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我们是否因互联网而变得更加焦虑?我们在互联网上应该达成怎样的共识,沉淀怎样的“伦理”?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切入,深入分析中国社会由线下而生、又集中反映在互联网上的集体焦虑感,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机理,进而探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认知革命和构建互联网伦理的紧迫性,以及在互联网公共空间中政府的角色定位、民众的自治、互联网多方治理的可能性等问题。

本书紧密联系中国现实问题,又同经典理论进行对话,以期廓清对互联网社会属性的更深层次的认知,探索可能的通往温馨而又理性的互联网伊甸园的途径。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前言
  • 互联网时代我们探讨“伦理”很老套吗?
  • 第一章 转型期的中国与互联网上的焦虑情绪
  • 第一节 转型期的中国遭遇互联网
  • 一、网络使用中的个体焦虑
  • 二、网络使用中的群体焦虑
  • 三、中国网络社会中的集体认同焦虑
  • 第二节 焦虑的社会传递及后果
  • 一、焦虑的个体感知
  • 二、焦虑的社会传递及后果
  • 第三节 网络媒体对社会裂痕的加深及弥合
  • 一、网络媒体对社会裂痕的加深
  • 二、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社会裂痕的弥合
  • 三、信任危机之下达成共识的困难
  • 第二章 互联网带来的认知革命
  • 第一节 一个崛起的网络社会
  • 一、信息技术革命
  • 二、自由的流动空间
  • 三、认同的力量
  • 四、参与规则与网络精神
  • 第二节 互联网带给我们什么
  • 一、交流革命正在发生
  • 二、互联网拓展后的精神领地
  • 三、社会能量的积累与爆发
  • 第三节 认知盈余与万物皆媒
  • 第三章 亟须建构的互联网伦理
  • 第一节 互联网伦理的指向
  •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的“正义”
  • 一、作为公平的正义
  • 二、程序正义的选择
  • 三、互联网是平的吗?
  • 四、“人肉搜索”是否在维护正义?
  • 第三节 互联网上的道德原点
  • 一、互联网伦理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 二、互联网上的道德原点
  • 第四节 互联网与协商伦理
  • 一、网络赋权
  • 二、网络协商
  • 三、网络围观
  • 四、网络民主
  • 第四章 互联网公共性中的政府、民众与媒介
  • 第一节 互联网赋权予民
  • 一、互联网的误读
  • 二、群体极化与群体冲突
  • 三、多数人的暴政
  • 四、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
  • 五、网民自治
  • 第二节 政府角色的进与退
  • 一、如何应对批评之声
  • 二、流言与谣言
  • 第三节 嬗变中的网络媒介形态与探索中的治理
  • 一、嬗变中的网络媒介形态
  • 二、互联网的可规制性
  • 三、互联网的多方共治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