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5千字
字数
2017-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媒介传播理论》探讨现代社会的变革和个体的影响力。
内容简介
《媒介传播理论: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后工业化社会与人、分配制度彰显个人的社会价值、大众文化消费成就个人自我中心、个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更大的行动范围、独生子女与经验弱化的社会、技术创新解散了集体而非社区、工作场所的集体型结构受到了削弱、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个体的要求在提高、大城市和超级城市出现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委会
- 前言
- 第一章理论面对的现实
- 一、虚拟世界里的我们
- 二、什么叫理论?
- 三、受众
- 四、媒介与媒体在概念上的差异
- 五、媒介、媒体研究
- 六、媒体研究的核心是人
- 七、媒体研究的缺憾
- 八、传统媒体时代向新兴媒体时代的异变
- 九、社会现实的发展动向
- 十、两种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 第二章分子化社会的成因
- 一、大众与分子化社会
- 二、个性化及自我中心的时代
- 三、后工业化社会与人
- 四、分配制度彰显个人的社会价值
- 五、大众文化消费成就个人自我中心
- 六、个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更大的行动范围
- 七、独生子女与经验弱化的社会
- 八、技术创新解散了集体而非社区
- 九、工作场所的集体型结构受到了削弱
- 十、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个体的要求在提高
- 十一、大城市和超级城市出现
- 第三章人对人的影响力
- 一、人为何要影响人
- 二、人因何能影响人
- 三、社会学习理论
- 四、吸引理论
- 五、自我评价保持模型
- 六、关系规则理论
- 七、社会交换理论
- 八、自我表露
- 九、社会渗透理论
- 第四章从众的影响力
- 一、从众现象
- 二、从众研究
- (一)信息性社会影响
- (二)规范性社会影响
- 三、从众是人的本能吗?
- 四、榜样的影响力
- 五、各式各样的从众表现
- (一)真从众
- (二)参照从众
- (三)权宜从众
- (四)不从众
- 六、对从众的认识
- (一)从众的正面价值
- (二)从众的负面影响
- (三)从众研究的价值
- (四)容易从众的人与文化
- 第五章流言的影响力
- 一、流言为何具有“强大的”传播与影响力?
- 二、对国人流言(谣言)定义的分析
- 三、流言的几个特性
- (一)重要性
- (二)模糊性
- (三)相关性
- (四)紧迫性
- 四、信息内容论
- 五、流言的社会论
- 六、流言的社会关系论
- 七、流言的社会心理论
- 第六章宣传的影响力
- 一、宣传及其内涵
- 二、宣传与社会控制
- 三、权力与宣传
- 四、权力性影响力
- 五、硬权力和软权力与宣传的影响力
- 六、宣传的技巧
- (一)成功开端法
- (二)退步说服法
- (三)飞去来器技巧
- (四)合成攻击法
- (五)成功事例说服法
- (六)E-A-P-H方法
- (七)相互让步法
- (八)权威法
- (九)单面呈现法,两面呈现法
- 第七章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力
- 一、文化与人的关系
- 二、文化与沟通
- 三、权力距离
- 四、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
- 五、内在归因与外在归因
- 六、阳刚和阴柔
- 第八章关于媒介理论的研究
- 一、关于媒介受众的理论研究
- 二、关于对收编/抵抗范式的学习
- (一)受众主导模式——抵抗
- (二)文本(媒体)主导模式——顺应
- (三)协调的模式——协商
- 三、诞生于后工业化进程的个体主义
- 四、人对于人的影响力出自最基本和最深刻的社会关系
- 五、从众的影响力归于群体的压力
- 六、流言的影响力在于期盼与无果
- 七、宣传的影响力出于权力下的技巧
- 八、文化的影响力来自环境的力量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