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历史学家唐德刚唐派散文扛鼎之作,重装再版。在这里,重新认识中国文学与中国文明。

内容简介

作为胡适的关门弟子,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唐德刚著作等身,在口述历史领域有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唐德刚谈文学和历史,均发自本心,没有预做假设,本书中对李宗仁的评价、就红楼梦“美人脚”等问题的考证,以及与夏志清就红学的论战一节,尤显生动。

本书语言流畅、活泼,谈笑间下笔如有神,有作者的独特风格,阅读体验极佳,不愧于其“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称号。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学与口述历史
  • 一、导言
  • 二、什么叫口述历史?
  • 三、口述历史的历史
  • 四、口述历史在中国史学上的实例
  • 五、西洋传统史学中的口述历史
  • 六、口述历史与文学
  • 七、现代史学
  • 八、口述历史与文学的展望
  • 小说和历史——一九八八年六月七日在台北耕莘文教院讲稿
  • 历史家搞的是些什么
  • 什么是历史呢?
  • 小说又是什么东西
  • 真实的社会、虚构的人物
  • 历史和小说的分别
  • 司马迁在写历史,还是在写小说?
  • 大人物大事件和小人物小事件
  • 也是口述历史——长篇小说《战争与爱情》代序
  • 海外中国作家的本土性(选载)
  • 前言
  • “本土性”的定义
  • 历史上没有“没有本土性的文学”
  • 历史上更没有“没有本土性的作家”
  • 世界上也没有“没有本土性的语言”
  • “本土性”的保存与保守
  • “本土性”的漂失
  • 撰写《李宗仁回忆录》的沧桑(上)——一篇迄未发表的《李宗仁回忆录》中文版代序
  • 一、李宗仁的历史地位
  • 二、本书正名
  • 三、中文稿出版的曲折
  • 四、英文稿和中文稿的关系
  • 五、初访李府
  • 六、撰稿的工作程序
  • 撰写《李宗仁回忆录》的沧桑(下)——一篇迄未发表的《李宗仁回忆录》中文版代序
  • 七、美国汉学的火候
  • 八、李传以外的杂务
  • 九、对《回忆录》的最后赶工
  • 十、李宗仁给黄旭初的信
  • 十一、李宗仁返国始末
  • 十二、归国后的余波
  • 十三、《回忆录》的版权问题
  • 十四、千呼万唤的英文版
  • 十五、出版后的感想
  • 桃园县的“下中农”
  • 访台所见之一
  • 不敢麻烦公家
  • 桃园张家
  • 阿增的大家庭
  • 佃农翻身的经过
  • 中农家庭的收支
  • 富翁的远景
  • 张家的衣食住行
  • 教育和娱乐
  • 政治和选举
  • 见微知著?
  • 《通鉴》与我——从柏杨的白话《资治通鉴》说起
  • “啃”是乐趣、是福气、是运气
  • 咱也“读”过《通鉴》
  • 宣传“新生活运动”的副业
  • 认识了司马光
  • 替老子读书
  • 做《通鉴》的文抄公
  • 学会“鬼拉钻”
  • 诸史之根,百家之门
  • “缪大书箱”的真功夫
  • 胡适和《通鉴》
  • 谈谈《白话通鉴》
  • “臣光曰”“柏杨曰”各有千秋——贺柏杨版《资治通鉴》白话译本大功告成
  • 圣贤发愤之所译也
  • 严复的故事
  • 《圣经》译本也有神味
  • “臣光曰”的历史哲学
  • 柏杨的史学功力
  • 从《人间副刊》谈到台湾文艺
  • 杀一个文明容易 建一个文明很难
  • 唐德刚教授对汉字拉丁化的意见
  • 《红楼梦》里的避讳问题
  • 《胡适的自传》译注后案
  • 唐德刚先生“注”
  • 周策纵先生“按”
  • 唐德刚先生“再按”
  • 周策纵先生函
  • “国际《红楼梦》研讨会”讲词试稿曹雪芹的“文化冲突”——“以经解经”读《红楼》之一
  • 海外读《红楼》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谏友篇——兼评批唐德刚《海外读〈红楼〉》
  • 一、极右派的罪证
  • 二、狄更斯改姓成孤儿
  • 三、胆大心粗读《导论》
  • 四、删削译文改原意
  • 五、恶意类此竟无道理
  • 六、多少脚,昨夜梦魂中
  • 七、评断小说非易事
  • 八、林黛玉与梅兰芳
  • 九、批夏之政治用意
  • 对夏志清“大字报”的答复
  • (一)夏教授的“大字报”
  • (二)自骂和自捧
  • (三)疯气要改改
  • (四)学问倒不妨谈谈
  • (五)以“崇洋过当”观点贬抑中国作家
  • (六)学界姑息养奸的结果
  • (七)崇洋自卑的心态
  • (八)对“文学传统”的违心之论
  • (九)社会科学上的常识
  • (十)从宏观论“左翼作家”
  • (十一)宏观下之“右翼”与“极右”
  • (十二)也谈谈《块肉余生述》
  • (十三)“好莱坞”电影算不得学问
  • (十四)红学会议的资格问题
  • (十五)红学会的性质和意义
  • (十六)为林姑娘喊话
  • (十七)为梅郎除垢
  • (十八)做人总应有点良知
  • 未识其小,先失其大!——谈“红学”答宋淇先生
  • 未识其小,焉能说大?——为《〈红楼梦〉识小》答唐德刚先生
  • 既识其小,免失其大——为《红楼梦》“唐、宋”之争进一解
  • 曹氏三代为清室丝官浅说——“新红学”七十年反思之一
  • 盐官、铁官、丝官与曹家
  • 官营企业带垮民营企业
  • 中国垄断丝绸工业三千五百年
  • 诸葛亮“有桑八百株”
  • 日织一寸二分的皇帝龙袍
  • 资本主义初阶的“发放外作”
  • 包衣奴才的天下
  • 清初国营企业的实况
  • 国营轻工业的今昔
  • 史学之茶与红学之茶——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台湾“中央大学”讲稿节要
  • 纠缠四十年
  • “国营企业”占着茅坑
  • 以管盐的经验管茶
  • 宋明的“茶法”与“马政”
  • “官茶不堪食”
  • 帝俄的川陕CHA,英美的福佬TEA
  • 妙玉品茶,姥姥念佛
  • 三盅两盏的丫鬟政治
  • 姑娘的伴侣,穷书生的红袖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个评分

出版方

博集天卷

公司成立于2011年,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策划出版了许多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拥有毕淑敏、蔡康永、大冰、郭敬明、高晓松、黄永玉、素黑、桐华、俞敏洪、袁腾飞、张嘉佳、张德芬、张小娴(排名不分先后)等作者以及彼得·巴菲特、马克·李维、威尔·鲍温和《秘密》作者朗达·拜恩等最优秀的作者团队,引领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潮流。中南博集天卷目前在一般竞争领域图书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