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社会学角度对传播理论史进行研究分析。

内容简介

对传统的新闻与传播学进行梳理之后,作者首次以批判的视角,指出传播效果传统理论的局限,并将研究重点放在制作产业的复杂性和公众对内容的回应能力上。

作者还从民意调查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电视新闻的社会地位以及互联网的掌管等方面,分析了传媒与政治的关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社会学与传播学理论
  • 序一
  • 序二
  • 他山之石 可以为错
  • 结论 研究客体的构成
  • 第一章 传播研究的诸多难点——陈词滥调、盲目揭批、信口开河、乌托邦
  • 第二章 传播社会学错失发展转机——社会学奠基人和传媒问题
  • 第一部分 让传播告别自然效果问题……或怎样摆脱效果问题?
  • 第三章 直接效果论的陷阱——道德危机和行为主义
  • 第四章 法兰克福学派与大众文化理论——现代性的黑太阳
  • 第五章 拉扎斯菲尔德的有限效果论——告别有限效果
  • 第六章 从数学模型到传播人类学研究——当传播学被比作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
  • 第七章 麦克卢汉和技术决定论——“地球村”的预言者
  • 第二部分 将传播纳入文化范畴生产/接收的博弈
  • 第八章 从符号学到实用主义——语言学理论?传播学理论?兼而有之?
  • 第九章 文化实践理论——消费与接收
  • 第十章 文化研究——从批判到接收,然后超越
  • 第十一章 传播从业者的社会学分析——记者是干什么的?
  • 第十二章 从生产逻辑到传播行业——标准化与创新的矛盾
  • 第三部分 传播多元化民主、创新、反思
  • 第十三章 公共舆论的政治理论——回归强大效果说?
  • 第十四章 公共空间理论——从康德到“真人秀”
  • 第十五章 全新的传播社会学——反思、经验和媒介化
  • 第十六章 互联网与“信息新技术”——回归客体
  • 结论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