结果
- ◎财政困难
- ◎新式学制
- ◎士绅和商人的联盟
- ◎立宪运动
- ◎修建铁路
- ◎革命宣传与革命活动
- ◎孙中山
- ◎秘密会社
- ◎立宪运动失败
- ◎保路运动
- ◎新军的不满和武昌起义
- ◎“二次革命”
- ◎寻找新的天命者
- 参考书目
-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1927—1937:十年新实验
- 版权信息
- 序
- 鸣谢
- 序言
- 第一篇 背景
- 第一章 法律与秩序
- 第二章 从巡捕到警察
- 第三章 不良分子
- 第二篇 新的警察理念
- 第四章 警察与维持新的城市秩序
- 第五章 以警权维护主权
- 第六章 犯罪和社会控制
- 第三篇 有组织犯罪
- 第七章 罪恶
- 第八章 毒品业
- 第九章 赤色分子
- 第四篇 政治选择之于警政的意义
- 第十章 做出抉择
- 第十一章 日本入侵对上海警务的影响
- 第十二章 第二次机会:吴铁城市长当政
- 第五篇 新市政秩序的局限
- 第十三章 新生活运动与民族救亡运动
- 第十四章 警察国家化和犯罪受尊敬
- 第十五章 政治罪犯化
- 结束语 决心
- 第一节 市民武装
- 第二节 一个时代的结束
- 表格
- 附录
- 附录一 1927—1928年上海公安局禁止“花会”赌博的法令
- 附录二 1932年12月上海市保安团
- 附录三 上海的“白银风潮”与大萧条对上海警察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中文部分
- 外文部分
- 后记
-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1931-1941:孤岛岁月
- 版权信息
- 序
- 中文版自序
- 致谢
- 缩略语表
- 序言 推论
- 第一章 孤岛上海
- 第一节 傀儡政府
- 第二节 日本特务机关
- 第三节 日本人对工部局警务处的压力
- 第二章 蓝衣社
- 第三章 救国
- 第一节 特务团
- 第二节 孙亚兴的暗杀队
- 第三节 7月7日
- 第四节 对策
- 第五节 暗杀郑月波
- 第四章 报复:亲日的恐怖活动
- 第一节 复兴会与黄道会
- 第二节 1938年8月至1939年1月的恐怖浪潮
- 第三节 马育航之死
- 第五章 激怒:陈箓暗杀案
- 第一节 警察权
- 第二节 暗杀伪外交部部长陈箓
- 第六章 投降:席时泰暗杀案
- 第一节 中国抗日分子的袭击与日本干涉的威胁
- 第二节 席时泰被刺案
- 第三节 绥靖
- 第七章 伪警察与极司菲尔路76号号
- 第一节 汪精卫伪政权与警权
- 第二节 极司菲尔路76号
- 第三节 汪精卫暗杀行动
- 第八章 恐怖活动与犯罪
- 第一节 不分青红皂白的恐怖活动与颠覆警察
- 第二节 颠覆警察
- 第三节 陈公博执政
- 第四节 林雄吉事件
- 第九章 不正当行业
- 第一节 公共租界对赌博的打击
- 第二节 汪精卫的“蒙特卡洛政权”
- 第三节 吴世宝
- 第四节 爱国战争
- 第十章 恐怖战争
- 第一节 报纸之战
- 第二节 法院之战
- 第三节 银行之战
- 第四节 厌倦
- 第十一章 暗淡前景
- 第一节 蓝衣社与频繁的恐怖活动
- 第二节 报复
- 第三节 “孤岛上海”的终结
- 结语 最终结局
- 日本投降之后的上海1945年8月
- 共产党解放上海1949年5月25日
- 共产党解放九天之后的上海1949年6月3日
- 参考书目
- 附录 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上海歹土》解读
- 译后记
-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1942—1952
- 版权信息
- 序
- 前言
- 第一章 国民警察
- 第一节 加紧控制
- 第二节 共产党的初步渗入
- 第三节 国民党收复上海
- 第四节 国民党警察建立公共秩序
- 第五节 通货膨胀
- 第六节 金圆券改革
- 第七节 赤恐与警察骚乱
- 第八节 共产党在警察内部设立支部
- 第二章 解放上海
- 第九节 共产党的城市新政策
- 第十节 培训解放干部
- 第十一节 颠覆警察
- 第十二节 缩紧套圈
- 第十三节 上海“似乎坠入忧郁症”
- 第十四节 尖桩防卫
- 第十五节 终局
- 第十六节 穿越“上海长城”
- 第三章 社会秩序
- 第十七节 接管城市
- 第十八节 严峻时期
- 第十九节 公安
- 第二十节 社会秩序
- 第二十一节 警民关系
- 第二十二节 控制流氓与轻罪犯
- 第二十三节 镇压武装犯罪
- 第二十四节 国民党的海空封锁
- 第二十五节 回击外国媒体
- 第二十六节 救济难民与遣送回乡
- 第四章 动员
- 第二十七节 镇压反革命
- 第二十八节 浦东的反革命
- 第二十九节 1950年“二六轰炸”
- 第三十节 反美、朝鲜战争及巩固政权
- 第三十一节 公敌
- 第三十二节 “三反”“五反”运动
- 第三十三节 铲除鸦片
- 第三十四节 清扫
- 第五章 尾声
- 第三十五节 论功过
出版方
博集天卷
公司成立于2011年,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策划出版了许多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拥有毕淑敏、蔡康永、大冰、郭敬明、高晓松、黄永玉、素黑、桐华、俞敏洪、袁腾飞、张嘉佳、张德芬、张小娴(排名不分先后)等作者以及彼得·巴菲特、马克·李维、威尔·鲍温和《秘密》作者朗达·拜恩等最优秀的作者团队,引领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潮流。中南博集天卷目前在一般竞争领域图书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