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叶秀山先生一直相信,中国哲学自成体系,虽几经摧折,不仅能自我修复,而且兼容并蓄,它有能力创造出哲学的新天地,为哲学做出应做的贡献。

内容简介

本书是叶秀山先生的遗著,集中反映了叶先生人生最后五年的思路历程。全书以问题视角为导向,梳理了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着重从理论层面上探讨了西方近现代哲学发展的特点、优势及问题,并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路历程相对照。

全书坚持走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学术与思想创造并重的道路,积极探索中国和西方哲学视野下对同一哲学问题的不同思考。最后,全书寄望于中国哲学以自觉的融会贯通和批判精神,吸收众家之长,创造性地发扬自己的传统,以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哲学之林。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从纯粹的学问到真实的事物 ——“纯粹哲学丛书”改版序
  • 序 “纯粹哲学丛书”
  • 编者的话 《欧洲哲学的历史发展与中国哲学的机遇》的“前世今生”
  • 导论 欧洲哲学发展趋势与中国哲学的机遇
  • 一、 古代希腊之“自由知识”
  • 二、 “自由”的挑战:哲学面对犹太—基督精神
  • 三、 “东方”的“朝霞”与“西方”的“落日”
  • 上编 欧洲哲学的发展
  • 第一章 确信“自由”的“存在”,追求“存在”的“自由”的欧洲哲学
  • 一、欧洲哲学上“自由”概念的产生
  • 二、在“确信自由”和“追求自由”的问题上康德的贡献
  • 三、黑格尔对“自由”和“存在”问题的古典式“总结”
  • 四、由此产生的推想
  • 第二章 欧洲哲学的起源:在“认识你自己”的道路上
  • 一、“始基”观念与“存在”问题之提出:古代希腊“科学思想”之诞生
  • 二、关于“本质—存在”学问的困难:古代辩证法的表现
  • 三、苏格拉底的“反讽”
  • 四、苏格拉底之“死”
  • 五、苏格拉底作为“助产婆”
  • 第三章 柏拉图的“理念论”
  • 一、柏拉图与苏格拉底
  • 二、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
  • 三、柏拉图的“知识论”
  • 四、柏拉图的“国家”学说
  • 五、柏拉图的“自然观”和“宇宙论”
  • 第四章 转向“经验”的亚里士多德哲学
  • 一、认识世界的“工具”
  • 二、“概念”之为“科学知识”的“核心工具”
  • 三、“范畴”作为“概念”与“经验现实”关系的“纽带”
  • 四、“第一哲学”:“知识论”中的“存在论”
  • 第五章 欧洲中古的神学“天国”
  • 一、为“知”而“信”
  • 二、唯“圣言”可“信”
  • 三、“人”作为“神”的“独特被造者”
  • 四、“自由”之“诱惑”
  • 五、“圣言”与“人言”
  • 六、“善”—“恶”“原则”的“二律背反”
  • 七、欧洲的“世外桃源”
  • 八、“人世间”的“纷争”、“和谐”与“同一”
  • 第六章 “感性世界”的挑战
  • 一、培根的经验主义哲学
  • 二、霍布斯政治国家学说之哲学基础
  • 三、卢梭政治思想的哲学意义
  • 第七章 近代欧洲哲学发展的另一条思路:笛卡尔的理性主义
  • 一、从“感觉的挑战”到对“感觉”的“怀疑”
  • 二、“我思故我在”
  • 三、“保持”就是“创造”
  • 四、几率—时空—自由—未来
  • 第八章 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在欧洲哲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 一、斯宾诺莎作为“概念论”的近代奠基者
  • 二、莱布尼兹在欧洲哲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 第九章 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观念及其发展路线
  • 一、“理性”的“求(务)实”“精神”
  • 二、“否定”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意义
  • 第十章 欧洲哲学中“知识论”与“存在论”的关系
  • 一、欧洲哲学从“知识论”向“存在论”的转向
  • 二、叔本华的意志哲学
  • 三、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对欧洲哲学发展的贡献
  • 四、海德格尔向“存在论”的“回归”
  • 五、列维纳斯:“超出”“存在论”之外
  • 六、作为东西文化会通成果的“瞬间”
  • 下编 中国哲学的机遇
  • 第一章 中国哲学精神之绵延:理论篇
  • 一、必也“正名”
  • 二、“形而上学”与《易经》
  • 三、“天”“地”“人”之“关系”
  • 四、“人”“在”“天 地”之“中”
  • 五、“中介”的“人”“无”“自己”
  • 六、“人”“在”“时间”“空间”“中”
  • 七、“自由者”有“可能”使“预测学”成为“科学”
  • 第二章 中国哲学精神之绵延:历史篇
  • 一、儒道两家之“哲思”:仁义道德
  • 二、佛教扎根中国
  • 三、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给“中国哲学传统”注入新的血液和精神
  • 第三章 道家哲学思想
  • 一、《老子》书中的形而上治国方略
  • 二、《庄子》的“反讽”精神
  • 第四章 汉代政治与“哲学思潮”之“大一统”
  • 一、董仲舒的“天—道”哲学
  • 二、《淮南子》反映的汉初哲学思潮
  • 三、扬雄的“太玄”哲学
  • 第五章 佛家思想的哲学理路
  • 第六章 宋明哲学的思路历程
  • 一、宋代哲学对于“物”的重视
  • 二、周敦颐的“诚”与张载的“气”
  • 三、“理学(道学)”的产生
  • 四、“天理”与“尊德性—道学问”
  • 结语 寄希望于“未来”
  •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待于当下

    当此中美脱钩各自为战,升级国民的认知而不依赖西式传统,成了我国最函待解决的途中靠岸问题,一口气抵达彼岸在风平浪静,补给不断的和平年代,即是壮举,但方案 B 仍是长久之计的备选计划。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