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山岳角度探讨汉唐间江南地区的历史变化。通过个案研究的积累,深入山岳自身的文化形成过程,特别是山岳神圣性的构建和山中寺院、道馆兴起的文化意义。

内容简介

在六朝江南社会,“山中”这一地理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随着佛教山寺的兴起、道教洞天体系和山中修道的宫观化,一些山岳成为寺馆集中的宗教圣地,江南山岳完成“名山化”的过程,文化景观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和地理格局。作者立足山岳,全面搜集正史以外的宗教文献、文学作品、石刻史料等,打通佛道二教,透过若干个案的“深描”,细腻地展现了山岳历史自身的发展脉络(从山神祭祀到佛道寺馆的过程),佛道与民间信仰在山岳中活动的复杂关系。名山,特别是江南洞天福地的出现与山中景观的变迁,因此得到了鲜活而饱满的解释。

以往的历史研究多将“山中”这一边缘地理空间置于政治、社会的“外侧”,将其看作与历史主流无缘之物而等闲视之。本书作者挖掘山中世界背后所隐藏的政治、社会问题,研究方法极富新意。实际上,六朝时期的“山中”,以不同于正史等王朝中心叙述的角度,述说着政治权力形态、社会身份秩序、南人和北人的关系、侨民的土著化等六朝史的固有问题。因此,六朝时代,乃至秦到隋唐历史演进的丰富内涵与时代意义,更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Ⅰ 山岳祭祀
  • 国山禅礼前夜
  • 一 “吴真皇帝”与“太平之主”
  • 二 孙吴政治中的符瑞传统
  • 三 阳羡国山的地理背景
  • 四 结语
  • 宫亭庙传说
  • 一 宫亭庙与庐山庙
  • 二 庙主:山神与蟒蛇
  • 三 庙神传说及其传承者
  • 四 信仰接触与山林空间
  • Ⅱ 神仙、洞天与道馆
  • 句容茅山的兴起与南朝社会
  • 一 普通三年茅山立碑事件
  • 二 “神仙侨民”与江南新乡土
  • 三 茅山道馆的兴起及其信仰图景
  • 四 结语
  • “不死之福庭”:天台山的信仰想象与寺馆起源
  • 一 神仙洞府的想象与误读
  • 二 山中道馆的分布与神仙洞府的关系
  • 三 佛教的早期开拓及其空间特征
  • 四 结语
  • 六朝会稽海岛的信仰意义
  • 一 “青徐之东海”与“会稽之东海”
  • 二 方诸、句曲与桐柏——神仙“州郡”的空间构成
  • 三 生籍、死籍的运作与仙府、鬼府的关系
  • 四 结语
  • Ⅲ 山寺及其周边
  • 南朝佛教与乌伤地方——从四通梁陈碑刻谈起
  • 一 问题与史料
  • 二 佛教影响乌伤的早期线索
  • 三 头陀、山寺与村邑佛教信仰
  • 四 “影响人王”始末
  • 五 法会与苦行——村邑佛教团体的运作问题
  • 六 结语
  • 钟山与建康东郊
  • 一 建康的都城空间与“郊外”
  • 二 “东田”释义——建康东郊的园宅化问题
  • 三 钟山的建筑累积与“疆界”整理
  • 四 结语
  • Ⅳ 山居与记述
  • 山居与生活世界——读刘孝标《东阳金华山栖志》
  • 一 《山栖志》所见金华山的文化景观
  • 二 石室·精舍·寺馆·田园——“山中”生活场所的拓展
  • 三 “山中”生活与山外世界
  • 四 结语
  • 山岳记述的形成——以“南岳”衡山的早期文献为例
  • 一 山岳记与真形图
  • 二 山中道馆与碑铭
  • 三 本来的历史和写的历史
  • 后论
  • 一 “土地所在”与江南地方性
  • 二 信仰景观的变化及其空间表现
  • 三 山林与周边区域的互动关系
  • 四 “山中”文化场与山林记述
  • 五 山岳历史中的六朝遗产
  • 参考文献
  • 一 史料部分
  • 二 论著部分
  •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