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9.1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6千字
字数
2019-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指出了“中国礼仪之争”在明清史、教会史、中西文化交流和比较经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内容简介
“中国礼仪之争”是发生在明末清初的中国,扩展到欧洲,并对此后的西方和中国文化产生影响的大事件。争论的核心关乎中国人的祭祀仪式,如“敬天”“祭祖”“祀孔”等礼制。徐光启等儒家天主教徒皈依后保持祭祀,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则以“补儒易佛”的宽容态度加以容纳。这种做法后来受到怀疑,终于在康熙年间酿成冲突。
莱布尼兹、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参与论战,欧洲“汉学”对此形成一系列看法,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思想史。
目录
- 版权信息
-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出版说明
- 序
- 前言
- 一、世界性的议题
- 二、比较文化
- 第一章 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变
- 一、缘起
- 耶稣会人文主义
- 会内的“礼仪纠纷”
- 二、争论大爆发
- 修会间的争执
- 阎当与康熙
- 三、中西大遭遇
- 铎罗使团
- 俱伤的结局
- 四、争论的余波
- 大混乱
- “葡萄酒外交”
- 1939年大翻案
- 第二章 “中国礼仪之争”的汉语文献
- 一、关于汉语文献
- 中国古籍记录
- 罗马汉语文献
- 文献价值
- 二、两个典型文本
- 《草稿》
- 《赣州堂夏相公圣名玛弟亚回方老爷书》
- 三、几个争论焦点
- 调查要点
- 祭天地
- 祭祖
- 祀孔
- 杂祀
- 四、关于文献写作和作者
- 文献写作
- 福建世家:严氏父子、李氏兄弟
- 江南学者:夏大常、丘晟、张星曜
- 第三章 “中国礼仪之争”的文化史意义
- 一、宗教抑或伦理
- “中国礼仪之争”与西方“汉学”
- 人文主义:中国文化的定性研究
- 二、北京和罗马
- 近代外交之先河
- 本土化神学
- 三、“西学”与“汉学”
- “中国礼仪之争”对明清思想的影响
- 清末民初宗教思想衍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中文著作
- 中文资料
- 中文论文
- 西文论著资料
- 附录一 教宗克莱芒十一世通谕《自那一天》(1715)
- 附录二 洪意纳爵等《祭祀问答》(二种)
- 一
- 二
- 附录三 李九功《证礼刍议》
- 《证礼刍议》引
- 议吊丧礼
- 议安葬礼
- 议祀祖先礼
- 议祀孔子礼
- 附录四 中国礼仪之争:研究方法及其拓展
- 一、引言
- 二、汉语文献之应用
- 三、西文史料之引进
- 四、余论:研究范式之转换
- 后记
- 再版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