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试图以“行动如何可能”为基本问题,追踪鲁迅文学背后的基本思想脉络,以期引发对于鲁迅及中国现代思想与文学的不同讨论。

内容简介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石和巅峰,其文学背后的思想同样具有基石和巅峰性的意义。但不管其思想和文学孰先孰后,何者更为重要,对于读者来说,无法避开的缠绕是,鲁迅的思想往往是从具体的文学形式中表达出来,鲁迅的文学也往往根迹于其思想中具体的逻辑常项。因此,如何通过鲁迅创造的文学形式来抵达鲁迅思想的隐秘所在,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书着眼于此,用心淘洗鲁迅留下的各类文本的文学形式与思想之关系,究明鲁迅文学的一个重要思想脉络,即在现代中国,面临古今中西之间交错所带来的变革和动荡,行动如何可能?

本书首先讨论的是鲁迅留日时期思想的基本面貌,勾勒的是与章太炎的“自性”的关系,彰显鲁迅在思想层面对于行动的理解和渴望,接着讨论与“自性”关联的主体建构问题在《野草》《故事新编》和旧体诗中的展开,着力分析思想与文学之间的关联,显影鲁迅重建行动之可能时的思想困局、历史哲学和自我安慰,最后是接续文学分析的脉络讨论鲁迅在《呐喊》《彷徨》等小说集中的部分小说,展开具体历史语境中的小说细读,澄明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理解,讨论其在历史实践的维度对行动如何可能的思考及相应的文学形式的特质。

本书创造性地论证了鲁迅文学的现代气质和革命品质,并从整体上建构了一个内在于中国现代革命进程的文学家鲁迅的肖像。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编 “自性”与行动问题的思想语境
  • 鲁迅留日时期的思想建构与章太炎思想的关系
  • 论鲁迅思想及其文学与“相互主体性”意识
  • 第二编 主体建构的自我问题及历史哲学
  • 《野草》:梦与忆之诗
  • “我”的内在秩序与外部关联
  • 现代心灵及身体与言及文之关系
  • 鲁迅《故事新编》主体构建的逻辑及其方法
  • 鲁迅的菰蒲之思
  • 第三编 行动问题与革命语境及历史实践
  • 时间意识与小说文体
  • 革命与“启蒙主义”
  • 腹语者的诗学:论鲁迅《伤逝》
  • 革命与反讽
  • 鲁迅论“现代史”
  • 怀疑主义作为意识形态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